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全民學英語會變成理所當然的﹖

2007-08-22 5:09 pm
其他甚麼工作也有分工,但唯獨英語每個人都要學...
不要說「英語是國際語言」這個廢話、說說現實,在工作中真正要接觸外國文獻或接觸外來人的人根本不多,根本不到全部工作人口的百份之五。
(我們大部份的所謂「英語有用」都是中國人和中國人用英語書信,就如律師樓的律師明明是中國人、你也是中國人,他也要記一封英文信給你...)

如果我們懂得善用翻譯,找多些人用翻譯有用的文獻,我們不是可以節省學習外語的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嗎﹖

你想想,佛教不是因為有佛經翻譯中國才會有中式佛教嗎﹖
如果要懂梵文才可信佛教,佛教不是不會在中國流行嗎﹖

再想杶,又果每個人都去學英語,那科學技術會流入漢語中嗎﹖
你們看懂「原文」,不作翻譯,漢語世界能有自己的學術庫嗎﹖
不能用自己母語建構知識庫的人(因為沒有翻譯就沒有資料建構知識庫了)除了永世跟着別人之外還會有出頭天嗎﹖

回答 (6)

2007-08-22 7:40 pm
✔ 最佳答案
1.不要說「英語是國際語言」這個廢話...在工作中真正要接觸外國文獻或接觸外來人的人根本不多
首先,工種不同,的確令接觸英語的機會大有差別。但這不能成為否定「英語是國際語言」的理由。
中國人之間為甚麼要用英文書信?這要深入一點談談:

(1)殖民地時代,殖民者不會先學好殖民地語言才來,平民要和他們溝通、貿易,就要學他們的語言。英文在香港的重要性由此建立;
(2)英國在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擁有眾多殖民地,英語因而在多個地區都被認為重要/有用;
(3)在殖民地教育下,很多現時的知識份子都以英語學習其專業知識,對他們而言,這些意念只有英文可以名之,要他們轉為用中譯版本,實在困難;
(4)在許多這些專業裏,不只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英文是他們的 lingua franca(用作溝通媒介的語言)。如一個韓國人,一個阿拉伯人,溝通不來,唯有用一種非雙方母語又大家都懂的語言。

2.如果我們懂得善用翻譯,找多些人用翻譯有用的文獻,我們不是可以節省學習外語的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嗎﹖
你要知道的事,翻譯是一門很難做的工作,每個範疇有一套自己的語言,要譯得內行不易,要譯得好,更難。有間看看 yahoo 知識+,就會知道現時人們如何看待翻譯:機器也做得來,即使譯得狗屁不通也接受。
除此之外,其中一個重要考慮因素是,翻譯過程中,無論多小心,一定會有一些意思會在譯本中流失。專業人士、商家可不能接受這個缺點引致的問題。

3.你想想,佛教不是因為有佛經翻譯中國才會有中式佛教嗎﹖如果要懂梵文才可信佛教,佛教不是不會在中國流行嗎﹖
你會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嗎?會的話應該知道最後有一段梵文,中文譯為:「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你會怎樣讀?不會梵文,你說那是甚麼?會不會只是咒語?你看書,可以找到其解釋,但你又能否肯定那就是其意義的全部?
無疑中譯佛經對佛教傳揚甚為重要,但佛教的中國化影響亦不能忽略。
4.再想想,又果每個人都去學英語,那科學技術會流入漢語中嗎﹖
說得直一點,不是英語世界的人要學先進科技知識,有兩個方法:(1)自己做得成功,如日本的尖端電子科技,令歐美俯首,他們在這方面只好譯日文為英文了;(2)自己學英文,吸收人家的知識,譯成自己的語言。不先學好英文,如何去譯?
5.漢語世界能有自己的學術庫嗎?不能用自己母語建構知識庫的人(因為沒有翻譯就沒有資料建構知識庫了)除了永世跟着別人之外還會有出頭天嗎﹖
中文博大精深,中國文化更是浩瀚無艮。但你問一問不要學英文的人,學到多少中文/中國文化了?叫自己做「牙強」的人,不會說「呀強」,更別說正寫「阿強」。香港人就連母語都說得一塌糊塗,內地就將字詞逐字翻譯,率先以英文句子結構和爛譯破壞中文。甚麼叫「透過科技改善生活」?那是英文的 through。中文一個「以」字,就偏偏做了幾十年中國人都不會用。
中國人的學術庫,連本來的庫藏都保存不好,有面目要添新的嗎?
請弄清楚,沒有人說用英文學習知識,就沒有人翻譯,問題是,在專業上中國一天沒有輝煌成就,就如上述,我們就得用英文去學人家的知識,以方便不同國家的人都能夠明白、溝通。
不要說甚麼沒有出頭天,四大文明古國,甚麼四大發明,說得舌頭長繭,就不先想想,為何當日的進步,今天會弄成這個樣子?如果幾百年前能把影響力遍於各國的話,今天老外就會用中文跟你談生意了。

