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颱風是怎樣形成 ?

2007-08-20 11:55 pm
我想問颱風是怎樣形成 ? 颱風的名稱又怎樣來 ?

如知道 , 請回覆我 , Thank you , THX !

回答 (4)

2007-08-21 12:01 am
✔ 最佳答案
全球每年約有79個颱風生成,以北太平洋西部及中國南海地區生成的颱風最多也最強。平均每年約有24個,一半以上發生在七、八、九三個月份, 而以八月份最多。
颱風形成的條件須有:
1.寬廣的海面,海溫在26度以上。
2.緯度5~8度以外。
3.要有強烈的對流運動

颱風如何生成?
  颱風的成因,至今仍無法十分確定,但已知它是由熱帶大氣內的 擾動發展而來的。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 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 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 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 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環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 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 」。   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 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因而形成「 風」。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 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 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 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 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 的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旋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 ,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公尺時,我 們就稱它為颱風。

颱風是怎樣發生的,至今為大眾普遍所接受的觀點是,由熱帶大氣內的擾動發展而來的。熱帶海洋受到強烈陽光的照射,海水容易蒸發,使得海面上的空氣又暖又濕。這樣的空氣比較輕,容易上升發展成為雨雲,形成低氣壓區。暖空氣上升的同時,周圍較冷的空氣會流過來補充,因此產生了風。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風會偏轉而產生旋渦,如果海面上旺盛的對流作用持續進行,雨雲的範圍會不斷擴大,四周的空氣也加速向旋渦中心流入,使得氣壓愈來愈低,風速也變得愈來愈快,當氣旋中心附近的風速超過每秒17.2公尺(相當於8級風)以上,就稱為颱風。在北半球的颱風,其近地面的風,以颱風中心為中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轉動。


 

颱風的結構


浴盆放水的時候,水會形成漩渦從中心旋轉流出,愈接近中心流速愈快,但漩渦中心卻是中空無水的圓洞。颱風也像這樣的旋渦,範圍廣大的雨雲繞著中心旋轉,雲層裡風雨交加,愈接近中心風雨愈大。依據完整颱風的衛星雲圖和雷達回波分析出其結構,如圖三及圖四所示,將颱風從颱風中心由上往下切開來看,一般把颱風結構由內向外分為:(1)颱風眼(eye):是整個颱風氣壓最低的地方。從衛星雲圖上看起來像是一個眼睛,因此稱為颱風眼。颱風眼的大小在不同時刻,其颱風眼的直徑也不相同,但是平均直徑約45公里左右。颱風眼的範圍裡,風雨會暫時停止,但颱風眼周圍卻是風雨最大的地方,因此,當颱風眼通過後,狂風暴雨將又再度來臨。(2)雲牆(eye wall)或渦旋風雨區:雲牆是由一堆高聳積雨雲密集環繞在颱風中心的雲帶,雲頂的高度可高出海平面15公里以上。在此之區域內,可發現到強風豪雨,是風速吹襲最猛烈的區域。(3)螺旋雲雨帶(spiral rain band)或外圍大風區:由一排排的層積雲或積雲由外旋流進入向颱風中心,這裡的風速雖然不如雲牆區內猛烈,但風力仍然很大。
參考資料:
yahoo

颱風是怎樣發生的:
颱風是怎樣發生的,至今為大眾普遍所接受的觀點是,由熱帶大氣內的擾動發展而來的。熱帶海洋受到強烈陽光的照射,海水容易蒸發,使得海面上的空氣又暖又濕。這樣的空氣比較輕,容易上升發展成為雨雲,形成低氣壓區。暖空氣上升的同時,周圍較冷的空氣會流過來補充,因此產生了風。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風會偏轉而產生旋渦,

如果海面上旺盛的對流作用持續進行,雨雲的範圍會不斷擴大,四周的空氣也加速向旋渦中心流入,使得氣壓愈來愈低,風速也變得愈來愈快,當氣旋中心附近的風速超過每秒17.2公尺(相當於8級風)以上,就稱為颱風。在北半球的颱風,其近地面的風,以颱風中心為中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轉動。

 颱風的形成條件
颱風的形成皆發生於熱帶的海洋上,因此,在熱帶海洋上一定有利於形成颱風的有利發生的氣象條件,根據氣象學家從各種調查結果發現有幾項是颱風形成的條件:(1)海水表面溫度在26.5℃以上,因為颱風能量的來源是水氣凝結時所釋放的潛熱,而潛熱的釋放是由發展很高的對流雲內所引起的。陽光照射在海洋上,海面溫度升高時,海水蒸發旺盛,大量蒸發的水汽進入空中,如果加上大氣層的條件不穩定,就可以發展形成很高的對流雲。(2)在高空也要有適合空氣向外流的輻散區,使上升的高空氣流能順利向四周散開,並加強上升氣流的流動及強度。

