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大三巴牌坊 Ruins of St. Paul
即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跡,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古蹟。教堂原是一名意大利耶穌會神父設計,由聚居澳門的日本教徒興建。從1602年奠基,到1637年才全部竣工。
這間教堂可以說是與火結下不解緣,從其雛型起始,曾先後經歷三次大火,屢焚屢建,是一活生生的歷史見證。其中1835年一月的一次大火,整座教堂幾乎付諸一炬,幸好教堂最珍貴的前壁仍能保存屹立,成為今日的大三巴牌坊。最近一次大規模維修保養工程在1991年竣工。除了最底層教堂入口之外,牌坊共有四層,每層都放有早期澳門製炮工廠鑄造的銅像。
議事亭前地 Leal Senado Square
議事亭前地,於1784年建成。本地居民又稱此地為『噴水池』。開埠至今議事亭前地一直是澳門市中心 ,兩側建築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1993年,前地一帶鋪設黑白色碎石地面 ,並砌成波浪形圖案 ,襯托周圍顏色鮮艷的文物建築 ,互相輝映 ,使前地一帶顯出濃濃的南歐風情。
民政總署大樓
民政總署大樓是澳門最突出的葡式建築物 ,於1789年建成 ,具有明顯的南歐建築藝術特色。在澳門民政總署的地下大堂 以及通上二樓的石級牆壁都嵌有藍色的葡國瓷片 ,以及記載了歷史的石刻。
東望洋山堡壘 Guia Fort
東望洋炮台位於東望洋山(松山)之巔 ,是澳門半島的最高點 ,建於1637至1638年間 ,位於海拔93公尺,。松山炮台原來主要用於防禦外來入侵和作為觀察站。炮台上聖母雪志殿教堂建於1626年 ,其貌與17世紀葡國鄉間供奉聖母的小教堂相似,在最近的修葺中 ,在教堂內發現了華南地區罕見的壁畫。這些壁畫糅合了中西文化的特色 ,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教堂右側有一古鐘,昔日用以報時及通知附近所有船隻駛近之用。古鐘鑄於1707年,並於1824年6月重鑄。
大炮台城堡 Monte Fort
而教堂左側就是著名的東望洋燈塔,在1865年興建,機械構造由一名澳門土生葡人裝嵌。燈塔是中國海域內最古老的燈塔。燈塔高16公尺,擁有旋轉白光,在天朗氣清的情況下,20海浬外亦可以看見。多個世紀以來,燈塔一直為船隻提供了重要的航行訊號。
大炮台
座落大三巴牌坊側的大炮台城堡,建於1617至1626年間,用以防範海盜 , 是大三巴牌坊整體工程的一部份。1622年荷蘭人企圖入侵澳門 ,但被葡人用城堡上的大炮擊退。大炮台雖然經歷了300年的滄桑,但到1966年才正式向公眾開放。在這裡,可以俯眺大三巴牌坊,及遠眺澳門市區以至中國大陸的景色。故又名為聖保祿炮台 ,澳門居民多稱為『大炮台』。
西望洋山聖堂
因為華麗雄偉的主教府在山上,故西望洋山又稱為主教山。在主教府側有一座聖母堂,建於1622年,聖母堂前有一尊聖母大石像,面臨大海,法相莊嚴慈祥。教堂的鐘樓高聳,莊嚴肅穆,遠近可見,是澳門西灣的一個標誌。西望洋山昔日是座炮台,地勢險要,在這裡不單可以欣賞到澳大橋橫跨海港的景色,更可遠眺中國大陸的風光。
媽閣廟 Temple of A-Ma
媽閣廟是澳門現存廟宇中有實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廟宇,也是澳門文物中原建築物保存至今時間最長的,已有超過五百年歷史。早期稱娘媽廟、天妃廟或海覺寺;後定名“媽祖閣”,華人俗稱“媽閣廟”。據傳說,葡國人在16世紀中登陸澳門時詢問居民當地之名稱,居民誤以為問廟宇名,答以「媽閣」,一音之訛,於是葡人將澳門叫成「馬交」(MACAU)。
媽閣廟包括“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弘仁殿、觀音閣等建築物。加上石獅鎮門,以及山崖有不少詩詞石刻因此極具中國特色。
