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釋義
「以逸待勞」之「逸」,典源作「佚」。「佚」同「逸」。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以安逸等待疲憊的敵人,則可勝。語本《孫子.軍爭》。△「堂堂正正」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以安逸等待疲憊的敵人,而予以痛擊則可勝。
使用類別 用在「從容應付」的表述上。
例句
01 穩坐網中的蜘蛛,以逸待勞地等候獵物上門。
02 我軍應充分休息,然後以逸待勞,殲滅來犯之敵。
03 面對遠來疲憊的對手,我隊則是以逸待勞,從容應戰。
04 他採用以逸待勞的方法,等待最佳時機來臨才採取行動。
05 此計讓敵軍忙於奔波,好讓我軍以逸待勞,將他們一舉殲滅。
06 這一場比賽的勝隊將獲得決賽權,和以逸待勞的我隊爭奪冠軍。
07 敵軍經過長途跋涉,力量已削減大半,反觀我軍以逸待勞,必可一戰而勝。
典源
《孫子.軍爭》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1>,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2>,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3>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注解〕
(1) 惰歸:鬆懈返回。
(2) 譁:音ㄏㄨㄚˊ,大聲喧鬧、吵雜。
(3) 佚:音|ˋ,通「逸」。安閑。
典故說明
「以逸待勞」原作「以佚待勞」。《孫子》一書為春秋孫武所撰,共十三篇,為古代兵書之一,內容分析戰爭形勢,探討軍事作戰策略、方式,為歷代兵書之祖。〈軍爭〉一篇中由「治氣」、「治心」、「治力」、「治變」等多方面談作戰方法。先就「治氣」來說,軍隊的士氣在初期最為旺盛,接下來就會逐漸怠惰,久了以後思歸之心殷切,軍心渙散。善用兵的人就會避開初期的銳氣,而選擇這個時機發動攻擊,這是「治氣」。以整治自己的心,料敵機先,來等待敵軍的撓亂不安;以鎮靜自己的心,方寸不亂,來對付敵軍的喧鬧囂雜,這是「治心」。就近等待遠來之敵,以安逸等待疲憊之軍,以飽食等待飢渴之眾,這是「治力」。「以逸待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而出,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等待疲憊的敵人,而予以痛擊則可勝。
【解釋】逸:安閒;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出處】《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近義詞】養精蓄銳
【反義詞】疲於奔命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註釋】
①困敵之勢:迫使敵入處於圍頓的境地。 ①困敵之勢:迫使敵入處於圍頓的境地。
②損剛益柔:語出《易經.損》。 ②損剛益柔:語出《易經.損》。 “剛”、“柔”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的兩方有可相互轉化。 “剛”、“柔”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的兩方有可相互轉化。 “損”,卦名。 “損”,卦名。 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艮上)。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艮上)。 上卦為艮,艮為山,下卦為兌,兌為澤。上卦為艮,艮為山,下卦為兌,兌為澤。 上山下澤,意為大澤浸蝕山根之象,也就說有水浸潤著山,抑損著山,故卦名叫損”。“損剛益柔”是根據此卦象講述“剛柔相推,而主變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則。 此計正是根據“損”卦的道理,以“剛”喻敵,以“柔”喻已,意謂困敵可用積極防禦,逐漸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強變弱,而我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法,同樣可以制勝。上山下澤,意為大澤浸蝕山根之象,也就說有水浸潤著山,抑損著山,故卦名叫損”。“損剛益柔”是根據此卦象講述“剛柔相推,而主變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則。此計正是根據“損”卦的道理,以“剛”喻敵,以“柔”喻已,意謂困敵可用積極防禦,逐漸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強變弱,而我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法,同樣可以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