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快!!!!WORLD WAR II China & Japan

2007-08-22 2:39 am
我想知日本係WW2...留左係中國幾耐?
點解佢地要打中國?
佢地佔領左中國邊d地方?
information about Nanjing massacre and Harbin, Manchuria

最好有英文&英文web site!!!!!!!!!

THX!!!!!

回答 (1)

2007-08-22 11:56 pm
✔ 最佳答案
中國抗日戰爭,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於日本入侵中國導致的中日之間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與期間,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這場戰爭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其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華民國政府或民間稱其為八年抗戰、日本侵華戰爭、中華民國的衛國戰爭等,簡稱衛國戰爭、抗日戰爭或抗戰,日本稱其為日中戰爭(日中戦争‎),西方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相對於第一次中日戰爭,參見中日甲午戰爭)。
抗日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對於其開始的時間存在爭議。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這是政府私下主導的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戰之說。也有觀點認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兩天,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開宣佈正式同日本宣戰,如果這樣算,抗日戰爭歷時不到4年。在這段時間里,戰爭擴大到整個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英等同盟國共同抗擊日本的侵略,中國的抗戰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戰爭以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的勝利而告終。





目錄[隱藏]

1 釋名
2 戰爭的前奏

2.1 從甲午戰爭到九一八事變
2.2 日本加緊侵華
3 全面爆發

3.1 中國應戰(1937年7月—1938年10月)

3.1.1 盧溝橋事變爆發
3.1.2 正面戰場的展開
3.2 中日相持(1938年10月—1945年2月)

3.2.1 日本政策的轉變與分而治之的策略
3.2.2 敵後戰場的發展
3.2.3 反法西斯同盟協作與戰略反攻
3.3 日本戰敗(1945年2月—1945年9月9日)
4 外部援助

4.1 美國
4.2 蘇聯
4.3 德國
4.4 英國
4.5 華人華僑
5 日本軍閥侵華的軍事戰略錯誤
6 戰後

6.1 戰犯審判
6.2 中日和約
6.3 領土變化
7 戰役列表
8 戰爭統計

8.1 國軍將官陣亡名單(師級以上)
8.2 陣亡日軍將領

8.2.1 與國民革命軍作戰
8.2.2 與八路軍、新四軍作戰
8.3 中國軍隊戰鬥序列
8.4 數字
8.5 日軍暴行
9 歷史評價
10 參見
11 外部連結
//
[編輯]

釋名
習慣上,中國人所說的「抗日戰爭」一般指稱「中國抗日戰爭」,但各地華人習慣上也將各自國家或地區同時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稱為「抗日戰爭」,並將其和中國抗日戰爭視為一體,或作為它們的總稱。這場戰爭在日本被稱為「日中戰爭」(日中戦争‎)。日本也習慣把「珍珠港事變」爆發以前的中國抗日戰爭稱為所謂的「支那事變」(支那事変‎)或所謂的「日華事變」(日華事変‎),原因是當時日本和中國相互並未正式宣戰,因此「技術上」並非一場戰爭。「珍珠港事件」爆發以後的中國抗日戰爭,則被日本視為「大東亞戰爭」(包括第二次世紀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和印緬戰場)的一部分。
[編輯]

戰爭的前奏
[編輯]

從甲午戰爭到九一八事變
在中日甲午戰爭(又稱「第一次中日戰爭」、日方稱「日清戦爭」)以日本獲勝告終後,日本並未放鬆對中國的侵略。1900年,日本以庚子事變爲由,作爲八國聯軍的主力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趁機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特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佔據山東。1915年,脅迫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1928年,日本以保護僑民爲名,試圖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炮轟濟南城,與北伐軍發生交戰,造成濟南慘案。在蔣中正表面懲辦參戰主要軍官之後,日軍退出濟南。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東北軍閥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庄繁親自策劃,在瀋陽附近的柳條湖破壞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蔑此為中國軍隊所為,當夜向瀋陽北大營之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標志著「柳條湖事變」,又稱「九一八事變」的爆發。駐防瀋陽的中國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奉張學良「不抵抗」之命嚴禁部下對日作戰,但旅長王鐵漢等仍率部進行了抵抗,因作戰失利,翌日晨全城即告陷落。東北主要軍事負責人張學良引咎降職,後赴歐洲躲避輿論譴責。
事變兩個月內,日本軍閥佔領中國東三省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龍江遭到馬占山部等的強烈抵抗之外,並未遭受重大損失。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眾自發組織了大量義勇軍抵抗日本軍閥侵略,這些抵抗私下得到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支持,也得到了關內民眾同情和聲援。1932年2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滿洲國」建立,其傀儡政府名義上的領導人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部分中國學者將九一八事變認作抗日戰爭的開始。這政權其實是關東軍擁有,他們以日満親善大使作佔領東北的藉口,可見他們強大的野心。
[編輯]

日本加緊侵華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爆發。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粵軍)在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的帶領下展開回擊,蔣中正也立即派張治中率第五軍(中央軍)增援上海,雙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規定中國軍隊不得駐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隊,日本取得在上海駐軍的權利,參與抗戰的主力第十九路軍不得不離開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軍則撤退至蘇州、南京一帶,日本歷來以壓迫蔣中正懲辦抗日軍隊的手段來打壓中國軍民抗日士氣。6月,日本軍閥全部退回日租界。
日本軍閥在中國北方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停止,並將軍隊開進長城一線,進犯熱河、察哈爾兩省,史稱「長城事變」。1933年1月,日軍進占山海關,開始向中國關內進攻。熱河省會承德遭到襲擊,僅10餘天即告陷落,駐守熱河的軍隊主要是東北軍萬福麟等部,抵抗意識極差。蔣中正即令駐守平津的西北軍第二十九軍宋哲元率部抵抗,並派中央軍第十七軍軍長徐庭瑤率所部3個師北上參戰。同年5月,日本軍閥向察哈爾進攻,並一度佔領察北重鎮多倫,然而不久馮玉祥和吉鴻昌發起組織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經過5天的激烈戰鬥,奪回多倫,並成功將日本軍閥驅趕出察哈爾,保證了長城一線戰事的基本穩定。二十九軍、十七軍等部隊雖然奮勇抵抗,終不敵裝備精良的日軍和偽滿部隊,長城抗戰失利。5月31日,中日簽署《塘沽協定》,中國軍隊退出熱河和冀東,日本打開了通往華北的大門。



更多資料


收錄日期: 2021-04-25 15:33:4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1000051KK0536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