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滅亡的原因

2007-08-22 8:54 pm
我想要唐朝滅亡的原因,不要長篇大論,又不要太簡短,要適中,內容不要有對話,更不要抄別人的答案,即是答案不要和別人的答案相同,但是要真實的,please,唔該

回答 (6)

2016-12-25 8:53 pm
唐朝滅亡,許多人認為安史之亂令到大唐帝國步入滅亡的開端,雖然是這樣,這只是客觀條件,真正令到唐朝滅亡的原因是君主自身的驕傲,自大,惰性,無能.安史之亂雖然令到唐朝國土四分五裂,戰事頻繁,不過,之後君主--唐憲宗,曾經將唐朝國土重新統一,平定戰亂,但是,唐憲宗死後,其繼後人不能夠持之而恆,加上宦官,黨爭,令到剛剛有起色的唐朝又陷入分裂局面,走向滅亡之路.所以,一個王朝亡國的最大原因在於君主本身,剛剛創立國家的君主是英明,威嚴,能幹,到後期的君主多數無能,暴戾.唐朝的滅亡與其他國家滅亡一樣,逃不出亡國事實.
2007-08-28 7:59 pm
唐朝滅亡,許多人認為安史之亂令到大唐帝國步入滅亡的開端,雖然是這樣,這只是客觀條件,真正令到唐朝滅亡的原因是君主自身的驕傲,自大,惰性,無能.安史之亂雖然令到唐朝國土四分五裂,戰事頻繁,不過,之後君主--唐憲宗,曾經將唐朝國土重新統一,平定戰亂,但是,唐憲宗死後,其繼後人不能夠持之而恆,加上宦官,黨爭,令到剛剛有起色的唐朝又陷入分裂局面,走向滅亡之路.所以,一個王朝亡國的最大原因在於君主本身,剛剛創立國家的君主是英明,威嚴,能幹,到後期的君主多數無能,暴戾.唐朝的滅亡與其他國家滅亡一樣,逃不出亡國事實.
參考: 自己
2007-08-27 3:46 pm
首都 長安為首都,洛陽為東都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共20位
李淵
李柷
成立 (隋末農民戰爭)
(618年)
滅亡 (白馬驛之禍)
(907年)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20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唐朝皇族李氏與隋朝皇族同屬武川鎮軍閥衍生的鮮卑系關隴集團。李淵在隋朝時繼承唐國公;在隋恭帝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爲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王朝並無血緣關係。

《舊唐書》和《新唐書》中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暠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推行鮮卑復古政策,李氏被恢復「大野氏」。

唐朝連同宋朝被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

目錄
[顯示]
1 歷史
1.1 李淵開國
1.2 貞觀開元
1.3 安史始衰
1.4 殘唐而亡
2 疆域和政區
3 官吏制度
4 軍事
5 文化藝術和宗教
6 外交
7 統治者及年號一覽
8 參看
9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編輯]
李淵開國

唐高祖李淵
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的失政和出征高句麗失敗,農民起義在各地興起(參看隋末農民戰爭)。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同年五月,李淵逼恭帝禪讓,自己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由於第三子李玄霸早死,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兄長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淵自動退位,讓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

[編輯]
貞觀開元
太宗時期將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為勢力範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爲天可汗。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後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製,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幹的大臣。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爲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

唐太宗死後,第九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時期對外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打敗日本援軍。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后武則天來處理。高宗死後不久,武則天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在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廢睿宗稱帝,改國號為周,武則天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女皇帝,前後掌權50餘年。

在武周十五年統治時期,武則天為了制衡甚至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姪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傳統史學家對武則天批評,如索元禮,來俊臣和周興等官員在她的鼓勵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監視群臣。武則天又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男性內侍張昌宗弟兄和薛懷義等。不過傳統男性皇帝的後宮亦很多。武則天對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証聖,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雲,開元等年號相對。另外武則天成了後來唐朝後宮女性爭權的效法者。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複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則天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后有意成爲第二個武則天,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複位。後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後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農業上發明了曲轅犁和筒車,使得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國力迅速上升,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編輯]
安史始衰

