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簡介腦瘤 (腦腫瘤)- 腦下垂體腫瘤 腦腫瘤之簡介與治療 轉移性腦瘤
腦下垂體腫瘤 (張志任主治醫師 /洪純隆教授)
之一 世界最高長人拿希爾受邀來台進行訪問
千禧年元月六日,在金氏紀錄博物館安排下,身高達二百三十六‧二公分的世界最高長人拿希爾受邀來台進行訪問」,據了解拿希爾曾在一年內,長高三十公分,增長速度驚人。在看到以上報導,著實令人不禁羨慕。尤其是目前中小學生,個個一窩蜂的追求「高且瘦」的身體形象。但是從醫學生理的觀點來說,動物尤其是高等動物的身高,在懷孕階段即已決定了。唯一的例外是上帝不小心開了一個玩笑,讓腦下垂體產生過多的生長激素。
什麼狀況下,腦下垂腺會產生過多的生長激素呢?首先我們必須知道腦下垂腺是位於大腦中控制生物賀爾蒙分泌的中心。分泌的賀爾蒙激素包括甲狀腺分泌激素、泌乳激素、促腎上腺激素、促性腺分泌激素、生長激素、促泌尿激素等。而產生過多的生長激素的原因最主要的是腦下垂腺產生腺瘤,少部分則是異位腺瘤,在青少年時期,如果產生過多的生長激素,就會身高不斷長高而產生所謂的巨人症。在成年人,過多的生長激素會造成末端肥大症,徵狀如手腳肥大、腳踝增厚、額頭前攏、嘴唇變厚、大舌頭及高血壓、末梢神經壓迫、頭痛、過度流汗等徵狀。
在本院腦神經外科過去十四年中,所治療的二百四十一位腦下垂腺腺瘤病人中,其中有二十一位被診斷為生長激素腺瘤,而接受治療。隨著科技文明日新月異,診斷方法可以說是出陳越新。目前最先進的電腦斷層攝影可以找出直徑小於2㎜的腫瘤,更可以以三度空間電腦斷層攝影組成立體形象。另外一個診斷利器核磁共振攝影可以讓腫瘤從正常腺體中分辨出來。生長激素腺瘤的治療方法以顯微鏡或內視鏡經蝶竇腺瘤切除為目前趨勢,其最主要的優點是直接面對腺瘤進行切除,且傷口小,幾乎沒什麼後遺症。對於巨大腺瘤的治療,除了手術治療以外,可以生長抑制素治療再加以放射治療來控制病情。一般經過以上的治療生長激素腺瘤所引起的病情可獲得良好的控制及有效的治療效果。
之二 腦垂腺腫瘤 -- 不孕的另外診斷
淑芳是一位三十三歲女性,婚後八年,家庭生活美滿,唯一的遺憾是她的肚皮一直不爭氣。盡管嘗試過種種不知名的偏方及尋遍不少的醫院診所,接受無數次的檢查和治療。都沒有下文。曉雯是一位二十二歲上班族,每月的月事總是困擾著她,不是延後半個月,甚至於一個月,就是好朋友來時,常常量非常的少。這個問題甚至於讓她對於婚姻非常猶豫不決。三十五歲的美琳結婚已七年了,婚後第一年,產下一女,之後一直無法懷孕。美琳常常有嘔心,及胸部腫漲的現象產生。每次檢查結果都是空歡喜一場。三位患者在接受抽血檢查後,都發現泌乳素偏高,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分別發現二至三公分不等的腦垂腺腫瘤,接受腦垂腺腫瘤摘除手術後,第二位在接受荷爾蒙治療時,已有較規律的月經,第一,三位患者則在接受治療後,分別在第二年及第三年懷孕生子。
腦垂腺腫瘤好發於三、四十歲的成人,男女比率差不多。約佔顱內腫瘤的百分之十五左右。腦垂腺腫瘤可分成有功能性及無功能性兩類。有功能性腦垂腺腫瘤中,以泌乳素腺瘤最多,約有百分之四十五,其次為生長激素瘤,約有百分之十五,再其次促腎上腺分泌素腺瘤,約有百分之十左右,其它尚有促甲狀腺分泌激素腺瘤比較少,約有百分之一。無功能性腦垂腺腫瘤則約佔百分之二十左右,在臨床上,腦垂腺腫瘤表現的方式以內分泌的不平衡及腫塊效應為主。內分泌的不平衡往往造成正常的內分泌機能失去控制導致女性患者無月經、男性患者性無能、不孕、甲狀腺機能過高或下、糖尿病、巨人症或末稍肥大症、月亮臉、腎上腺功能過高或低下等等徵狀。腺瘤大小及位置決定腫瘤產生的腫塊效應,可分成微小腺瘤及巨大腺瘤,即腺瘤大於一公分以上時,會壓迫腦垂腺體,甚至於會壓迫第三、四、五、六腦神經而造成腦垂腺功能低下,眼皮下垂,顏面疼痛,複視前額漲痛甚至壓迫下視,丘造成水腦症,神經性尿崩症及腦垂腺中風。
