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有咩古蹟?

2007-08-21 3:24 am
澳門有咩古蹟?

回答 (6)

2007-08-21 3:43 am
✔ 最佳答案
大三巴牌坊 Ruins of St. Paul
即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跡,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古蹟。教堂原是一名意大利耶穌會神父設計,由聚居澳門的日本教徒興建。從1602年奠基,到1637年才全部竣工。
這間教堂可以說是與火結下不解緣,從其雛型起始,曾先後經歷三次大火,屢焚屢建,是一活生生的歷史見證。其中1835年一月的一次大火,整座教堂幾乎付諸一炬,幸好教堂最珍貴的前壁仍能保存屹立,成為今日的大三巴牌坊。最近一次大規模維修保養工程在1991年竣工。除了最底層教堂入口之外,牌坊共有四層,每層都放有早期澳門製炮工廠鑄造的銅像。

議事亭前地 Leal Senado Square
議事亭前地,於1784年建成。本地居民又稱此地為『噴水池』。開埠至今議事亭前地一直是澳門市中心 ,兩側建築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1993年,前地一帶鋪設黑白色碎石地面 ,並砌成波浪形圖案 ,襯托周圍顏色鮮艷的文物建築 ,互相輝映 ,使前地一帶顯出濃濃的南歐風情。

民政總署大樓
民政總署大樓是澳門最突出的葡式建築物 ,於1789年建成 ,具有明顯的南歐建築藝術特色。在澳門民政總署的地下大堂 以及通上二樓的石級牆壁都嵌有藍色的葡國瓷片 ,以及記載了歷史的石刻。

東望洋山堡壘 Guia Fort
東望洋炮台位於東望洋山(松山)之巔 ,是澳門半島的最高點 ,建於1637至1638年間 ,位於海拔93公尺,。松山炮台原來主要用於防禦外來入侵和作為觀察站。炮台上聖母雪志殿教堂建於1626年 ,其貌與17世紀葡國鄉間供奉聖母的小教堂相似,在最近的修葺中 ,在教堂內發現了華南地區罕見的壁畫。這些壁畫糅合了中西文化的特色 ,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教堂右側有一古鐘,昔日用以報時及通知附近所有船隻駛近之用。古鐘鑄於1707年,並於1824年6月重鑄。

大炮台城堡 Monte Fort
而教堂左側就是著名的東望洋燈塔,在1865年興建,機械構造由一名澳門土生葡人裝嵌。燈塔是中國海域內最古老的燈塔。燈塔高16公尺,擁有旋轉白光,在天朗氣清的情況下,20海浬外亦可以看見。多個世紀以來,燈塔一直為船隻提供了重要的航行訊號。

大炮台
座落大三巴牌坊側的大炮台城堡,建於1617至1626年間,用以防範海盜 , 是大三巴牌坊整體工程的一部份。1622年荷蘭人企圖入侵澳門 ,但被葡人用城堡上的大炮擊退。大炮台雖然經歷了300年的滄桑,但到1966年才正式向公眾開放。在這裡,可以俯眺大三巴牌坊,及遠眺澳門市區以至中國大陸的景色。故又名為聖保祿炮台 ,澳門居民多稱為『大炮台』。

西望洋山聖堂
因為華麗雄偉的主教府在山上,故西望洋山又稱為主教山。在主教府側有一座聖母堂,建於1622年,聖母堂前有一尊聖母大石像,面臨大海,法相莊嚴慈祥。教堂的鐘樓高聳,莊嚴肅穆,遠近可見,是澳門西灣的一個標誌。西望洋山昔日是座炮台,地勢險要,在這裡不單可以欣賞到澳大橋橫跨海港的景色,更可遠眺中國大陸的風光。

媽閣廟 Temple of A-Ma
媽閣廟是澳門現存廟宇中有實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廟宇,也是澳門文物中原建築物保存至今時間最長的,已有超過五百年歷史。早期稱娘媽廟、天妃廟或海覺寺;後定名“媽祖閣”,華人俗稱“媽閣廟”。據傳說,葡國人在16世紀中登陸澳門時詢問居民當地之名稱,居民誤以為問廟宇名,答以「媽閣」,一音之訛,於是葡人將澳門叫成「馬交」(MACAU)。
媽閣廟包括“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弘仁殿、觀音閣等建築物。加上石獅鎮門,以及山崖有不少詩詞石刻因此極具中國特色。
相傳廟中供奉的娘媽是福建人,死後常顯靈海上,幫助商人及漁民消災解難,福建人遂與當地居民商議,在現址立廟奉祀,香火後來日益旺盛。