唐代畫家張萱作
《搗練圖》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決意 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載(755年)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但是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併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製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2007-08-23 2:58 am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內憂外患交織,其統治逐步走向衰亡。唐代後期的憂患主要表現在藩鎮割據、宦官亂政、朋黨之爭、外患深重及民變迭起。現將唐衰亡的因素及經過分述於下:



唐朝衰亡之原因:

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室並未徹底消滅安史的餘部,也未實行削藩,相反地為瓦解、安撫叛軍降將,仍就地把他們封為節度使,使其盤踞邊鎮要地,還有一些功臣也被封為節度使,於是形成「自國門以外,皆分裂於方鎮」之局,成為唐朝中葉以後的巨患。特別是河北三鎮(成德之李寶臣、盧龍之李懷仙、魏博之田承嗣),原都是安史餘孽割據的地方,最為跋扈。代宗末年,田承嗣死,由其侄田悅繼位,開藩鎮世襲之先例。從此,割據一方的節度使父死子繼,官爵自為,甲兵自擅,刑賞自專,戶籍不報中央,賦稅不入朝廷,儼然似獨立王國。藩鎮還經常叛亂,甚至出兵攻佔長安,使全國長期陷入地方割據、混戰的局勢中,一直延續到唐室之滅亡。



宦官亂政:自唐玄宗以後,宦官之禍日益嚴重,給政治帶來極大的危害。玄宗寵信宦官高力士,但此時宦官僅憑藉皇帝的權勢作威作福。安史之亂中,宦官李輔國擁立肅宗為帝,由此開始宦官參決皇帝皇位繼承事宜,且握禁軍,權力不斷擴大。後來從憲宗起,宦官更進而誅殺皇帝,掌廢立之事,僭權犯上(憲宗、敬宗為宦官所弒,由憲宗至哀帝間,十個皇帝中有八個都由宦官擁立)。宦官弄權下政治日非,終至敗亡。



牛李黨爭:從唐憲宗至宣宗的四十餘年間,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為首的世族官僚,以及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寒族官僚兩大集團。他們各自結黨,相互傾軋,為害甚烈。雖然後來李德裕被貶死崖州,牛李黨爭平息,但是黨爭期間,他們結交宦官,排擠對方,私人意氣凌駕於國家大事上,使人才凋零,朝政混亂,唐室更日益衰頹。



外患侵擾:唐代自安史之亂後,邊防空虛。回紇、吐蕃及南詔先後入侵,進一步損害了唐的國力,造成邊境不寧,民生日困。而且朝廷被迫連年征戰,消耗鉅大,國力益衰。



民變四起:唐懿宗末年,關東大旱。僖宗初年,又有嚴重水災,河南道一帶的人民,生活已陷絕境,而政府仍不停徵稅,使人民對中央產生異心,終於爆發了民變。

唐代末年,先後有裘甫、龐勛、王仙芝、黃巢及秦宗權的變亂,尤其是黃巢之亂,動搖了唐的政權,破壞了唐的經濟(公元881年,黃巢攻陷長安,建國號大齊,迫得僖宗倉卒奔蜀),使唐室的根基動搖,名存實亡。
2007-08-22 9:50 pm
歌舞昇平,朝政腐敗
寵幸楊貴妃,
重用李林甫,楊國忠,宦官高力士
軍事失敗,蕃鎮坐大
改府兵制為募兵制
設十大兵鎮,
委任節度使負責地方軍事
重用蕃將,激化矛盾
參考: 中史書
2007-08-22 9:03 pm
唐朝的國力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達到巔峰,但在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是轉折點,其後,國力迅速衰落,唐末民變後帝國中央政府實際權力被梁王朱全忠控制,首都遷往洛陽,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禪位,唐朝遂亡,被朱全忠所建立的新王朝——後梁所取代,開始了五代十國時期。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03: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2000051KK0204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