目前隨著影像學的進步,大多數的腦垂腺腫瘤能在直徑小於5mm時,便被發現,而接受治療。治療方法以手術摘除為主,放射治療及荷爾蒙治療為輔。本院自1986年引進最新手術方法採用經蝶竇腺瘤摘除術,傷口小,住院日數短。對於巨大腺瘤,則在手術切除後,再加上放射治療,來達成最佳的效果。目前累積患者已超過二百四十位。治療效果非常好。至於泌乳素腺瘤,仍以接受腺瘤切除手術為主,若是患者身體狀況不適合手術治療或無意願接受手術,在微小泌乳素腺瘤時,可接受Bromocriptine治療,唯其副作用為胃腸不適及嗜睡。所以若女性患者想懷孕時,仍以接受腺瘤切除手術最好。
對於久婚不孕之婦女,若其他檢查正常,需考慮是否有此種腫瘤存在,方可對症下藥
轉移性腦瘤 (腦神經外科 黃祖源副教授)
去年十一月當我看到八十一歲的陳老太太躺在急診的病床上,口中的氣管內管接著呼吸器,身上另有四、五條管子,臉色蒼白一副虛弱的模樣,站在旁邊年約五十多歲的兒子告訴我說他母親今早突然昏迷,口吐白沫且手腳不斷抽搐,以往除肺結核外並無此種抽筋的現象,她當時意識不清,左側肢體乏力,腦部電腦斷層檢查於右前頭頂葉有一腫瘤,周圍有顯著的腦水腫,身體其他部位雖無明顯癌症病灶,我初步的診斷是轉移性腦瘤引發抽筋現象。他的兒子經過我詳細分析和說明後接受開顱腫瘤摘除術,術後左側肢體如術前預測般有明顯改善,且可下床活動,家屬很滿意術後狀況,雖建議她作術後放射線療法,但家屬因擔心其所帶來之副作用造成病人之痛苦,於是放棄放射線治療,術後半年發現周圍長出小腦瘤,但目前仍狀況穩定,門診追蹤治療中。
隨著醫藥、經濟和環境衛生等之進步,平均生存年齡逐漸增加,另外近二、三十年來檢查儀器,如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掃瞄等有突破性之發展,癌症及轉移性腦瘤的檢出率亦逐漸增加。
轉移性腦瘤是癌細胞經由血液轉移到顱內之腫瘤,癌細胞在腦血管運送過程中造成血管栓塞、增殖、血管破裂,再增大,故常形成大小不同之單發或多發性轉移。據統計原發性腦瘤的發生率大約是每年每十萬人口九‧二人,臨床上轉移性腦瘤約為原發性腦瘤之百分之十五,其中百分之六十三是單發性腫瘤,但癌症病患之腦解剖則有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是多發性轉移。原發癌以肺癌為最多,其次依序是乳癌、消化器癌、腎膀胱癌、頭頸部癌、子宮癌,男性發生率較女性稍多,發生年齡以五十至六十九歲佔百分之六十一‧三為最多,三十九歲以下約百分之九‧一,十九歲以下則僅百分之二‧二。轉移部位以大腦半球約百分之八十為最多。
轉移性腦瘤之症狀約百分之五十之病患出現顱內壓上升,包括頭痛、噁心、嘔吐、視乳頭水腫等症狀,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廿五之病患出現局部神經功能障礙,如肢體乏力、視野缺損、失語症、平衡失調等症狀及癲癇發作。影像學的診斷以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掃描為主,其特徵為由腦灰質和白質境界處長出具有顯影效果及中心壞死之腫瘤,其周圍有顯著的腦水腫。
轉移性腦瘤診斷之同時必須作全身其他部位原發癌之檢查,包括胸部X線攝影、抽痰細胞診、電腦斷層、生化學及腫瘤標記、鎵--67全身掃描攝影和全身骨骼同位素掃瞄等檢查。
現代醫藥的進步針對轉移性腦瘤趨向積極治療,包括原發癌和轉移腦瘤的手術切除及術後放射線和化學藥劑之輔助療法,手術之適應必須考慮病情之進展程度,一般以若無轉移性腦瘤預估可活六個月以上之病人為原則,術後為抑制周圍癌細胞之滲透滋長,必須作放射線治療,其可使腫瘤復發之期間中央值由廿一週明顯延長為五十九週。至於全身多處轉移或預估生存期間六個月以內之病患則予放射線治療並設法減輕病人之痛苦為原則。肺癌或乳癌除腦部外無其他部位轉移之病患,經過手術和放射線治療可控制不因腦瘤致命且平均生存期間達十二至十六個月。
癌症病患的定期追蹤,接受專業、慎重的病情評估,以達到延命和增進生命品質為目標是轉移性腦瘤最適切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