2007-08-24 10:50:08 補充:
‧「你自己不是舉了日本這個例子嗎... 」日本的例子,用以說明當一國有了某方面的尖端地位後,就可以要外國反過來學他們。日本以拼音字母為語言,所以在引入外國詞彙上,有其先天優勢;今天你去日本,會發現許多詞彙都是英文日本化而成。這個取方有如母語教學,其利在於學習上的便利,其弊在於高層次知識的學習交流有了語言障礙。‧「人們吸收了技術,而沒有盲目地連語言都搬過來」香港的情況不是「盲目地連語言都搬過來」。而是本身專業人事都以英語學習其知識,所以用英語順理成章。

2007-08-24 11:05:40 補充:
‧「再看看香港...」教學語言是一個政府政策,母語教學其中一個大缺點是接軌問題:中學用了中文,大學要用回英文,於是這個「轉型」成為中中學生遲早要過的大難關。但政府不想硬要大學改用中文,其原因:(1)大學有其學術上的自治權;(2)大學有不少外籍講師;(3)香港其中一個能在全國大城市中站得穩的定位,就是國際都會,做不到新加坡的英語普及水平,也要在專業層次上做得到。

2007-08-24 11:06:03 補充:
.「英語就在教育界『重要』起來了,而事實上,碩士以下的學位是不需要接觸到最新的外國文獻的」這個『重要』的由來,有其歷史背景,有其政治考慮,有其實際須要,也有民間支持。碩士以下的學習無疑未必用到最新文獻,但試想想,一個「不用英語」的要求,涉及:(1)新文獻不用英文:以英語學習的學者要用回中文,難度之大絕不易處理;(2)舊文獻譯成中文:除非是政府統籌,否則須時以十年計;(3)外國教員的安排。這個改變的後果:(1)在接收新資訊時,要等待翻譯過程;(2)高層次交流的障礙。

2007-08-24 11:20:56 補充:
睇漏一part,再補:.「你睇唔到我用「全民」二字嗎﹖政府無迫我地全民學日文,點解我地可以睇到中文版龍珠﹖...」這個供求問題是商品的供求問題。現在不是說法國電影,而是一個龐大消費市場。不用英語,說的是政府政策,要一個大有為、近乎強權統治的政府才做得到。

2007-08-24 11:28:09 補充:
.「一個非英語系畢業的人連看套英文電影都得要用字幕(這個不是我以已度人,你可留意一下現實情況) ,我們香港真的要那麼多低階英語使用者嗎﹖」無論你我認為香港教育有多失敗,也不能說香港教育要培訓中低英語使用者。由於香港沒有英語環境,學生以英語為一個學科,得過且過,所以學多許多年都只有幼兒程度(不下苦功,以每學年減去假期剩六個月、每天兩節1.5小時不計發白日夢算,當平日日常見到聽到英文而不學習,到小學至中學畢業用上十三年,使用英語只有 3510 小時,當每天清醒 16 小時,折算只有 220 天,不到一個英國幼童一年接觸的時間)。所以學英語不能只靠學校;學得不好,與學習的態度關係更大。

2007-08-24 11:32:48 補充:
向好的方面想,學一種語言,不是只為了學它,而是經它去接觸更多知識,因為語言是是載具、媒介。教授英語,等同外國教育的外語課程,是為學生學習開拓更多門路。這不是錯。普及教育,是為每個學童都能得到基礎知識而做。當中必然有資質魯頓、無心向學的人,但在「普及教育」的涵蓋範圍,都是有教無類的。不能因此而說「浪費資源」。英語(或其他語言)的基本能力,肯定是其中一環。