。(3)在垂直高度方面在高地空的風速不能相差太大,否則暖空氣上升到高空時會被強風吹走,不能形成溫暖的空氣駐及大量的雲層。(4)颱風形成的位置要距赤道南北約5℃以上,這樣才有夠大的科氏力(因為在赤道上科氏力為零)。所有大部分颱風的形成通常緯度在50至200 之間。由此可知,要形成颱風必須有許多的條件配合才行。
「颱風」是台灣四大天然災害之首,在西太平洋地區,其名稱也因災害年年發生及時代變遷,至目前大大小小已更改了許多次,將來也許還會再改。颱風(Typhoon)原本是熱帶氣旋在東亞國家的稱呼,在其他地區則有其他名稱,例如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就稱為颶風(Huricane),在印度洋上稱為氣旋(Cyclone)。

颱風的名字在民國前至民國卅五年並無統一名字,普通都按每年發生次序編號,但當同時有二、三個颱風形成在海洋面時,常會不明所指,發生混淆的現象。因此在民國卅六年(1947)JTWC(美軍關島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開始替颱風定名,以4組,每組21個,共84個颱風名字為西太平洋(東經180度以西)的颱風定名,當時所使用的名字均為「女性」,我國也因而沿用多年,此即為第一代的颱風名字。

民國六十八年(1979)美國女權運動的興起,政治力量壓力升高,導致JTWC不得不將颱風名稱以男女名字混合來命名,不過仍然是4組共84個,這是第二代的颱風名字。但由於近年來,環保運動與經濟生活水準提高,颱風的名字愈來愈被重視,故JTWC不得不在民國七十三年(1984)將第二代已使用七年的颱風名稱略加更改了三個,原來第一組的貝絲(BESS)及波蜜拉(PAMELA)因曾造成重大災害,因此改成白蘭黛(BRENDA)及佩姬(PEGGY),第四組的海瑟(HAZEN)也曾因造成重大災害而改為海爾(HAL)。

民國七十九年(1990),由於第二代颱風名字因已使用多年,且有些颱風曾造成重大災害,美國有一架氣象偵察機在南海偵察颱風中心風力時落入海中,導致二位機員及三位教授死亡事件,使得JTWC再次大幅修改了颱風名稱。此次修改之特色與第二代類似,亦是男女相隔命名,但每組卻增加了2個,即每組23個,4組共92個颱風名稱輪流使用,這是第三代颱風名稱。不過這次命名的颱風在使用了二年後,JTWC又發現其中三個颱風曾在本區域及其他地方造成重大災害,故於民國八十一年(1992)又改了三個,即第三組的密瑞兒(MIREILLE)改為梅莉莎(MELISSA)與賽洛瑪(THELMA)改為泰瑞莎(TERESA),第二組的麥克(MIKE)改為麥尼(MANNY)。民國八十四年(1995),JTWC因歐馬颱風曾橫掃過關島,造成嚴重災害,又將第四組歐馬(OMAR)更改為奧斯卡(OSCAR)。

民國八十五年(1996),JTWC第四度將颱風名稱大幅更名,基本上還是4組,每組23個,共92個,即為第四代颱風名稱。但此次不知為何原因,未能將颱風名稱以男女相間按次序排列使用,導致有時男姓或女姓連續排在一起,不過以總數來看,92個颱風中,男女比例仍各占二分之一。

民國八十七年(1998)十二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三十一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公元2000年一月一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了編號方式不變之外,颱風名稱將由現行4組92個名字全部更換,並增加為140個。共分為5組,每組28個,這些名字是由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十四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所提供,每個成員提供十個。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的RSMC(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至於各國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字,則由各國自行決定。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不是慣用的人名,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詞,而且不按英文字母排序,十分複雜而不規律。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140個颱風其中:人名25個占18%,動物名33個占23%,植物名32個占23%,星座名:11個占8%,地名12個占9%,其他27個占19%。
網頁中有詳細說明:http://ttic.myweb.hinet.net/P2/P2.htm
總共140個
用完後再輪一次
2007-08-21 12:01 am
颱風」是台灣四大天然災害之首,在西太平洋地區,其名稱也因災害年年發生及時代變遷,至目前大大小小已更改了許多次,將來也許還會再改。颱風(Typhoon)原本是熱帶氣旋在東亞國家的稱呼,在其他地區則有其他名稱,例如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就稱為颶風(Huricane),在印度洋上稱為氣旋(Cyclone)。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不是慣用的人名,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詞,而且不按英文字母排序,十分複雜而不規律。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140個颱風其中:人名25個占18%,動物名33個占23%,植物名32個占23%,星座名:11個占8%,地名12個占9%,其他27個占19%。
網頁中有詳細說明:http://ttic.myweb.hinet.net/P2/P2.htm
總共140個
用完後再輪一次

