山居筆記內容????

2007-08-24 10:44 pm
我想問余秋雨o既作品 "山居筆記"
呢本書大概既內容係講d乜@@?

20點ga~~~

回答 (2)

2007-08-25 12:01 am
✔ 最佳答案
本書曾榮獲《聯合報》「讀書人」一九九五年最佳書獎及同年獲選為「大學生票選十大好書」之一。作者以旅行中的筆記,借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魂默默對話,用來尋找自己在遼闊的時間和空間中的生命座標,掌握自己。
山居筆記

 本書曾榮獲《聯合報》「讀書人」一九九五年最佳書獎及同年獲選為「大學生票選十大好書」之一。

   以下為佳句摘選: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出生地出發,越走越遠,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開始的人生就是要讓自己與種種異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結果可能喪失自己,也可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把自己找回。在熙熙攘攘的鬧市中,要實現後一種可能極不容易。

 我常常離開城市,長途跋涉,借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魂默默對話,用來尋找自己在遼闊的時間和空間中的生命座標。
目錄
第一章 一個王朝的背影
第二章 流放者的土地

第三章 脆弱的都城

第四章 蘇東坡突圍

第五章 千年庭院

第六章 抱愧山西

第七章 鄉關何處

第八章 天涯故事

第九章 十萬進士

第十章 遙遠的絕響

第十一章 歷史的暗角


--------------------------------------------------------------------------------

作者介紹
余秋雨,大陸著名美學專家。一九四六年生,浙江餘姚人。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現任上海寫作學會會長、上海市諮詢策劃專家、中國科技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
 於一九八七年獲頒「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並於一九九三年獲「上海文學藝術大獎」(每兩年才由上海市政府頒發一次)。

 曾於一九九六年接受代表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的邀請來台,在台北、台中、高雄各地演講,均造成轟動,報章雜誌的文化版甚至稱為這是一種「余秋雨現象」。高中的時候,由於老師規定,所以看了其中幾篇,那時是為了考試而讀,看過就算了,記得多少是多少。現在,再次把佈滿灰塵的它,自書櫃中拿出,細細的來品味一下,余秋雨先生的與眾不同之處。重新翻開《山居筆記》,隨著余秋雨的思緒,進行一段有深度的歷史文化之旅。
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始,以「歷史的暗角」終。以輕鬆、閒散的態度,將沉重的文化省思,用筆記錄下來。但卻不是隨便,他所寫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將現實與歷史結合,用文字去剖析一個王朝的興衰。而且還利用許多歷史背景、故事,加上多篇詩詞穿插文章中,生動地描述中國的古蹟與它們的悲哀,更有令人回味的效果。
余秋雨先生的論點,有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特質。有時讀到一半,然後閉上眼睛,排除腦袋中亂七八糟的東西,靜靜的讀,慢慢的想,讓余秋雨先生的評論在腦中打轉。
其實,在剛開始閱讀時,看得很累、覺得很無趣。不過我還是壓抑住不耐煩的情緒,硬是讀了下去。果然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到最後是越來越好看。雖然,我能吸收的並不多,能理解的還是有限,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及見識的增加,我相信在未來的某天,再度拿起它來閱讀時,我會更有感觸。


