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唔……恕在下直言,我想,閣下首先要明白人是群居的生物。每一個人,都需要與其他人共處,亦需要合符一定的社會要求或群體內的要求的。
我想,只要閣下體會及接納到以上的現實情況,閣下便能體會到更深一層的意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群體是不停地在互動的。
雖然,無奈的是,人往往會被社會或大眾所影響,可能就連自己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都可能是因為在傳媒所營造出來的氣氛而塑造出來的生活模式。然而,在社會之中,人除了受到普偏的社會氣氛感染之外,社會亦會因或多或少的人能保持「真我」而被改變的。
無錯,自我或會因公共性而消失。但這是最極端的現象。而公共性,亦會因某些人的自我而被塑造出來的。如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後期,我國出現的人為災難,便是因為由一少撮(或一個)領導人,將人自我的想法,加以鼓吹及煽動,掀起社會上一陣陣的歪風所致。不過,這也是一極端的例子。
其實,為何存在主義的學者不能為「如何實現自我」作出一個答案呢?就是因為自我及公共性,都是不停地在互相影響的。當有一日,你被現今華人社會中的拜金主義所薰陶後,而愛上金錢與權力,那喜歡追名逐利的性格,不是你真我的一部份嗎?那不是你的一部份嗎?若你被少數樂於助人的朋友所感染,慣於樂善好施,那又是不是反映喜做善事的你,不是真的你呢?又還是,無論是愛名利的你,或是愛助人的你,都不是真的你呢?
只要當人做事的時候,並不是受到威脅或強迫,他們所做的事,就反映了他們的「真我」了。若你是一個容易受人影響、容易受環境影響、容易受社會影響的人,那「隨波逐流」就是你「真我」的一部份。而要保持真我,亦不需要凡事我行我素,人做我不做的。
當有朝一日,你發覺自己「堅持真我」之後,其實有很多人都在跟你做著差不多的事時,其實你的自我亦是普遍性、「公共性」的行為的一部份,那你到底是要「堅持真我」,跟別人一起做些相類似的事,還是,你要否定你的「自我」呢?
而鑽牛角尖,就是人的普遍行為,只是不同的人,在鑽不同的牛角尖而已。喜歡金錢的,可以每天都想著如何賺最多的事;喜歡耍樂的,可以每天都想著如何放縱自己;喜歡研究存在主義的,可以為「如何真正成為自己」而想得出神。那你在想「如何真正成為自己」,又是不是受到存在主義家的影響,而喪失了自我呢?
當你想深一層,你便會發現,自我與普遍性(或公共性)只是相對的概念,而不是絕對的概念。既無絕對的真我,又如何實現絕對我真我呢?這亦是為何至今還未有存在主義者能為「如何實現真我」提出確切、合理又可行的答案之原因吧。
2007-08-27 18:56:50 補充:
一般人對公眾性,有多大的影響力呢?真的很難作出簡單的結論。以大眾娛樂(如電視、電影)來做例子,我想可以比較容易明白吧。如香港電影業其中一個最為全球(包括華人社區、東南亞、日本及美國)的電影同業熟悉的,就是香港的無厘頭電影及警匪片了。這些電影能在香港以致全球受迎歡,最重要的就是很到很多「一般」人同共的支持。而今天香港的電影業式微,也是因為在香港的「一般」人(即普羅大眾)對於香港內容重覆、欠新意、欠認真的電影創作唾棄。而當你讀一些有關社會的意識形態形成的書籍時,學者都會強調,社會風氣除了由一些有能力(並不一定是有道德)的少數人推動之外,亦需要由絕大多數的「一般」人去同共參與及建立的。
2007-08-27 19:03:37 補充:
至於「公共性」與個人的「自我」之間的互動,卻未必是「良性」的。我個人從小深受佛學禪宗及道家思想所薰陶,加上我近幾年來的個人經歷,對於「善」與「惡」、「良性」與「惡性」之間的辨別能力真的越來越低。或許果如莊子所言:「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如今我只好「緣督以為經」,只求「保身」、「全生」、「養親」、「盡年」,也不再像以往的執著於何為「善惡」了……
2007-08-27 19:11:10 補充:
至於論及「教育制度在現世的存在目的是『否』『只』為資本市場提『高』生產力」呢?要討論這個問題,就要先為「資本市場」作出一個定義了。因為共產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及一些政治家,不停地為「資本市場」扣上「只講利益,不講道德」的帽子。不過,從我個人的人生經驗當中,道德在「資本市場」卻有極其重要的意思。至於生產力,卻與「道德」並無任何關係。不過,今天的教育人士最為推崇的五育--德、智、體、群、美--的「均衡」發展理論,當中以德育為首,智育為次,亦講求如體格、合群、追求美善的範疇。要清楚說明教育,又不是四千字以內的文章可以說個明白,亦與此題無關,恕在下不能在此多言。
