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鬼節是怎樣由來的

2007-08-20 11:05 am
請解答........

回答 (2)

2007-08-20 1:25 pm
✔ 最佳答案
盂蘭節





圖片參考:http://baike.baidu.com/pic/15/11855147097661054_small.jpg
【簡介】

盂蘭節 ,即農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在民間稱為中元節 、 鬼節或七月半 、麻谷節,是祭祀祖先、祭拜孤魂野鬼的日子。 在中國,最早舉行“盂蘭盆會”的是五代十國時以篤信佛法著稱的梁武帝;到了後來,盂蘭盆會依然盛行,只不過漸漸地由供僧轉變為施鬼,目的是超度死去的亡靈。 宋代以後,三教逐漸融合,佛、道在這一問題上達成了默契,其實,盂蘭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譯,本意是指“救倒懸”,佛經上說亡者的苦有如倒懸,應盡快解救。

【盂蘭節的由來】

在中國,關於“盂蘭節”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分別是佛教方面和道教方面的起源。

在佛教方面 ,“盂蘭節”出自目連救母的故事。 傳說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成就神通後,欲度化父母,以報生養哺育之恩。 他用天眼遍觀三界六道,看到死去的母親居然身墮地獄,轉生為餓鬼(六道中的“餓鬼道”),腹大如鼓,咽小如針,想吃又吃不下,嘴裡冒煙,不得飲食,餓得皮包骨頭。 目連非常難過,於是前往地獄探視,只見地獄一派淒慘景象:在此服罪的人,一天要經歷萬次生、萬次死;或者是身陷刀山劍樹,或者被鐵犁耕舌,或者遭汁銅灌口,或者要吞熱鐵火丸,或者手抱銅柱,身體焦糊。還有牛頭每日凌遲,獄卒終朝來拷;鑊湯煎煮,痛苦難當.....為了解救母親,目連施展神通,用缽盛了飯食去餵母親,母親一手持缽,一手遮掩不令旁見,慳貪之習依然如故,心量依然太小;上天罰她飯食未等入口,即化為火炭,無法進食。 見此慘狀,目連悲號泣涕,於是返身求佛救度。
佛祖告訴目連,他母親的罪孽實在太多,不是他一人就能救度的,必須聯合眾人的力量,才能有所成效。 佛祖還說:“十方眾僧一般在七月十五日出來活動,你要救母出厄難,必須在這天準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來供養十方大德眾僧,成就殊勝功德。這樣,不但可以救你的母親脫離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別人的父母,讓他們也脫離苦難,福樂百年。”
目連聽佛陀說後,歡喜奉行,在七月十五日供養眾僧以後,其母果然當天就脫離餓鬼之苦,離開地獄,投胎向王城為狗;再經過目接連鋪設49天道場後,他的母親才得以升天。
目連很感激佛陀,四處讚歎三寶功德,奉勸世間應行盂蘭盆之法,供佛及僧,以報父母生養撫育慈愛的恩惠。 這就是佛教“盂蘭盆會”或者叫“盂蘭盆節”的由來。
佛家在七月半舉行“ 盂蘭盆會 ”。 七月十五日是僧眾功德圓滿之期,相傳在這天修供,其褔報可百倍。 因此佛陀教民眾在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以所得福報來解亡世父母在陰間倒懸之苦,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而在道家方面 ,道家全年的勝會分開三次舉行。 在正月十五日稱為“ 上元 ”而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最後十月十五日舉行的稱為“下元”三個合稱為“三元”在上元當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而中元是用以赦免亡魂的罪,最後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雖然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 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相傳七月初一“開鬼門關”七月三十日“關鬼門關”在這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人世找東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祭儀,以誦經作法事和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2007-08-21 8:57 pm
孟蘭節
  「中元普渡」是目前民間最重要的節慶之一。民間俗稱農曆七月為「鬼月」,相傳陰司地府於七月初一這一天「開啟鬼門」,讓孤魂野鬼重返陽世享受奉祀,直到七月三十日才「關鬼門」。因此,農曆七月是諸事不宜、禁忌最多的月分。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的中元普度,是七月份普度祭祀的最高潮,在古代,民間在這一天以剛收成的新穀祭拜祖先。
  《禮記.月令》載:「是女也(七月),農乃登榖,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在收穫的季節,天子象徵性的以新榖祭祀祖廟,表達對祖先的敬意。由於祖先崇拜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占了相當要的一環,所以「薦新」的習俗得以存活數千年,甚至在它已從國家祭典中消失以後,民間都還保持著薦新的習俗,並且集中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行。
  《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佛。」
  《玄都大獻經》載:「七月十五日,中元之節也。……是日地官校閱,搜說眾人,分別善惡。諸天聖眾,譜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簿錄,餓鬼囚徒,一時俱集,以其日作玄都大齋,敵於玉京。及採諸花果,世間所有奇異之物,玩弄服飾,幢幡寶蓋,莊嚴供養之具,清膳飲食,百味芬芳,獻諸眾聖,及與道士。與其日月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高錄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一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選人中,若非如此,難可拔脫。」