融和門 Gate of Understanding
位於西灣的填海區,於1993年落成,高40米,由黑色花崗岩砌成,象徵中葡之間數世紀的友好關係。

澳門旅遊塔 Macau Tower
澳門旅遊塔高度達338米,名列亞洲區第八及全球第十高,比奧克蘭Sky Tower、巴黎艾菲爾鐵塔及悉尼AMP Tower還要高。
塔樓離地面223米,樓高達四層,包括兩層高的觀光主層、咖啡室、可容納 250人的旋轉餐廳及室外觀光廊,可盡覽室外景致。

南灣湖噴泉
市民可在特區政府總部對面的南灣湖觀賞配以燈光的瀑布式噴泉表演。
這個噴泉有86條水柱,288個彩色射燈,由兩套噴泉系統組成,分別為普通噴泉及柱式噴泉。普通噴泉有多個噴嘴,可噴出不同造型的水花;柱式噴泉噴出的水柱高達80米,加上燈光的效果,景色相當壯觀。

觀音像 Kun Iam Statue
位於宋玉生公園和何賢公園盡頭對開的人工島上。觀音像高20米,由青銅製成,觀音蓮花寶座是一所佛教文化中心。中心內的展品為觀眾提供了有關儒家學說、佛教和道教等思想和宗教方面的資料。
觀音蓮花苑內除出售與蓮花苑及澳門博物館有關的紀念品外,還出售文化局的書籍和刊物,如有關澳門歷史的著作、文學作品和文化雜誌等。

媽袓像 Statue of the Goddess A-Ma
媽袓像位於澳門最高點─路環島的疊石塘山頂,1998年10月28日落成,由澳門中國畫院院長梁晚平先生設計,這是世界上最高的媽袓像,像高19.99米,象徵澳門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懷抱。
媽袓像由120塊漢白玉石相嵌而成,重達500多噸。其中臉部由一塊完整的漢白玉石雕刻而成,晶瑩潔白,面容慈祥,遠眺澳門海面,猶如時刻深情關注著澳門的命運。媽袓像已成為最新的澳門景觀和澳門標誌。

中葡文化紀念物
座落媽閣上街聖地牙哥古堡酒店對開,紀念“千禧年2001澳門土生葡人社群聚會”於澳門舉行的中葡文化紀念物,是一座表現澳門特色,又蘊含中葡社會文化的藝術建設。
這座中葡紀念物於2001年12月4日揭幕,以象徵中國傳統文化的媽閣廟,代表葡萄牙航海文化的地球儀及代表澳門的荷花等標誌性物品構成,整體表現了中葡文化交融的意義。除此之外,後方還設有一道綠色的雲石牆,上面有一處形缺口,以較為抽象的形式表現澳門的旅遊景點大炮台上的炮口位置,而在紀念物前方,還設有一個水池及一列石級。

金蓮花廣場 Lotus Square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的第一天,由中國國務院贈送的大型鑄銅貼金雕塑〝盛世蓮花〞於綜藝館前金蓮花廣場揭幕。
〝盛世蓮花〞主體部分由花莖、花瓣和花蕊組成,共16個造型,採用青銅鑄造,表面貼金,重6.5噸;基座部份由23塊紅色花崗岩相疊組成。雕塑總高6米,花體部份最大直徑為3.6米。
蓮花盛開象徵澳門永遠繁榮昌盛。三層紅色花崗岩相疊的基座,形似蓮葉,寓意澳門三島。

歷史檔案室 Historic Archives
珍藏大量關於葡萄牙海外探險、澳門與歐洲、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之間有關政府、城市、宗教和民間方面的信函、書籍和手稿,其中從1587年至1786年間的最具歷史價值的史料都以縮微膠卷存放。
歷史檔案室位於荷蘭園大馬路,塔石球場對面的一排建於20世紀初、具典型歐陸風格的建築群內。這些兩層高的樓房經過重新修建,曾於1982年榮獲太平洋亞洲旅遊協會的文物獎。