2007-08-27 19:17:03 補充:
不過,我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我個人在學校內的成長(我是零二年大學畢業的香港學生),或是我現今的補習學生的校內教育,均無灌輸學生「必定要做到有用的人」的做法。反之,現今的學校,有越來越多的德育課程、健康講座、義工服務,讓學生在吸引術科知識之餘,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建立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人生。而「必定要做到有用的人」的觀念,似乎不是由香港的學校教育裏面灌輸給學生的。
2007-08-27 19:27:58 補充:
至於現今社會,確實出現了很多光怪陸離的現象,當中傳媒、資本家、政治家、當權者,掌握了很多可以有效操控別人思想的資源。而人與周圍的環境,就正如我所說的,是不停地在「互動」。換言之,若一個人不能改變社會,就很可以被社會所改變。或許,這就是「進化論」的「適者生存」之理念吧。在這個容易受「公共性」影響的社會環境下,就更能顯示出「擇善固執」的維護「自我」的重要性了。
2007-08-27 19:28:11 補充:
至於如何維護「自我」呢?或許,就如孔聖推行王道、佛祖教化眾生、國父推翻封建腐敗、愛國者想平反六四、在港推行民主一樣,是有如登天的難事。但若果我們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決心與毅力,再難、再渺茫,都總會有成功的一日。若我們被眼前的困難所嚇怕而輕言放棄的話,那結果就不言而喻了……
2007-08-27 19:34:29 補充:
可記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第一句是甚麼呢?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要保存自己,或許,我們不用去「觀外界」,不用去怨道「公共性」如何影響了「自我」的,只要你能夠體會到「觀自在」的意思的時候,你便會駭然發覺,原來你跟本不用刻意的去保存自己的「自我」,因為「五蘊皆空」,存於外界的「公共性」其實也是「空」無一物的。
2007-08-27 19:39:43 補充: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果閣下不能體會到六祖慧能的偈言,不用著緊,也不用心急。畢竟,每人的悟性都各有不同。或許你的經歷未夠,或許你的緣份未到吧。那就先效法他的大師兄那一句較為入世的言論吧:「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2007-08-27 22:55:15 補充:
正如閣下所言,執著於「無無明」的追求,也是一種執著。故五祖弘忍亦深知慧能的大師兄神秀也是有所執著。然而,人若不經歷過執著,又怎能體會到執著之苦呢?佛祖頓悟之前,又是一個怎樣的凡人呢?
2007-08-27 23:15:27 補充:
我也曾經是一個愛辯駁之人,深明辯駁之功效,亦深深體會到辯駁的業果。總算是曾經滄海,難得有幸化為浮雲,請恕在下實在不願再滴落那深不見底、又鹹又澀的零丁洋去。請恕小弟不以子戶作答。若閣下真的認為「值得」找我結伴一同以「步向真理」為目標前進的話,還請閣下電郵給我,或到我的blog留言吧。閣下若認為不「值得」的話,或許我只能言盡於此。
2007-08-27 23:18:42 補充:
「又有人說,跟著上級講,跟著大家講,就是講真話。還有人雖不明說,卻有這樣的看法:『他在發牢騷。不用理它們,讓它們自生自滅吧。』我所謂「講真話」不過是「把心交給讀者」,講自己心裏的話,講自相信的話,講自己思考過的話。我從未說,也不想說,我的「真話」就是「真理」。別人欺騙過我,自己的感情也欺騙過我。不用說,我講過假話。是真是假,是正是錯,文章俱在,無法逃罪,只好讓後世的讀者口誅筆伐了。」引用巴金先生在《隨想錄.真話集.後記》中的話,以表此刻的感受。
2007-08-28 02:06:48 補充:
全文的重點,在於「互動」。對於發問者的補充內容,在下並無新的觀點可以補充,在下亦覺得無需再作補充。只希發問者不要再斷章取義,亦希望發問者願諒小弟文中的錯別字。對於連番質詢,實多有冒犯之處,在此深表歉意。
2007-09-21 17:17:54 補充:
支持的人多嗎?
我會是唯一的支持者嗎?
支持自己, 對自己的肯定, 是讓我努力向上的動力之一, 亦是唯一能支持自己繼續生存的原因...
眾裏尋他「已」千百度「了」, 驀然回首, 那人「會否」「只」在燈火闌珊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