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香港圍村
香港的圍村多設在新界。住在村落裏的多是一個家族。明朝時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為求自保,於房屋周圍建矮石牆,用以抗盜,當時粉嶺龍躍頭的老圍便是香港最早的圍村。清朝初年,厲行「遷海令」以絕接濟在台灣反清的鄭成功,沿海空虛而淪為寇穴,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後,居民獲准遷回舊地,於重建家園時,在四周加建高牆,更有挖掘護河,安裝鐵閘門,藉以自保,此等築有高牆圍繞的村莊,是為今日香港新界地區的「圍村」。
乾隆嘉慶期間,客籍居民遷居新界日多,多在原居民毗鄰建立新村定居,由於語言、風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以土地分配利益,部分受到原居民的侵迫,遂仿原地圍龍屋型制,建造「圍屋」,聚族而居,用以防衛自保。
著名圍村
香港大多數圍村都設在新界,多集中於元朗(包括屏山、廈村、十八鄉及新田等)、錦田(包括錦田及八鄉)、粉嶺上水(包括大埔、粉嶺、上水、沙頭角及打鼓嶺等)及沿海谷地(包括沙田、荃灣及屯門),曾為「新界五大族」──鄧氏、侯氏、彭氏、廖氏和文氏的聚居地。現在市區只有黃大仙的衙前圍村保存完好。
按1995年5月的《香港圍村調查報告》(蕭國健、沈思、葉慶芳著),香港新界等地調查的131條村莊中,有「圍」名者共71,可考之有圍門者凡84,有圍牆者凡57,其圍牆四角建有更樓者凡21。
吉慶圍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6/Kat_hing_wai_kamtin.png/250px-Kat_hing_wai_kamtin.png
早期錦田吉慶圍的平面圖
曾大屋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c/c1/TsangTaiUk.jpg/250px-TsangTaiUk.jpg
曾大屋
上水圍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5/SheungShuiWai.jpg/250px-SheungShuiWai.jpg
上水圍
粉嶺圍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9/Fanling_Wai_2005.jpg/250px-Fanling_Wai_2005.jpg
池塘中的粉嶺圍倒影
衙前圍村
主條目:衙前圍村
衙前圍村位於九龍新蒲崗東光道,東頭村側,是九龍其中一條古老的村落,亦是市區內僅存且風貌不變的圍村,仍然保存了完整的村屋、祖堂及天后廟。
衙前圍村建於元末明初(1352年),距今620餘年,是吳、陳、李三姓自中原南來定居的地方。圍村曾建有瞭望臺、護河和吊橋等。護河在日治時期被填平,吊橋亦已不復存在。村內曾裝有兩具大炮,保衛族人,後來被埋藏於村口附近。
衙前圍村內的古蹟主要有天后廟及吳氏宗廟。村內每年會舉行齋醮,往往會10年慶祝太平清醮,持續數天。該村的太平清醮始於1726年,最近的一次在1996年舉行。
現時,發展商長江實業擁有衙前圍村的八成業權。長實早於1982年開展圍村的收購行動,1993年土地發展公司(市區重建局前身)宣佈將該村納入重建項目,2006年1月與村民達成保留古蹟的協議[2]。
其他圍村
其他香港的圍村包括:
積存圍:通稱「大圍村」,位於沙田大圍。
田心圍:位於沙田大圍。
三棟屋:位於荃灣西樓角路,綠楊新邨側,原為客家的圍村,1987年修繕後成為博物館。
上璋圍:位於元朗屏山,連同鄧氏宗祠(香港最大的祠堂)、聚星樓(香港唯一的古塔)、覲廷書室、洪聖宮、楊侯古廟和多座傳統建築物,組成屏山文物徑。
龍躍頭五圍:位於粉嶺龍躍頭,包括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又稱「嶺角圍」)和新圍(又稱「覲龍圍」),與附近六條村合稱五圍六村,是新界五大族之一鄧氏的聚居處,亦是龍躍頭文物徑主要組成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