相傳廟中供奉的娘媽是福建人,死後常顯靈海上,幫助商人及漁民消災解難,福建人遂與當地居民商議,在現址立廟奉祀,香火後來日益旺盛。
融和門 Gate of Understanding
位於西灣的填海區,於1993年落成,高40米,由黑色花崗岩砌成,象徵中葡之間數世紀的友好關係。
澳門旅遊塔 Macau Tower
澳門旅遊塔高度達338米,名列亞洲區第八及全球第十高,比奧克蘭Sky Tower、巴黎艾菲爾鐵塔及悉尼AMP Tower還要高。
塔樓離地面223米,樓高達四層,包括兩層高的觀光主層、咖啡室、可容納 250人的旋轉餐廳及室外觀光廊,可盡覽室外景致。
南灣湖噴泉
市民可在特區政府總部對面的南灣湖觀賞配以燈光的瀑布式噴泉表演。
這個噴泉有86條水柱,288個彩色射燈,由兩套噴泉系統組成,分別為普通噴泉及柱式噴泉。普通噴泉有多個噴嘴,可噴出不同造型的水花;柱式噴泉噴出的水柱高達80米,加上燈光的效果,景色相當壯觀。
觀音像 Kun Iam Statue
位於宋玉生公園和何賢公園盡頭對開的人工島上。觀音像高20米,由青銅製成,觀音蓮花寶座是一所佛教文化中心。中心內的展品為觀眾提供了有關儒家學說、佛教和道教等思想和宗教方面的資料。
觀音蓮花苑內除出售與蓮花苑及澳門博物館有關的紀念品外,還出售文化局的書籍和刊物,如有關澳門歷史的著作、文學作品和文化雜誌等。
媽袓像 Statue of the Goddess A-Ma
媽袓像位於澳門最高點─路環島的疊石塘山頂,1998年10月28日落成,由澳門中國畫院院長梁晚平先生設計,這是世界上最高的媽袓像,像高19.99米,象徵澳門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懷抱。
媽袓像由120塊漢白玉石相嵌而成,重達500多噸。其中臉部由一塊完整的漢白玉石雕刻而成,晶瑩潔白,面容慈祥,遠眺澳門海面,猶如時刻深情關注著澳門的命運。媽袓像已成為最新的澳門景觀和澳門標誌。
中葡文化紀念物
座落媽閣上街聖地牙哥古堡酒店對開,紀念“千禧年2001澳門土生葡人社群聚會”於澳門舉行的中葡文化紀念物,是一座表現澳門特色,又蘊含中葡社會文化的藝術建設。
這座中葡紀念物於2001年12月4日揭幕,以象徵中國傳統文化的媽閣廟,代表葡萄牙航海文化的地球儀及代表澳門的荷花等標誌性物品構成,整體表現了中葡文化交融的意義。除此之外,後方還設有一道綠色的雲石牆,上面有一處形缺口,以較為抽象的形式表現澳門的旅遊景點大炮台上的炮口位置,而在紀念物前方,還設有一個水池及一列石級。
金蓮花廣場 Lotus Square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的第一天,由中國國務院贈送的大型鑄銅貼金雕塑〝盛世蓮花〞於綜藝館前金蓮花廣場揭幕。
〝盛世蓮花〞主體部分由花莖、花瓣和花蕊組成,共16個造型,採用青銅鑄造,表面貼金,重6.5噸;基座部份由23塊紅色花崗岩相疊組成。雕塑總高6米,花體部份最大直徑為3.6米。
蓮花盛開象徵澳門永遠繁榮昌盛。三層紅色花崗岩相疊的基座,形似蓮葉,寓意澳門三島。
歷史檔案室 Historic Archives
珍藏大量關於葡萄牙海外探險、澳門與歐洲、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之間有關政府、城市、宗教和民間方面的信函、書籍和手稿,其中從1587年至1786年間的最具歷史價值的史料都以縮微膠卷存放。
歷史檔案室位於荷蘭園大馬路,塔石球場對面的一排建於20世紀初、具典型歐陸風格的建築群內。這些兩層高的樓房經過重新修建,曾於1982年榮獲太平洋亞洲旅遊協會的文物獎。
四面佛
澳門有兩座四面佛:一座在氹仔澳門賽馬會停車場的旁邊;另一座在澳門客運碼頭附近的國際中心內。兩處都吸引了不少善男信女前往膜拜。
還有盧廉若公園、觀音堂、菩提禪院、聖方濟各聖堂、譚公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