四面佛
澳門有兩座四面佛:一座在氹仔澳門賽馬會停車場的旁邊;另一座在澳門客運碼頭附近的國際中心內。兩處都吸引了不少善男信女前往膜拜。

還有盧廉若公園、觀音堂、菩提禪院、聖方濟各聖堂、譚公廟等
2007-08-21 3:36 am
 

  名稱 : 大三巴牌坊
位置 : 耶穌會紀念廣場


簡介 :

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 (即聖保祿教堂) 正面前壁的遺址。

聖保祿教堂附屬於聖保祿學院。該學院於1594年成立,1762年結束,是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設文法學部、人文學部、倫理神學部等。由其培養的傳教士,除到日本、中國外,還到越南、泰國、柬埔寨等地傳教。

聖保祿教堂於1602年開始修建,現在牌坊左側還存有當時的奠基石。整個建築工程於1637 至1640年間才完全竣工;目前所見的教堂前壁就是最後落成的部分。1835 年,一場大火燒毀了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自此之後,這裏便成為世界聞名的聖保祿教堂遺址。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國傳統牌坊,將之稱為大三巴牌坊。

教堂後部遺址於1837至1854年被用作埋葬教士的墓地。

1990至1996年間,澳門政府對聖保祿教堂遺址進行考古、修復及再利用工程,由葡國建築師負責策劃和設計,多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博物館學家參加工作,經過五年考古、勘察及營造,建成一間博物館,於1996年10月落成。

 






 












 







 
 

 
2007-08-21 3:33 am
澳門歷史城區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其間以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接而成,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多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牆遺址、大炮台、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台(含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等20多處歷史建築
2007-08-21 3:31 am
大炮台


座落在大三巴牌坊側的大炮台建於 1617 至 1626 年間,屬聖保祿學院和聖保祿教堂的一部分。大炮台上的古炮在 1622 年抵禦荷蘭人的入侵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大炮台曾是總督官邸。1835 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大炮台上的所有建築和聖保祿學院,聖保祿教堂被燒得祇剩下前壁,即今日的大三巴牌坊。

大炮台上有大片空地,綠草如茵,古木參天,古炮雄距於旁。本地市民和遊客經常前往,從這兒可眺望澳門的全景,還可以看見聖保祿教堂的遺跡。

大炮台上原有一座南歐式的建築,初為兵營,後為氣象台的所在地。1998年,澳門博物館在這裡落成。博物館共有三層,通過展品向參觀者展現在數百年當中,居住在澳門的不同民族和平共處的生活狀況、歷史面貌以及當代澳門城市生活的特色和對未來的展望





媽閣廟


媽閣廟是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存在至今已逾五百年,是澳門三大禪院中最古者。

媽閣廟原稱媽祖閣,在澳門東南方,俗稱天后廟,建於一四八八年,正值明朝。背山面海,沿崖建築,古木參天,風光優美。整座廟宇包括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四座主要建築,石獅鎮門、飛簷凌空,是一座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築。

相傳天后乃福建莆田人,又名娘媽,能預言吉凶,死後常顯靈海上,幫助商人及漁民消災解難,化險為夷,福建人遂與當地居民商議,在現址立廟奉祀。

遊人經過廟門及花崗石牌坊,走進庭院,循著山麓的石階小徑,拾級而上,即可抵達建於巉岩巨石間、就石窟鑿成的弘仁殿。殿內四壁,雕刻著海魔神將,色彩斑斕,中央供奉天后。是媽閣廟各座建築中歷史最悠久者。

自弘仁殿至觀音閣,沿著山崖有不少石刻,或為名流政要詠題,或為騷人墨客遣興,楷草篆隸,諸體俱備。此外,庭院內有中國帆船石刻浮雕,傳說娘媽曾乘此船自家鄉出海,經歷颱風巨浪,平安抵澳。觀音閣位於廟之最高處,供奉觀音大士。

