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語譯和解釋

2007-08-20 6:10 pm
我希望詳細知道這句話的意思!

回答 (1)

2007-08-20 7:49 pm
✔ 最佳答案
論語

八佾篇 第十、十一、十二章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禘,是一種大型的祭祀,是天子祭其始祖,是最重要的祭祀。那麼,灌呢?不曉得你們看過沒有?在民間一般祭祀進行到最後的時候會灑酒,譬如民間遇到年節都會有家祭,除了供養吃的、各式各樣的好東西以外,最後還要燒金紙,燒完了金紙就把酒灑在地上,那就是「灌」。孔老夫子說,祭祀進行到「灌」禮之後,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前面孔老夫子看得很起勁,為什麼到後面就不想看了呢?各位同學可以好好地想這幾段話,它實在有很深遠的意義在。你們要是肯動腦筋,互相切磋琢磨,這樣對大家會有更大的啟發。為了幫助大家,我們不妨一起看一看後面這兩段。

  「或問禘之說」,孔老夫子的回答妙不可言。先說:「不知也。」下面又說:「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你們說孔老夫子是真的不知道呢?還是不一定不知道?這有兩種可能。你們認為是哪一種?

  在場弟子回答:弟子以為他知道它真正的內涵,才能那麼巧妙地形容出來。如果自己不知道,絕對不可能說出「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而指其掌,這樣的話及動作。

  好極了!其實孔老夫子已經明白地說:了解這件事情,就像看這個(指著手掌)一樣。假定他自己不了解,怎麼能夠這麼明白地表示?但是他既然了解,為什麼又說不知道呢?像這種地方,大家如果好樂,可以論辯一下。最主要的是藉此讓我們能夠練習反覆地思惟推敲,這樣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幫助。然而學習論辯的過程當中,要注意怎樣讓自己從切磋琢磨當中成長,盡量避免增長是非、得失之心。論辯是學習上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雖然可能會增長是非得失之心,但也正可以透過辯論發現自己不如理的地方而淨除它,所以我們應該善巧地應用。

  孔老夫子是最能善巧地啟發人的大教育家。例如有個叫孺悲的人要求見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不想見他,就推說是生病了。等到這個人要走的時候,他就在裏面唱歌。生病的人會唱歌嗎?這樣必定會讓對方心生疑惑而加以思惟。孔老夫子絕對不會懷恨人,他總是處處以最善巧的方式來啟發人家,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下一章說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是孔老夫子的根本精神。平常一般人,彼此之間的交往大部分都是當著面,但祭祀的時候,被祭者已經不在了。所以孔老夫子說:「不管祭鬼神或祖先,雖然看不見被祭者,我也要把他當作就在面前,就像他在場一樣。因此祭祀的時候,我一定要親自參與。如果我沒有參加祭禮,就會覺得我好像沒有做這件事情。所以孔老夫子不像我們有時會因循苟且,叫別人去代替自己做本分應做之事。又好比另一種情況是在人面前,表面上跟他講得很好,可是心裏面並不相應,孔老夫子也不做這種事情。

  儒家最主要的精神是「仁」和「誠」,仁是處處地方設身處地代人著想,誠則是發自內心的真誠。所以這裡是說雖然對方不在了,祭拜時,還是要像對方真的在一樣。從這個地方也讓我們更進一步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真誠,不要表面上這麼說,心裏所想卻是另外一回事。這是孔老夫子的基本精神,也是我們慢慢要學習達到的一個目標。

  所以在說完這章後,我們再回頭去看看第十章︰「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它的內意就躍然而出。這幾章要闡述的精神內涵乃一氣呵成,有異曲同工之妙,大家不妨慢慢地、好好地去思惟、觀察。

Shadow.


收錄日期: 2021-04-29 19:47: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0000051KK009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