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會有行雷閃電架????

2007-08-24 7:11 am
點解會有行雷閃電架????
係咪有閃電就會有行雷架喇????
點解會有閃電會快過行雷架????(其實即係點解光速會快過音速...????)
點解通常落雨就會有行雷閃電架????
更新1:

咁陽光普照嗰時會唔會都有行雷閃電架????

回答 (2)

2007-08-24 7:39 am
✔ 最佳答案
閃電是積雨雲內部建立反相(性)電荷所造成。雷電發生是雲上部的冰晶通常會帶正電,而落至雲底部的雨滴則會帶負電;可能是上升氣流負載正電荷至頂部,而下沉氣流將負電荷拖拉至底部。在此同時,雲底地面上會建立相對的正電荷,且會隨著雲移動。

異性電荷相吸 異性電荷會強烈地彼此吸引,直到大氣在正負電間之絕緣層不再能維持正負電的分離,於是發生放電現象。負電移向正電的過程是看不見、鋸齒狀、"之"字形的形式,稱為「步進導閃」 (Stepped leader)。當負電一碰到正電荷,大規模電流 閃電 為正電荷回流至雲中。這種正電流的旅行非常快,速度約為每秒96,000km。同一個閃電會快速重複,直到它的閃動出現。當雲中電荷完全完成放電,閃電便結束了。

大部份的閃電發生在雲中、雲間、或雲與空氣 如果空氣中累積了足夠的電荷;只有1/4的閃電會擊中地面。若發生雲對地放電,向下的導閃先接觸地表(通常在樹端、建築物頂部等尖端)向上的正電荷。當閃電以相同方式,但由雲頂正電、經雲外部到帶負電地表,則稱為正閃電(positive flash)。

閃電的閃光與雷聲 當閃電閃道內的溫度超過10,000度k時,就會發光。閃電雷擊的可見光譜,主要由中性氮和氧的發射及Ha線組成。返回閃擊的溫度溫度超過22,000度C,通常可達30,000度k,周圍的空氣被迅速加熱,因而導致空氣快速的膨脹與收縮;此時通道內的氣壓可高達104hPa的鋒值,因此會產生一氣壓衝擊波,即聲波,會以3,000m/s的速度(約為音速9倍)向閃道外傳播;衝擊波前緣的聲頻訊號,就是我們所聽到的雷聲,它會以音速(約330m/s)傳播,約3s/km;所以可以據此簡單計算雷雨與我們的距離。大氣對於此類聲波訊號的衰減、散射、折射取決於當時環境溫度、亂流、及風場。一般而言,自閃光處5km以外就不容易聽到雷聲了;而雲中閃電的雷聲最多也僅能傳遞25km左右;但通常超過32km就很難聽到雷聲了。

全球電路 一般定義地面為0電位,地面至電離層間平均電位約240kV/m,範圍約在180至400kV/m。在遠離雷雨的好天氣區,可以測到一個方向指向下方、電流強度為jz= -2x10-2安培/米平方的電流密度,這被認為是全球雷雨活動所引起的。而在任一時刻,全球約有2,000個雷雨胞在活動。

雷雨雲中的電場與電荷 經過實測,雷雨積雨雲-20度C 高度以上聚集著大約40庫倫的正電荷量,而-20至0度C之間為相當之負電,0度C以下有時為10庫倫以下的正電。雷雨雲最初的起電通常與好天氣電場極性相反。當雷雨雲電場強度超過2kV/m時,地表開始發生「尖端放電」,突出物頂端的正電荷離子會釋放到空氣中;此時到達地表的小雨常會攜帶著捕捉尖端放電至空中的正電荷。約10 min.後,雲中電場增強到-400kV/m,雲下地面則增加到5kV/m,雲中便開始發生閃電、閃擊(flash)等放電過程。之後因放電破壞雲中電場,閃電停止。數十秒後電場再度恢復,閃電又發生,如此週而復始。