2007-08-24 11:41:01 補充:
.「最後我只想問一句,為何我沒有權利去不學英語﹖為何要迫我學﹖學不學英語為何不是市場控制﹖何為政府要干預我學甚麼語言﹖」如前所述,教育政策如此,而其制定自有其原因,否則董建華厲行母語教學也不會笨得把英語轉作中學選修科。你不學英語的權利,止於「不合作運動」的程度。但老實說,學英語沒有甚麼不好,如果以「被迫」的態度去學,註定失敗,浪費資源。

2007-08-24 11:48:00 補充:
現實告訢你,每個市場都受政策影響,香港的教育、就業市場,為了要成為國際都會及於世界接軌,基本英語能力都會繼續成為基本考慮條件。早年去台灣,跟政治大學的新聞系學生談天,他們正是英語中低水平使用者,而我當時去的目的是與他們說英語。最後是我用了國語。我不知道當地的英語教育情況,但這個經驗證明,英語是國際交流的重要方式。市場不能改變,較容易的做法是自己選擇喜歡的市場。如果對英語教育真的那麼反感,去台灣讀書吧。我敲了幾千字,不為說服你,只為表達另一類意見,給你參詳參詳。
2007-08-22 8:00 pm
這個是先後的問題.先懂得英語,然後才能容易在對外的工作發揮所長.正如首先懂得普通話,然後才能在內地的工作發揮所長.英語不好,自然不選擇以英語為主的工作.

世界上大部分人分了兩批.一批只懂普通話,另一批只懂英語.如果你能懂得兩種語言,你便能有這個優勢.這個是連政府都懂得的問題.當然這個優勢不是你生命中唯一一個優勢,如果你懂得核子技術,你可以不需要理會語言這個問題.

語言優勢是普遍認同,容易接受及容易推行的東西.政府自然推廣全民學好英語及普通話.注意政府是推行兩文三語,而不是單單高舉英語.

除了工作,學習也有同樣需要.由於歷史因素,技術及研究差距,大部分的新研究都是英語.因此,總需要一部分人把這些東西翻譯過來.這批人越多就越多漢語世界內的人受惠,才能收窄差距.如果人人懶惰,不主動學習外國東西,只等待翻譯後的文獻,整體學習速度變得很慢.試想海量知識依靠小量的人員來翻譯.人人依賴別人翻譯,最終誰來翻譯?

另外,看懂「原文」,不等於不作翻譯.因為在眾多的溝通過程中,語言水平總是不劃一.翻譯自然成了溝通的一部分.

現在既然能夠學習英語,何必畫地自限?
2007-08-22 5:51 pm
照我看,這是因為英語在全球來說是最容易學得到。說歷史,歐洲語言幾乎全都是拉丁文的derivative,如果不是因為有所謂的「國家」出現,那拉丁文就不會被分出所謂歐洲的多種語系。現在越來越多人移民,當然最多的是中國人移民,要和外國人溝通,那就要有共同語言,現在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趨向全球化,無論是工作或是娛樂。最重要的是每個國家有自己的文化,語言當然也是文化的一種,不可能因為世界上英語是全球化的語言而放棄其原有的文字、語言。試想想,如果我們先fix了我們現在的年齡,我們都了外國生活,會不會assume外國的地方還是用自己本身的語言去和別人溝通?當然不會,所以就要學習當地的語言。至於英語,就是世界上所被認為全球化的一種語言,這也可以說得上是一個習慣,在香港的人自小就會被迫接觸英語,但是又不見得到處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曾經我也有一疑問,為甚麼要我們在中國內的人學鬼話,而不是在中國的外國人學我們的語言?這個問題,或許很難答,但是我就有一個答案,因為外國人學不到我們的語言,但是我們就可以學得到外國人的語言,當然大前提還是我們fix了我們現在的年紀,當上一代有了這種語言基礎,那傳給下一代的機會就會很大,所以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國家也有不少人懂粵語和普通話。可是,在那些地方,英語其實也是當地母語的一種了。
2007-08-22 5:20 pm
因為英國、美國都是大國,所以我們學英語會變成理所當然。
2007-08-22 5:17 pm
...........
2007-08-22 5:14 pm
不知道.............................................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02: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2000051KK0087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