來源 I II III IV V
柬埔寨 達維 康妮 娜基莉 科羅旺 莎莉嘉
中國 龍王 玉兔 風神 杜鵑 海馬
北韓 鴻雁 桃芝 海鷗 彩虹 米雷
中國香港 啟德 萬宜 鳳凰 彩雲 馬鞍
日本 天秤 天兔 北冕 巨爵 蠍虎
寮國 布拉萬 帕布 巴蓬 凱薩娜 洛坦
中國澳門 珍珠 蝴蝶 黃蜂 芭瑪 梅花
馬來西亞 傑拉華 聖帕 鸚鵡 茉莉 苗柏
密克羅尼西亞 艾雲尼 菲特 森垃克 尼伯特 南瑪都
菲律賓 碧利斯 丹娜絲 黑格比 盧碧 塔拉斯

南韓 格美 百合 薔薇 銀河 奧鹿
泰國 派比安 韋帕 米克拉 妮妲 玫瑰
美國 瑪莉亞 范斯高 海高斯 奧麥斯 洛克
越南 桑美 利奇馬 巴威 康森 桑卡
柬埔寨 寶霞 羅莎 美莎克 燦都 納沙
中國 悟空 海燕 海神 電母 海棠
北韓 清松 楊柳 紅霞 蒲公英 尼格
中國香港 珊珊 玲玲 白海豚 獅子山 榕樹
日本 摩羯 劍魚 鯨魚 圓規 天鷹
寮國 象神 法茜 燦鴻 南川 麥莎
中國澳門 貝碧嘉 琵琶 蓮花 瑪瑙 珊瑚

日本 摩羯 劍魚 鯨魚 圓規 天鷹
寮國 象神 法茜 燦鴻 南川 麥莎
中國澳門 貝碧嘉 琵琶 蓮花 瑪瑙 珊瑚
馬來西亞 溫比亞 塔巴 浪卡 莫蘭蒂 瑪娃
密克羅尼西亞 蘇力 米娜 蘇迪羅 凡比亞 古超
菲律賓 西馬侖 海貝思 莫拉菲 馬勒卡 泰利
南韓 飛燕 浣熊 天鵝 鮎魚 彩蝶
泰國 榴槤 威馬遜 莫拉克 暹芭 卡努
美國 尤特 麥德姆 艾濤 艾利 韋森特


颱風的形成皆發生於熱帶的海洋上,因此,在熱帶海洋上一定有利於形成颱風的有利發生的氣象條件,根據氣象學家從各種調查結果發現有幾項是颱風形成的條件:(1)海水表面溫度在26.5℃以上,因為颱風能量的來源是水氣凝結時所釋放的潛熱,而潛熱的釋放是由發展很高的對流雲內所引起的。陽光照射在海洋上,海面溫度升高時,海水蒸發旺盛,大量蒸發的水汽進入空中,如果加上大氣層的條件不穩定,就可以發展形成很高的對流雲。(2)在高空也要有適合空氣向外流的輻散區,使上升的高空氣流能順利向四周散開,並加強上升氣流的流動及強度。(3)在垂直高度方面在高地空的風速不能相差太大,否則暖空氣上升到高空時會被強風吹走,不能形成溫暖的空氣駐及大量的雲層。(4)颱風形成的位置要距赤道南北約5℃以上,這樣才有夠大的科氏力(因為在赤道上科氏力為零)。所有大部分颱風的形成通常緯度在50至200 之間。由此可知,要形成颱風必須有許多的條件配合才行。
2007-08-20 11:59 pm
颱風(亦稱颶風或旋風)是熱帶氣旋的一種,是一種強烈而具有破壞力的熱帶風暴,是一種環繞低壓系統而形成的漩渦狀氣流。風速極高(大於34米╱秒),但暴風中心(風眼)卻十分平靜。