  中元普度是道教的「中元節」和佛教的「盂蘭盆會」兩個民俗節日的結合。
  佛教的中元節是宣揚孝道為主,旨在勸善教化。而道教則是解脫超渡罪孽餓鬼。「孟蘭盆」乃梵文「解救倒懸」之意。「孟蘭盆經」所載目連救母的故事,自唐代以降,衍譯成目連救母的「變文」和「寶卷」,至宋代民間盛行「目連戲」,明清兩代目連戲又融合「西遊記」情節和雜技表演,內容更為豐富。
  依據道教的說法,道教的中元節是「三元」之一。正月十五日為「上元」,是天官賜福紫微大帝誕辰日;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是地官誕辰日;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陰大帝誕辰日。天官、地官、水官,合稱為「三官大帝」,民間俗稱「三界公」。上、中、下三元節誕辰,是對天、地、水三界神明的自然崇拜。
  盂蘭盆供儀規自梁武帝大同四年傳入中國後,大行其道,雖經多次法難及歷史變遷至今不衰,正是由於其提倡之孝道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思想,儒家認為「大孝者,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有悠久文化的中華民族視敬老尊賢,上慈下孝為天經地義的美德,這也是佛教的基本精神。
  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名舜帝,是黃帝的八代孫,因生母死,父再娶,繼母後來生了兒子象,其父、繼母及象常害舜,但舜事奉父母,相待幼弟,仍恭敬如一。在歷山耕作,在雷澤網魚,在河濱製陶,他所居住的地方人民相攜來聚,兩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歲時以孝舉聞名天下,三十歲時堯帝以二女賜為妻並禪帝位。舜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度遊魂野鬼,稱「中元普渡」。
  七月十五日,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盂蘭盆節起源於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後,其母卻肆意胡為,毆僧罵道,閻王一怒之下把她打入地獄受苦。某日目蓮神遊地獄,見母親化為餓鬼,不勝悲哀,於是送飯給母親吃,沒想到飯還沒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燄。目蓮無計可施,請教於佛祖,佛祖說:「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法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難。」於是目蓮依佛祖旨意行事,蓮母才能脫離鬼道,升入天堂。後來的盂蘭盆會就是因目蓮救母之事而來的。
  據《盂蘭盆經》所載,眾僧在四月十五日「結制」於廟中持誦經咒,一共過了九十天,到七月十五日「解制」。七月十五日是眾僧功德圓滿之期,相傳在這天修供,其福報可百倍。
  佛教民眾在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以百味五果供養僧伽,以所得福報來為在生父母植福,也為去世父母超渡。而「中元普渡」則是用供品酒食祭祀不相干的孤魂野鬼,與佛教的「盂蘭盆會」是有區別的。
  《帝京景物略》中載:「十五日,諸寺建盂蘭會,夜於水次放燈、日放河燈。最勝水關,次泡子河也。上墳如清明時,或製小袋以往。祭甫訖。輒於墓次掏促織,滿袋則喜,秫竿肩之以歸。」
  《帝京歲時紀勝》載:「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內監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千記。又用琉璃作荷花燈數千盞,隨波上下。……都中小兒亦於是夕執長柄荷葉,燃燭於內,青光熒熒,如燐火然。又以青篙縛香燼數百,燃為星星燈。鏤瓜皮,掏蓮蓬,俱可為燈,各具一質。」
  按道教信仰,七月十五日為職司管理陰間鬼魂的地官下降判定人間善惡的日子。
  古代人相信,人死後會變成鬼魂,悠游於天地之間。中元普度祭拜無子嗣的孤魂野鬼,讓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熱忱,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博愛」的延伸。
  普渡原意是「普遍超渡孤魂野鬼」,以地方寺廟為中心,舉行祭祀法會,廟裏擺設盛大的供品宴席,以祭祀孤魂野鬼,並請僧侶或道士作法,日夜誦經,普渡亡魂,餓鬼囚徒亦可得解脫。為了讓鬼魂方便於前來享受供宴,廟宇中會架設起掛著燈籠的長竹竿,有如燈塔一般。因此道教的中元節原本是祭祀地官並超度亡靈餓鬼的節日。在魏晉之後,佛教信仰引進中國,佛教盂蘭盆節普度眾僧的習俗,結合道教中元節普度餓鬼的祭典,形成集佛、道思想於一體的中元節,奉祀對象也由佛僧、地官擴大為孤魂野鬼。
  鬼是什麼樣子?沒有人看過。據說人如果「陽壽」未終,竟然橫死,死得不甘心不瞑目,就會變為「厲」復仇,冤有頭債有主,害人的兇手即使逃得了國法的制裁,也逃不了冤鬼的追殺。依古書解釋:「人死為鬼,鬼者歸也」,「鬼有所歸,即不為厲」。所謂「有所歸」,就是死後能夠入土為安,又能夠按時享受子孫的血食祭祀,自然不會作祟,使人不安。照傳統說法,如果一個人真的見了「鬼」,那就「危矣」,俗語說︰「少年見鬼不出三年,老人見鬼就在眼前。」
  人怕鬼,鬼怕什麼?傳說中鬼怕的東西挺多:怕桃木、怕人手中指的血、怕火、怕《皇曆時憲書》、怕《易經》、怕紅綢、紅布、紅紙,因此世俗常用紅布、紅紙張貼門上,效用跟懸掛「照妖鏡」、「八卦牌」差不多。
  古人說,鬼死為「斬耳」字,貼在門上,據說鬼就不敢進來。
  《宣室志》云︰「今善驅鬼唯漸耳。」唐代術士鄭漸善驅鬼,鬼魂只消看見他的簽名,三十六著,可就走為上著。後來以訛傳訛,把「漸」、「耳」二字合寫成了類似的符咒,再變就成了「斬耳」。


收錄日期: 2021-04-19 16:23: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20000051KK0055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