--------------------------------------------------------------------------------
人間天堂
  喜歡余秋雨的書!
  喜歡他文遊合一的寫作方式,文字的呈現都是由他親身去探究經歷然後內化而成的,通篇都是文人的氣息,彷彿呼吸就可以聞到。
  探究,思索,常是他文章裡面的主線條,他的體驗和他的體悟,他對人生的摸索,他對文物文化的感情,要多年才能完成才能得道,也或許還在思考狀態,而我們卻可藉由他的文字去看現代文人的視野,了解近代中國人的想法,雖然不是全然可瞭,但亦可窺之一二。
  這本山居筆記給我很強烈的『中國感』,回想起有年夏天去北京賞玩,去了一趟故宮,曾和觀察細微的eving有以下的討論:
  「想到故宮文物的保存,就令人不得不憂心,中國人似乎不夠愛惜自己的皇宮,或許這和他們現在的體制有關係,前皇室是不能高人一等的,甚至是卑微的,故宮內所見之文獻盡是對皇室不尊重的文字記錄。」
  回頭看山居筆記中的第一則文章,則趨文直闢中國人的漢族正統與滿清的糾葛。
  北京市民在皇宮內隨地吐痰的景象猶如還在眼前,這篇文章很理所當然的讓人不得不去思考些什麼。
  雖然話題十分沉重,余秋雨的分析角度卻是前所未見的,他試圖用文人的觀點去解釋那些歷史,而暫時跳脫政治利害的糾葛。
  余秋雨的書,我是從【文化苦旅】開始入門的,文字相當的細膩雋永,需要時間細細體會才能領悟些什麼,雖然每次看這類型的書都相當耗時,但一想到即將會受到某些啟發,就又有了動力持續下去,一本書讀下來,往往花費的不只一個月時間。
  余秋雨的文所給予我的感覺,就像是他藉由自己經歷過的點去和歷史對照連線構成其思維之平面,以散文的方法說故事,非常具體的去描述他所見所聞和他的感悟。文章裡面也常常會有一些他個人對中國社會或文化的批判,諸如『中國社會總是不講不要道理(p35)』。
  老實說,捫心而論,我覺得山居筆記這本書的批判性要比文化苦旅多得許多,而內容卻不似文化苦旅讓人有豐收的感覺。(或許是因為我是個遊人吧,那樣的主旨似乎更適合我)
  原本引頸期待去品味的,雖然有點小小的失望,但轉念一想,這樣的過程不也是另一種悠游在文學裡面的體驗嗎?
  不過,我終究還是比較喜歡【文化苦旅】,算是一種莫名其妙的執著吧!總是很想大聲把它說出來(笑)。
  但,我還是很喜歡這本書喔!
2007-08-25 4:43 pm
余秋雨新版山居筆記-內容簡介
新版自序
《山居筆記》一書的寫作,始於一九九二年,成於一九九四年,歷時兩年有餘。為了寫作此書,我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不再上班,因此這兩年多的時間十分純粹,幾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麼多時間才寫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我的寫作是與考察聯在一起的,很多寫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來。記得有一次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跡一副對聯上的兩個字,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只得再去了次。這種做法如果以經濟得失來核算簡直荒誕不經,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謂“得失寸心知”。
在總體計畫上,這本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第一階段的記述是《文化苦旅》,那本書中的我,背負著生命的困惑,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跡和文化現場,然後把自己的驚訝和感動告訴讀者。但是等到走完寫完,發覺還有不少超越具體遺跡的整體性難題需要繼續探訪,例如——
對於政治功業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
對於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蘇;
對於商業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
對於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群體人格的禍害;
對於稀有人格在中華文化中斷絕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
對於君子和小人這條重要界線的無處不在和難於劃分;
……
這些問題如此之大,當然不可能輕易找到答案,我能做的,只是招呼讀者用當代生命去感觸和體驗。這便構成了《山居筆記》的基本內容。
稍稍年長的讀者應該記得,這些問題在十年前公開談論並不方便。當時,哪怕是給清朝統治者以更多的正面評價,把民間金融業全面破碎的主要原因歸之於太平天國運動,或者在不設定“唯心主義”的批判前提下充分肯定朱熹,在維繫計會管理和文明傳承的意義上稱讚科舉制度,都會引起不少左派批判家的警惕,更不要說打破時限大談“流放”、“小人”、“圍啄”這些很容易讓人產生現代聯想的命題了。為此,我要再一次感謝當時敢於發表這些文章的《收穫》雜誌。至於我本人的勇氣,則來自十年浩劫間對民族苦難的切身感受和反復思考。這種思考,開始於浩劫初期可憐父輩的牢獄骨灰,延續於浩劫中期軍墾農場的漫漫苦役,深化於浩劫後期故鄉山屋的寂寞歲月,又回味於浩劫過後某些黑影的翻雲覆雨。幸好一九七八年嚴冬在北京召開的一次會議改變了中國,我也隨之獲得了生存的尊嚴。既然一切都來自於苦難,我問自己手中的筆:你還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我只擔心災難中的思考因過於憤怒而失之於偏激,便想從考察和閱讀中獲得更廣闊的時空印證。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到了海外漢學界。那麼多高水準的專家學者早早地流落到海外各有原因,他們畢竟避過了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有充裕的時間投入研究,而研究的方法又引入了國際學術標準,在科學性、宏觀性上遠超乾嘉學派的考據水準。但在十年前,國內學術界要瞭解他們的研究成果十分艱難,甚至直到今天,雖有一些專著流傳到大陸,仍然不易見到那些以散篇形式發表於專業雜誌間的各項具體研究。海內外研究成果積累得比較完整的是香港,於是我總是利用前去講學的機會在那裏貪婪補課。記得前不久一位曾經多次撰文批評《山居筆記》“硬傷”的先生直接給我來信,說又發現我的一處論述在國內某大學編印的資料上找不到根據,我回信感謝他來信探討之誠,並說明那項資料早已被海外學術界嚴密論證,詳細資料存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庫房,答應下次去時複印一份送給他。香港中文大學在山上,我當時為了鑽研資料棲居一處設備簡單的集體宿舍叫曙光樓,因此有了“山居”的說法。
現在回想起來,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困難,不在立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磷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群。這等於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悟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費難言的艱辛,而艱辛的結果卻是不能讓人感受到艱辛。
寫完這本書後,我又寫了一本人生隨筆,然後進入文化考察的又一個新階段,即驅車數萬公里逐一拜謁人類歷史上一切發生過重大影響的文明。一路歷盡危難,卻從未退縮,因為我在陌生的異國荒原上找到了返現中華文明的方位,時時校正著國內考察時的各種感悟。我把《山居筆記》的續篇,寫到了開羅的死城邊、耶路撒冷的小巷口、海灣和南亞沙塵覆蓋的大炮下。在那裏才明白,即便走遍中國也很難真正瞭解中國,因此經常與同行的夥伴們感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除臺灣爾雅版的繁體字版外,這本文匯版的簡體字版已印了三十五萬冊,我親自從讀者手裏買得的盜版本有十二種。經常看到有人在報刊上否認目前盜版的嚴重事實,批判反盜版是“炒作”,我便特地編撰了《盜版二十六例》置之《霜冷長河》精裝本卷首,其中選印了《山居筆記》的不同盜版本封面八種,使文化盜賊們無可抵賴。誰知這些年趁我遠行歷險,他們在國內鬧成一團,無非是想用誹謗遮蓋盜竊,連當年翻雲覆雨的黑影也拉出來了。對他們當然不能再用規勸的辦法,因此把本書初版的代序撤去,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相應的改動。正該取笑他們沒有把手中的偷盜物細看一番:文明和邪惡不可混淆,歷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恰恰是本書的內容。

