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目標是甚麼? 當你達成你所謂的目標時,為何又往往不能滿足?為何內心仍感到空虛?

2007-08-24 7:19 am
人生在世, 難道只是為了生活而不斷勞碌嗎?
即使你賺到你所需的, 你會滿足嗎?
短暫而又未知的人生難道就是這樣過了嗎?

回答 (7)

2007-08-24 8:50 am
✔ 最佳答案
人生的意義目標係唔可用價值來衡量。每個人生命都重要,平等和有生存的意義。
活出自己係人生真正的生存目標和意義,係教你點樣「用心做人」而成長,長大以後做人,運用知識,能懷著「知識的良心」,去做對的事,幫助別人,不做以及阻止別人做錯的事,你自己就係「良心的回答」,係父母最主要對你成長的期望。
生命的價值或成就,係為長年累積而成,因人而異,不可比較,感悟抽象而正面,並非是自我的認同和別人賜予。
每個人都在追求一個成功的人生,但對生命如有不同的定義。而且很可能的是,我們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裡,會給予生命不同的定義。
對這個問題,大致分成兩種反應:一種是十分遲疑,另一種是覺得根本不需要問。
最後的答案,倒是大同小異。不外是賺多少的錢,有做多大的事業,或是如何的功成名就、幸福快樂。或然經驗告之:現在許多人,雖然心念追尋生命中最重要的定義,研究成功之道,但忘卻自已,便忽略了對家人關懷和其他的美好事物造就成快樂的因素。
「求學就是求分數,有好成績就是有「錢途」」,「眯洩底,執輸行頭,慘過敗家。」已是眾多家長對孩子們從小人生教育的「成功規條」。就奠定係孩子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意義。
更甚父母者,視孩子為的自己產業,期望伸延自己未滿的志願抱負,拔尖式投資在孩子身上,目標遠大,不停地潛移默化催谷,望子成材(財),就冠名為「栽培潛能」。

∴賺錢≠生活 ∫會賺錢不等並會生活,但「學會生活」要比會賺錢重要千百倍。
生活中沒有金錢是不行的,但金錢並不萬能的。也許還有許多人無法說明的原因,但有一點至重要的原因卻可以肯定,就是學會了賺錢的本事,卻沒有學會怎麼生活。賺錢是為了更好更舒適的生活,但生命中最重要的意義並不在於賺錢。
金錢並不是一切,懂得生活、快樂地度過一生,要比賺錢才來得重要。毫無疑問,天底下貧窮人比富有多,可他們又比會賺錢的幸福得多,那實在是遠不計其數。
但真正活出生命的價值的人從不會計較自己所擁多少,而是明白他可以捨棄多少。而「滿足感」不是來自滿足於你想要的,而是瞭解到你所擁有的已是那麼多。
∴「真正的富有」= 瞭解生命中生活的意義。
除了在事業上成功外,更重要的忽略了,那就是人格培育的成長,是「人生的成功」。
學習「人生的成功」不衹是擁有所需的金錢,舒適的生活,還包括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和生活愉快。世界上是有一些東西是金錢、名利收買不到的,永駕於金錢名利之上,那就是人格健康的成長、親情和心靈上的快樂,誰也不可取締,那該是「生命的成就」。
任何人都會變老,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會長大。先學會做人,就識學會做事:對人真誠、認真做事,寬人嚴已地處事。
達到平衡兩種「雙嬴」之前,何妨不採用「知識的良心」去判斷,努力奮鬥中就不要太計較得失了,不要輕言棄餒,不彷思考「吃虧就是討便宜」的哲學;當「吃虧」中積累了許多失敗的教訓,從學習教訓中得到資源就是「經驗」;走錯失敗的路經驗多了,邁向「生命的成就」的出路還遠嗎?
「從未與人相比,只求突破自己。」來自於廣告標語,意者就是不斷的超越自我,已經是成功。「生命的成就」不在於你擁有多少,在於你克服了多少的困難。
祇有這樣堅持,我們能獲得金錢等「物質財富」以外,同時也能夠獲得健康、家庭、快樂等「精神財富」。
生命總是平衡的,以一種我們瞭解或是不瞭解的方式,用心去探討、學習和經歷中,乃是一物降一物,有得有失。
人一開始思考,生命便有了重量。煩惱與壓力如影隨形而至,再難有單純的快樂和毫無陰影的樂觀。但我知道我是幸福的,更要珍惜,因為我認同我的不完美;且相信自己的不完美,或許正是別人渴望的完美呢。
我並非憤世嫉俗,也不是道學奉拜者,更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我有我的信仰,那就是紀錄我成長歷程中,培養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我的理想、抱負和精神力量之所在。
每當生命付託有「能量」而成長,就輕易發現「它」的存在:它很難觸摸,卻容易感受到;它不隨便付出,卻可無私的施予;當我們擁有和發揚它,可創造無限的力量...
那就是「愛」,孕育相傳始於父母,在帶我有生命萌起的那天而存有著。「愛」因生命不斷生長延續而生,卻沒有因生命終結而枯滅;「愛」永遠存在我的心靈間。
從始,我相信,它會給我人生一個很好的指引。
當擁有了成功與財富,但是心中遺失掉了重要的「愛」,你認為你還會快樂嗎?
「父母」一生得一對,無可改變替換,「你」就是他們的事業和成就。他們的叮囑及窩心關懷是對你一生一世的愛,永不改變的事實。
俗語有話「養子一百年,長憂九十九。」作為父母的,在年老時得到我們行動上的關懷,看到我們有積極的人生和健康成長,相信即使少許操心,心裡也是滿足的。
現在你已出身成人,是父母一生付出的慈愛身教所賜。當他們已日漸老邁,極需要我們照顧關懷上的孝道回饋。
反之,離開他們的「事業」,你必須要自省。照顧父母是一生盡孝的回報,也是必然的責任,請銘記於心和繼續履行,免得終生留有難以彌補的遺憾失落。親情是難以找回的,請深思和承諾「你的選擇」。
確實,半個世紀裡的勞碌生活可真驗證了的真諦,是父母親們在去二三十年裡「嚴言心教」陪伴著我們成長,換得卻是滿面皺紋,一身酸痛…「父親的一半」加上「母親的一半」孕育成我們今日特質,形成自我價值觀,對愛情、事物的信仰和參考榜樣,像賜給我們一對「自由翅膀」,讓我們可以去找「另一伴」而「結伴飛翔」,延續他們的夢想,是父母留給我們最為珍貴心靈內的禮物,那亦是天下所有父母對兒女所期望永存的一片關懷之心(祇是呈現的形式、態度和感覺不同),默默無言地灌溉在我們的「心靈溫室」裡,薪火相傳展現出不求回饋「真摰的愛」罷。
人生在「心靈溫室」不斷成熟裡,父母會給我們最為珍貴心靈內的禮物 - 「潔身自愛」。
「潔身自愛」是對生命敬畏和珍惜,使人看重自己,珍惜自己,珍惜每一個學習機會,努力充實自己,追求知識;修身立德。因此而發展自己其他多方面美善的氣質。
「潔身自愛」的人,是肯真正面對自己。並且因在自愛中而自然也愛護別人,這是「自愛」的人必有的表現。
「潔身自愛」是「內省智慧」,明白自己的內在世界,分享自己的感受,亦用心去感受周圍的一切。敞開自己,讓所經歷、所領悟的,成為承擔責任的能力。生活有方向;單寶貴地珍惜自己,更能從容地活在人前。
最重要是因自愛而能對人尊重、關懷,能設身處地看待人。
『一個人的氣質,在他二十歲時,他的氣質完全來自父母;卅歲時,就一半是父母,一半是自己;四十歲時,就完全看你自己了!』