四百多年前,葡國人抵達澳門,於廟前對面之海岬登岸,注意到有一間神廟,詢問居民當地名稱及歷史,居民誤指廟宇,故此答稱"媽閣",葡人以其音譯而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每年春節和農曆三月廿三日娘媽誕期,媽閣廟香火至為鼎盛。除夕午夜開始,不少善男信女紛紛到來拜神祈福,廟宇內外,一片熱鬧。而誕期前後,廟前空地會蓋搭一大竹棚,作為臨時舞台,上演神功戲。



觀音堂


觀音堂又稱普濟禪院,是澳門三大禪院中規模宏大、歷史悠久、佔地廣闊、建築雄偉的一家。建於明朝末年,距今約三百六十多年,廟貌巍峨,深入三進,橫連幾座。

觀音堂之名聞遐邇,除在於其悠久歷史以外,更是簽署中美「望廈條約」的地方。

禪院為中國古翬飛式的佛教建築,具中國名山古剎的特色,禪院的首座是大雄寶殿,次殿是長壽佛殿,後座正殿是觀音殿。院後還有廣闊幽深的後花園,是一座頗具規模,港澳罕有的佛寺建築群。

大雄寶殿正對禪院,莊嚴宏偉,供奉三尊三寶佛像,皆為丈八金身,魁梧雄偉,其中之一為佛祖釋迦牟尼;殿旁懸有一個銅鐘,古色斑駁,已有三個半世紀的歷史。殿頂簷頭瓦脊,鑲有明朝琉璃瓦及精工鑲嵌的石灣公仔,栩栩如生,維肖維妙。

次殿是長壽佛殿,供奉長壽佛,佛像安詳,象徵佛陀普渡眾生的精神。

進入主殿觀音殿,供奉觀音大士蓮台,樟木雕塑,十八羅漢分列主殿兩旁,雕工精細,造型神態活現,其中位於左面的一尊羅漢,眼睛浮突、鼻骨高隆、鬢髮捲曲,極像外國人,據云就是意大利威尼斯人馬可孛羅,他曾在中國研習佛理。

觀音殿是禪院的正殿,每逢觀音誕期,殿內香火鼎盛,善信絡繹不絕,場面熱鬧。

觀音殿旁有一小庭園,圍繞著園中的蓮花池有十數盆栽,其中之一盆栽生長形態獨特,歷經數十寒暑,樹枝彎曲長成一個「壽」字,傳說善信只要手觸「壽」字,便可長命百歲。

禪院內進的前廳掛有一幅畫像,人稱「大笑佛」。無論從那個方向欣賞畫像,佛相均咧咀相視而笑。

禪院內收藏了很多名家的書畫、書法、文物,包括馳譽中外畫壇的嶺南派大師高劍父及乃徒關山月,有嶺南三大詩家之稱的陳恭尹,著名學者章太炎等人,他們的作品懸掛於殿堂,供遊客欣賞。在院內僧舍客堂屏壁,雕花金飾,而書法雕刻,亦見清雅。兩度屏風,每度刻四屏條,收米芾、董其昌、劉墉等歷代名人手跡,刻工精細。

步入後花園,有一花岡石桌和四條長石凳,就是簽訂中美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 的地方。

1844年,清政府國勢日衰,列強覬覦,美國以顧盛為代表,與清欽差大臣耆英於澳門簽署「望廈條約」,強迫中國開放通商港口,擴大美領事裁判權。1944年,禪院於石桌後方立一亭碑,記述此事。

在後山花園中的連理樹,是一棵有數百年歷史的榕樹,狀貌古拙,高逾數丈。樹的莖部四株相連,造型頗似長頸鹿。「連理樹」的命名,取意於「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有關此樹,流傳著一個哀怨動人的故事;在觀音堂建廟之初,附近有一雙情侶,因家庭反對成婚而雙雙殉情自殺,死後合葬之處長出這棵連理樹,以表示愛情堅貞不渝及至死不離之意。



澳門博物館


澳門博物館在1998年4月18日落成揭幕。博物館位於大炮台上,大炮台於十七世紀初由耶穌會會士興建。當時著名的聖保祿學院 (也稱天主聖母學院) 和聖保祿教堂就建在大炮台附近,聖保祿學院被視為遠東地區的第一所西方大學。