•《山居筆記》讀後感
《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後我所讀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為真實所以喜歡看,因為炒作得厲害所以急著看,因為它的人文氣息不可不看。
余秋雨先生的這部書從《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這本書是在2003年1月出版的,他在這本新版的自序中說他寫這本書歷時兩年有餘(從92年----94年),而且犧牲是相當大的,他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十分純粹地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僅僅十一篇文章卻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
•這並不是他的寫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堅韌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種認真態度和永無止境的追求讓人心悅誠服。多年來他通過邊走邊想,有機地將寫作與考察結合在了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訪求證。曾經就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跡的一副對聯上面的兩個字,在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後,只得親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時候,他就是這樣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對文學的無比熱愛方面,他是毫不吝嗇的,不管時間還是金錢。對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會在乎他的經濟和得失的。
按照余先生的話說:“全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他還說:“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困難,不在言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群,這等於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費難言的艱辛,而艱辛的結果卻是不能讓人感受到艱辛。”
我被他的這種治學精神和嚴謹的求實作風以及認真的求學態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動了。這種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穿梭,在東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過。  
余先生的文章帶給我們的都是精彩紛呈的人文、地理、歷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類人文歷史的絢麗詩篇,給我們掀開了精神的家園、文化的糧倉。
參考: 網上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06: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4000051KK025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