如何可以今自己更了解自己?
http://hk.knowledge. yahoo.com/question/? qid=7007011904615
人判斷事物常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
http://hk.knowledge. yahoo.com/question/? qid=7007011100578
一個成熟的人在對人對事上應該有什麼表現?
http://hk.knowledge. yahoo.com/question/? qid=7007010100117
參考: 尚未成功,仍需努力。做句無錯,強詞有理。肺話言論,心常有感。隨性而發,寫我其誰?哈哈!
2007-09-02 11:07 pm
人生的目標就是爭取快樂,有些人認為錢就是快樂的來源,不過達成目標時,卻感覺不到快樂,自然會產生另一個目標(得到更多的錢),但只會不斷重覆,不會感到快樂,只會感到空虛..

人生在世,不一定是為了生活而勞碌,嘗試幫自己找另一個理由,例如為了自己最愛的人.....
2007-08-25 6:11 pm
1.人生的目標,是你自己選擇的,別人不能左右.
2.因為自己定的目標,定得不夠高囉!
3.因為所追求的不实在.
4.當然不是,這只是隨波逐流式的生活.
5.會的,夠生活,過得去,便算了.
6.既然未知,那又何苦,要用有限的生命,來追尋無限的未知呢?豈不自尋煩惱!
2007-08-24 10:22 pm
人,賺到的越多;想要的就更多.
參考: me.
2007-08-24 11:52 am
人生的目標是自己定下來的.當自己定下人生的目標後
自己便會向著目標進發。 若是不能滿足 ,大概是因為自己未能做得完善
應做得令自己滿足 才不會感到空虛 ..

你生存得在世. 就應該好好享受 , 不是每天不斷勞碌 ,這樣會對身體欠佳!
即使賺到自己所需的 ,當然滿足 。 你都懂得說[賺到自己所需] 還有甚麼不滿意呢?
路是漫長的,自己的路也是自己用手造出來..
其實路你還未走完.你又怎會知道前面的路是甚麼? 應該的是嘗試
不懂嘗試又怎會知道自己的路有多麼的精彩 , 寫意?

努力! 可能自己是一個不可思義的人才 , 不要放棄!
參考: 自己 : ]
2007-08-24 8:53 am
時代事物轉變很快,你要自已定一目標,很多人D錢三代都用不完,都計續工作,這些人是有病,他們用工作賺錢,來證明自已本事、能幹、有拍力,大富豪係電視新聞到話我79歲好健壯重好做得。我想工作是他的動力,停下表示人生巳到盡時?
有d人養一個bb要4佰萬,兩個bb就 ,現在香港好大多數打工仔月薪1萬左右,一生都是賺5、6佰萬左右,為了生活工作工作再工作。我個人睇法係,最重要係!人生在世開心比苦惱多!知足常樂。算OK la
參考: 我
2007-08-24 7:30 am
因為你在追求目標時, 你會失去某些野(即是代价), 當達成目標後, 回想爭取過程, 就會自然感到空虛!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05: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3000051KK0648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