興建澳門博物館旨在保存數個世紀東、西方文化在澳門交匯,並和諧共存的多種面貌:傳統、風俗和文化等。

博物館的藏品並非價值連城,但卻蘊藏豐富的歷史意義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回憶。通過展品向參觀者展現,在過去數百年當中居住在澳門的不同民族和平共處的生活狀況和歷史面貌。

澳門博物館共有三層:一樓澳門地區文明的原始,介紹澳門地區的起源、歐維士於1513年到達珠江三角洲前中國和葡萄牙各自的發展歷程、兩者在澳門相遇後引起的貿易、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接觸和在往後的數百年裏逐漸形成的獨特的澳門文化。

二樓澳門民間藝術與傳統,讓參觀者可以了解澳門的傳統、民間藝術和現已式微甚至消失的行業或活動。展品還揭示澳門歷史的各個階段和方方面面:娛樂、日常生活方式、宗教禮儀和慶典等,以突顯不同文化和種族的人民在澳門相互包容、共存以及既豐富又獨特的生活方式。

三樓當代澳門的特色,展示當代澳門城市生活的特色和對未來的展望。此外,還展出一些與澳門有著密切聯繫的作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葡萄牙文學家賈梅士和庇山耶。展覽的最後部分向參觀者介紹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的澳門的前景與機遇。

參觀博物館後,遊人可順道遊覽大炮台花園,俯瞰澳門城市的旖旎風光。



海事博物館


海事博物館的主題不但反映了澳門歷史與大海之間的密切聯繫,還有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和葡萄牙在海事方面的歷史,說明了大海對人類及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性。

博物館的所在地相信是當年首批葡萄牙人登岸的地方。在這裡,人們可靜靜地觀賞河流及紫煙裊繞的媽閣廟,廟內供奉的娘媽女神是漁民信奉的保護神,而阿媽閣(A MA KAO)後來成了澳門葡文名字的起源。

博物館就像一艘揚著白帆的三桅船,停泊在媽閣廟前。地下的展廳主要介紹中國南部及澳門漁民的生活情況。展品包括各種中式帆船、內港魚欄、說明各種捕魚的方法……其中一項還可以讓您了解一下漁民的家庭生活:爸爸在修魚網;媽媽背著弟弟在廚房做飯;哥哥在認真地溫習功課。

在這一層,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會被"媽閣廟的故事"這個活動舞台吸引,它把媽祖保護人們安全到達濠鏡海港的美麗傳說生動地呈現在觀眾的眼前。同時,備有葡語、國語、粵語和英語的旁白以供選擇。

位於地下和一樓之間的閣樓陳列了十來艘葡國傳統船隻的模型。在模型上面有一個熒幕, 介紹各種船隻的來源和用途。此外,還有兩艘宏偉的船隻模型 - 薩格雷斯號和克雷奧拉號。

進入一樓展覽廳,令人仿如置身在航船的甲板上,像華士古達伽瑪(Vasco da Gama)、歐維士(Alvares)和鄭和他們一樣,威風凜凜地指揮著船隊在驚濤駭浪的大海上乘風破浪,展開一次又一次的探險,這些航程不單拓展了歐亞之間的貿易往來,更重要的是拓闊了人類的世界觀。

博物館頂樓的展品與航海技術及海上交通工具有關。此外還有電子天氣指南,提供每日天氣及空氣質量的資料。在離開這個展廳之前,不要忘了舉頭望一下滿佈繁星的"天空",知道自己屬於哪個星座的話,就快按下身邊的按紐,相應星座上的星星就像和您心有靈犀似的,頑皮地朝您眨眨眼。

如果您對貝殼或海洋魚類感興趣的話,就應該去水族館看看。這裡色彩斑斕的海洋魚類和種類繁多的貝殼真是令人留連忘返。
2007-08-21 3:27 am
大三巴牌坊
議事亭
松山炮台

2007-08-20 19:30:39 補充:
主教山小堂聖老楞佐教堂媽閣廟哪吒廟
2007-08-21 3:26 am
大三巴牌坊
係好耐之前遺留下來的古蹟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01: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0000051KK0464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