雲中電荷分離的解釋 尚無一理論被普遍接受。主要有以下說法: a.感應過程 對流雲發展的過程中,外部電場(方向向下)引起(大顆粒)雨滴或冰粒電(偶)極化(與電場反向地,正在下而負在上);而小冰晶或小水滴隨上升氣流上升過程中,同這些大顆粒碰撞而獲得正電荷,原來的大顆粒變成帶負電且因重量較重而下降,並加強原來的電場。但要發生感應過程,必須已有10kV/m或更強的相對電場已經存在時才會發生(影片擷取自Discovery "Lightning")。b.溫差充電 活躍而帶正電的H+傾向於朝溫度梯度降低的方向擴散,而穩定且帶負電的OH-離子則存在於溫度較高的部份;因此當兩個初始溫度不同的冰晶遇在一起,之後又被分開時,溫度較高的冰晶會獲得負電,而較低者獲得正電。冰晶和霰粒子常在雷雨雲強烈起電的狀況下出現,而過冷水滴在增大的過程中會產生潛熱釋放,使霰粒子溫度一般比環境稍暖;因此小冰晶與霰粒子間的碰撞有利於溫差充電的發生。

閃電 雲中、雲與雲、雲對大氣放電的過程是雲內"發電機"的短路和電荷重新分配;雲對地放電則是將電子由雲的低處輸往地面。閃電主要為雲放電;雲放電與地面放電的比率,在中緯度約3倍,低緯度則增加到5至10倍。每次地面放電是由一個或多個間斷性放電所組成。一般所稱的完整「閃電」,持續時間約1/3秒,其中每次閃擊(flash)約持續數十ms。每次閃擊前會有一個明亮的預放電,即所謂「先導過程」。先導過程會在地面與雲層間為隨後的"往返"閃擊產生一個帶負電的電離通道,通道直徑約為1cm;第一個先導稱為「梯級先導」,因為它會以50m為一級向下移動,並在每級間停頓一下。梯級先導從一個3km高的雲底至地面約需20ms,通道中的電流量約為100安培數量級。當梯級先導距地面只剩5至50m之間時,一條帶正電荷的電流從地面某些點向上(射出)與之會合,然後開始返回閃擊;它會沿先導建立的電離化閃道向上移行,而閃道內的負電荷則流至地面。如果以光速0.1至0.3倍的發光波向上移動,則光學儀器可以觀察到這種返回雷擊;波鋒抵達雲底約需70μs。返回雷擊過程中有一向上(正)電流,並在10-6~10-7s內達到10,000至100,000 Amp的電流強度。第一次返回閃擊後,下一波閃擊可由一個「直竄先導閃電」所引起較高電荷中心開始。直竄先導閃電重建了原閃道內的電離化,比梯級先導閃電向下傳播更快,且沒有梯級。跟隨在直竄先導後的閃電一般沒有分支,且會在10-6s內達到它的最大電流強度。平均而言,每一道閃電中有2至3個返回閃擊;但最多曾在一次閃電中記錄到26次閃擊。


較少見的地面放電類型 a.先有從地面向上的正先導閃電,再跟隨向下流動的負電荷返回閃擊;這主要是由高塔所引發。b.先有從雲底向下的正先導閃電,再跟隨向上流動的負電荷返回閃擊。
2007-08-24 7:33 am
question 1:
在較大的冰晶落下來時,和被上升氣流帶著上去的較小的冰晶和水滴會產生碰撞,有些電子會被撞擊出來,而使冰晶和水滴帶電。較輕的冰晶或水滴帶著正電到上層,而較大較冷的冰塊帶著負電到下層來,於是在對流雲裡面產生了電位差。基本上空氣的絕緣程度很好,所以只有當電位差累積到百萬伏特以上時,電荷才會衝破空氣的絕緣障礙而放電,這就是「閃電」
Q2 yes
Q3 NO REASON THAT光速快過音速! just because it is faster
光速:299792.459km/s 音速:340.29m/s
Q4 because usually 冰晶和水滴會產生碰撞 when it is raining
參考: q3


收錄日期: 2021-04-23 17:14: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3000051KK0642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