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級12級及以上(即每秒32.7米)稱為颶風(hurricane)或本地近義字(local synonym),其中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使用的近義字是颱風(typhoon),在孟加拉灣則另稱為旋風(cyclone)。

颱風通常於七月至十月間從熱帶海洋生成,並向西或西北方移動(在南半球則為西或西南方);登陸後風力會減弱。據美國軍方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至2004年間西太平洋及中國南海海域的颱風發生的個數與月份,平均每年有17.7個颱風生成,出現最多颱風的月分是八月,其次是九月和十月。

在非正式場合,泛指所有在北太平洋西部出現的熱帶氣旋,包括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

每年生成的颱風以字母順序命名,原本均用女性名字,1978年起首次使用到男性名字。
2007-08-20 11:58 pm
全球每年約有79個颱風生成,以北太平洋西部及中國南海地區生成的颱風最多也最強。平均每年約有24個,一半以上發生在七、八、九三個月份, 而以八月份最多。
颱風形成的條件須有:
1.寬廣的海面,海溫在26度以上。
2.緯度5~8度以外。
3.要有強烈的對流運動。

颱風是什麼?
  在氣象學上說颱風是一種劇烈的熱帶氣旋,熱帶氣旋就是在熱帶 海洋上發生的低氣壓。在北半球的颱風,其近地面的風,以颱風中心 為中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轉動。至於颱風這 個名字的來源,一般認為是從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但據林紹豪 教授的考據,可能是從閩南語「風篩」演變而來,於魯鼎梅重修台灣 縣志云:「所云颱者,乃土人見颶風挾雨四面環至,空中旋舞如篩」 ,因曰風篩,謂颶風篩雨,未嘗曰颱風也,臺音篩同台,加風作颱, 諸書承誤。至今閩南語稱颱風為風颱,所以這一說法頗為可信。但無 論「大風」也好,「風篩」也好,總之颱風就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 一種非常猛烈的風暴。

颱風如何生成?
  颱風的成因,至今仍無法十分確定,但已知它是由熱帶大氣內的 擾動發展而來的。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 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 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 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 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環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 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 」。   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 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因而形成「 風」。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 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 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 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 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 的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旋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 ,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公尺時,我 們就稱它為颱風。

為何颱風多發生在夏、秋之際,而冬、春二季較少?
  在前面曾談到颱風發生的環境,必須有較高的氣溫和大量的水汽 ,發生對流作用,以及不同方向不同秉性的風,且發生波動而造成旋 渦等,此均以夏、秋環境較為適合。過了秋季,太陽直射部分往南移 ,南半球之東南信風不能侵入北半球,能形成颱風的機會較少,所以 在北半球颱風多發生在七、八、九三個月;十二月至翌年四月間則極 少發生。

颱風是怎樣發生的,至今為大眾普遍所接受的觀點是,由熱帶大氣內的擾動發展而來的。熱帶海洋受到強烈陽光的照射,海水容易蒸發,使得海面上的空氣又暖又濕。這樣的空氣比較輕,容易上升發展成為雨雲,形成低氣壓區。暖空氣上升的同時,周圍較冷的空氣會流過來補充,因此產生了風。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風會偏轉而產生旋渦,如果海面上旺盛的對流作用持續進行,雨雲的範圍會不斷擴大,四周的空氣也加速向旋渦中心流入,使得氣壓愈來愈低,風速也變得愈來愈快,當氣旋中心附近的風速超過每秒17.2公尺(相當於8級風)以上,就稱為颱風。在北半球的颱風,其近地面的風,以颱風中心為中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轉動。


 

颱風的形成條件


颱風的形成皆發生於熱帶的海洋上,因此,在熱帶海洋上一定有利於形成颱風的有利發生的氣象條件,根據氣象學家從各種調查結果發現有幾項是颱風形成的條件:(1)海水表面溫度在26.5℃以上,因為颱風能量的來源是水氣凝結時所釋放的潛熱,而潛熱的釋放是由發展很高的對流雲內所引起的。陽光照射在海洋上,海面溫度升高時,海水蒸發旺盛,大量蒸發的水汽進入空中,如果加上大氣層的條件不穩定,就可以發展形成很高的對流雲。(2)在高空也要有適合空氣向外流的輻散區,使上升的高空氣流能順利向四周散開,並加強上升氣流的流動及強度。(3)在垂直高度方面在高地空的風速不能相差太大,否則暖空氣上升到高空時會被強風吹走,不能形成溫暖的空氣駐及大量的雲層。(4)颱風形成的位置要距赤道南北約5℃以上,這樣才有夠大的科氏力(因為在赤道上科氏力為零)。所有大部分颱風的形成通常緯度在50至200 之間。由此可知,要形成颱風必須有許多的條件配合才行。


