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漢武帝的文治
景帝死,其子武帝繼位,武帝在位前後五十四年,是西漢全盛時期,他繼續推行削藩政策,用主父偃之計,令諸侯將其封地分封給各子弟,撤銷了很多諸侯國,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局面;又派兵打敗匈奴、南越及朝鮮,擴大了漢朝的版圖。他改變漢初與民休息政策,推行新經濟政策,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造成一個新的士人政府,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所謂「士人政府」,是指中央及地方各級官員,都是文人、學者出身。武帝以前,朝廷大臣為功臣或功臣子弟,一般官吏也多出身於豪門權勢之家。這些朝吏不斷發展自己的勢力,使皇權受到削弱。武帝為加強以皇權為中心的官僚制度,繼位不久,就改革選用官吏的制度,大量提拔士人充當中央及地方官吏。因此全國各地的知識分子,通過各種途徑,大量進入中央及地方的各級政府機構,中央政府上至宰相,下至員吏,幾乎全是士人,因而形成士人政府。
武帝重用讀書人,於是平民通過學習經學,或被察舉等途徑,可以在中央和地方做官。此後布衣也可以躍豋為卿相,打破了貴族、功臣及軍人壟斷政治的局面。秦以前全為貴族政治,漢初雖為平民政府,但非封侯不能拜相。至武帝,公孫弘以布衣儒術晉身,先拜相,再封侯,為漢朝政制上絕大的轉變,亦為政府趨向文治的重大轉捩點。
漢武帝認為任官吏的人,都要具有高深的學識水準,於是便推行下列的政策:
1.設五經博士:武帝採納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乃立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博士。博士官為專治歷史及政治的學者,由具有高深學問的人充任,主要職務是作皇帝的顧問,並兼教授生徒。五經博士雖不直接參與實際政務,但得預聞政事,對政治影響很大。
2.設立博士弟子:武帝採納了公孫弘的建議,設立太學,亦為五經博士置弟子員五十人。辦法為選拔各地優秀青年令隨博士學習五經一年,加以考試,能通一經以上而成績優異者,可充任侍衛天子的「郎官」。只通一經而成績中等者得為「補吏」(遣回原籍做地方官的椽屬)。漢朝慣例,中央及地方各級官員,都由郎官選任,其後博士的名額增加,博士弟子員(名額)也相繼增加。
3.推行察舉制度:武帝採納董仲舒之議,命令郡國每歲察舉孝子、廉吏各一人,推薦到中央任官。又命丞相列侯等大臣推舉有才幹之士,親加策問,以選拔人才。
漢武帝之政治措施
1.創年號:武帝即位,即建立年號,稱建元元年,為中國帝王用年號紀年之始,為後世所沿用。
2.訂曆法:改用「夏曆」,以正月為歲首,使唐都、司馬遷等修訂曆法,稱「太初曆」,與農業社會配合,後來一直沿用下來。
3.尊儒術:接納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說成為中國二千年來的正統思想。
4.振文教:在京都設立太學,置五經博士,並設博士弟子員,又在郡縣廣設學校,推廣教育。
5.行察舉:博士弟子一年一考,成績優異者,派充朝廷郎官,次等者遣回原籍為吏。更令郡國每年察舉孝子、廉吏各一人,並選拔循吏(指遵理守法的官吏)。
6.擴監察:武帝為求加強中央對地方行政的控制,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州,每區為一個監察區,每州設置刺史,考察各地方的政治情況。
7.削封地:採用主父偃的「推恩法」,下令諸侯分封子弟以分割其領土及劫勢力;又以諸侯在朝廟助祭時所貢獻的酬金份量和成色不足,奪去106人的爵號,侯王勢力自此瓦解,封建名存實亡。
8.新經濟:將鹽、鐵、酒收歸國有;設「均輸法」處理貢物的收集和變賣;立「平準法」,於京師設局,調節物資,平衡物價;並統一貨幣,發行五銖錢。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
漢武帝,是漢代最具雄才大略的一位皇帝。漢武帝姓劉名徹,是漢朝第五代的皇帝,十七歲即位,七十一歲病逝,在位期間有五十四年。在我國歷史上,除了康熙、乾隆兩位皇帝以外,他是歷代君主中,在位時間最長,最有治績的皇帝之一。由於他半個世紀的努力,不但擴展了中國的疆域,也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學術上的正統地位。
經過秦朝末年以來的長期戰亂,中國經濟蕭條,人民生活困苦,國力衰弱;漢朝立國初年,為了給百姓充分的休養以致力生產,恢復國力,採用道家的無為統治方式。但是,北方的匈奴非常強大,對漢朝的邊防構成極大的威脅;為了避免發生戰爭,漢朝只得委屈求全,利用和親政策以求取短暫和平。然而,匈奴需索無厭,窺伺中原的危機始終沒有解除,直到漢武帝時代,局勢才有改變。
漢武帝即位,漢朝已經過六十年的休生養息,經濟富裕,國力充沛,政治上也形成了中央集權的模式,有足夠的實力解決邊患的問題。漢武帝認為以往對匈奴的戰略是採取消極的守勢,和親要消耗鉅額的財力,數千里的邊防更要動員眾多的兵力,多年來漢帝國的尊嚴受損,更難以解決匈奴入侵的威脅。漢武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北伐匈奴。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率領下,漢朝大軍曾先後出塞九次,把匈奴的主力擊潰,此後數十年間,漠南地區不見匈奴的蹤跡。
除外,漢武帝更積極地向四方開拓;出兵大宛揚威西域,臣服西南夷收為郡縣,平定百越,夷滅朝鮮;使國土從黃河、長江流域擴展到粵江、鴨綠江流域,同時也加強各種族間的融合,對後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漢武帝除了開疆拓土有著非常傑出的表現外,在政治、財經及教育學術上也有卓越的成就。他首先以儒家觀念為思想核心,積極進行各項改革:
一、教育學術: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置五經博士,成立太學,博士弟子員共有五十人,跟從博士學習,凡是精通一經以上的人,就可以補授為官吏。儒學經過漢武帝的提倡,從此以後成為中國學術的正統。
二、財經變革:為了廣開財源,充實府庫,漢武帝推行了以下的政策:
1.統一貨幣:針對以前貨幣紊亂,私鑄盛行;武帝發行「五銖錢」,統歸政府鑄造,嚴禁人民私鑄,統一了全國的貨幣。
2.公賣事業:武帝時代將鹽、鐵、酒收歸政府公賣,以增加政府的收入 。
3.國營貿易:所謂的國營貿易就是平準與均輸兩法。平準法就是在京師設平準官,負責收購天下貨物,賤價時收購,高價時則以平價出售,以平抑物價。均輸就是在各地設置均輸官,負責將地方貢獻京師的貨物,運往價高的地方出售,得錢歸公。
三、人才選拔:漢武帝特別重視人才的選拔,厲行察舉的制度。漢初無論是中央或地方官的任用,都被宗室、外戚及淮泗功臣集團所把持。到了漢武帝時代,下令由全國各地推舉有品德有才幹的人,經由中央政府加以考試,使得許多具有真才實學的人都能出來擔任官職;官場獲得品學俱優的新血輪,也提高各地百姓對政府的向心力。
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期間,他在文治、武功方面的作為,深深地影響到中華文化的全面展開,開創了一個積極進取、活力充沛的新局面。但是,他個人的慾望太多太大,生活非常奢侈,迷信鬼神,妄求長生,反而因「巫蠱之禍」,造成家庭的悲劇。再加上長年的對外經略,不惜戰爭,導致國用不足,民窮財盡;動搖了國力,種下了漢朝國運走向衰弱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