全球颱風生成的地區共有七個區,如下圖二所示。依照生成次數多寡分別為(1)北太平洋西部(2)太平洋東部(3)南太平洋(4)北印度洋(5)南印度洋(6)大西洋西部(7)澳洲西部及北部海域等。

颱風的發展


颱風形成後,如果持續從溫暖的海面上吸收更多水汽,就有可能發展成為更強的颱風,一旦颱風移到陸地或溫度較低的海面上,強度就會減弱,或逐漸消失。颱風的風速愈快,風力也愈強,因此颱風的強度是以中心附近的風速做為標準,可以劃分為三級。

颱風強度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

每秒公尺
風力級數



輕度颱風


17.2 ~32.6


8~11



中度颱風


32.7 ~50.9


12~15


颱風的結構


浴盆放水的時候,水會形成漩渦從中心旋轉流出,愈接近中心流速愈快,但漩渦中心卻是中空無水的圓洞。颱風也像這樣的旋渦,範圍廣大的雨雲繞著中心旋轉,雲層裡風雨交加,愈接近中心風雨愈大。依據完整颱風的衛星雲圖和雷達回波分析出其結構,如圖三及圖四所示,將颱風從颱風中心由上往下切開來看,一般把颱風結構由內向外分為:(1)颱風眼(eye):是整個颱風氣壓最低的地方。從衛星雲圖上看起來像是一個眼睛,因此稱為颱風眼。颱風眼的大小在不同時刻,其颱風眼的直徑也不相同,但是平均直徑約45公里左右。颱風眼的範圍裡,風雨會暫時停止,但颱風眼周圍卻是風雨最大的地方,因此,當颱風眼通過後,狂風暴雨將又再度來臨。(2)雲牆(eye wall)或渦旋風雨區:雲牆是由一堆高聳積雨雲密集環繞在颱風中心的雲帶,雲頂的高度可高出海平面15公里以上。在此之區域內,可發現到強風豪雨,是風速吹襲最猛烈的區域。(3)螺旋雲雨帶(spiral rain band)或外圍大風區:由一排排的層積雲或積雲由外旋流進入向颱風中心,這裡的風速雖然不如雲牆區內猛烈,但風力仍然很大。
參考資料:
yahoo

颱風是怎樣發生的:
颱風是怎樣發生的,至今為大眾普遍所接受的觀點是,由熱帶大氣內的擾動發展而來的。熱帶海洋受到強烈陽光的照射,海水容易蒸發,使得海面上的空氣又暖又濕。這樣的空氣比較輕,容易上升發展成為雨雲,形成低氣壓區。暖空氣上升的同時,周圍較冷的空氣會流過來補充,因此產生了風。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風會偏轉而產生旋渦,

如果海面上旺盛的對流作用持續進行,雨雲的範圍會不斷擴大,四周的空氣也加速向旋渦中心流入,使得氣壓愈來愈低,風速也變得愈來愈快,當氣旋中心附近的風速超過每秒17.2公尺(相當於8級風)以上,就稱為颱風。在北半球的颱風,其近地面的風,以颱風中心為中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轉動。

 颱風的形成條件
颱風的形成皆發生於熱帶的海洋上,因此,在熱帶海洋上一定有利於形成颱風的有利發生的氣象條件,根據氣象學家從各種調查結果發現有幾項是颱風形成的條件:(1)海水表面溫度在26.5℃以上,因為颱風能量的來源是水氣凝結時所釋放的潛熱,而潛熱的釋放是由發展很高的對流雲內所引起的。陽光照射在海洋上,海面溫度升高時,海水蒸發旺盛,大量蒸發的水汽進入空中,如果加上大氣層的條件不穩定,就可以發展形成很高的對流雲。(2)在高空也要有適合空氣向外流的輻散區,使上升的高空氣流能順利向四周散開,並加強上升氣流的流動及強度。

。(3)在垂直高度方面在高地空的風速不能相差太大,否則暖空氣上升到高空時會被強風吹走,不能形成溫暖的空氣駐及大量的雲層。(4)颱風形成的位置要距赤道南北約5℃以上,這樣才有夠大的科氏力(因為在赤道上科氏力為零)。所有大部分颱風的形成通常緯度在50至200 之間。由此可知,要形成颱風必須有許多的條件配合才行。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01: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0000051KK0307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