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唯識無神論為本的釋家哲學系統中,所謂「成佛」究竟作何解義?如何能以嚴格之哲學方法界定及以嚴格之哲學語言表述?
個人而言,較傾向於理解「成佛」為「從經驗條件關係的循環系列中達至一超驗主體的超越過程」或「藉以否定世界萬象的價值以邁向正確的以捨離觀為本的超驗主體的覺悟過程」(純是本人第一手描述,請加賜正),何者較正確?有無更正確的提議?
請各位有識之士賜教。嚴格之哲學語言應該是客觀的,有心答者如要引用經文,請先自行以客觀哲學語言釋經。感謝。
附:抄襲他人的看法不加整理是毫無意義的,只顯出自己做學問的無能及不當態度,相信各位不會貽笑人前。
常想二一君: 悟是一種過程因素,悟這個字只可以說明成佛的過程中的必要因素,但卻不能為成佛下定義。要知成佛為何物,就要知佛為何物,也要知佛性為何物,單知眾生有佛性一點是不足夠的。 耶教徒也可以給出完全相類的答案:關鍵在於信,人本身有神性,神是語言不能傳達,只能我們耶徒間心傳心,XYZ*@#$……但這樣的描述並不能知道甚麼是「神」,以及甚麼是「信神」。
hk.kitcuting(HA00777039)君: 按高見,「靜觀世間,以救世間苦為己任」就是「佛」,「成佛」就自然是達到這目標,是嗎? 那麼,黃大仙、德蘭修女,是否也是「佛」呢? 謝謝賜教!
幾位答者: 各位踴躍相答,給出高見往有動人處,實是感激不盡。本人會盡量再次請教,以增交流;惟事忙時少,若有待慢之處,決非本意,祈請涵容。
水落石不出君: 據本人所閱,三法印有一者為諸行皆苦,恕本人對釋家資料所閱不廣,未知與「涅槃寂靜」如何比較? 勞思光的哲學分析,與閣下對三法印意義的理解頗有不同。勞認為,諸行無常係指人的生命永在需求與苦,所謂無常乃指「意欲活動」;至於諸法無我則因一切存在包括「我」皆受條件決定,無獨立實在性之故,此論的經驗決定論基礎甚明。未知閣下對三法印的理解,有無佐證?
〔續上〕 閣下能說出「終極真實」,足見確有所悟。未知這「終極真實」的內容為何?可否多加細釋? 本人對「佛法有否定任何現世活動及欲望之見」一說有保留。佛學是否定現世的,是一種捨離的哲學。所謂「萬法皆空」,現象界是空的,執著於現象界即「無明」。「意欲活動」無常,且是條件性的,按佛學,只有超離於此才能覺悟,這都表「否定欲望」之見。
智南(HA00483919)君: 閣下定義似與本人後一定義相符。 比較兩者:『透察法界實相而超越之,並體證空相,不執不住,悲智願行圓滿的境界』、「藉以否定世界萬象的價值以邁向正確的以捨離觀為本的超驗主體的覺悟過程」,『法界實相』之『無常』、『無我』之性,與「否定世界萬象的價值」可齊觀;『體證空相』可與「捨離觀」之「覺悟」齊觀;『不執不住』亦可視同「捨離」、『圓滿的境界』就是「超驗主體」。 「成佛」的本義有客觀性,在此見更深呈現。感謝閣下賜教。
〔代郵〕常想二一君: 且慢離去,尚有急務祈閣下賜教,請留意本人所發之組訊。
常想二一君: 以對善惡之不執著,定義「成佛」,似過狹。 道教教人成仙,似僅是延年益壽,與自身本性無關。所謂「儒釋道」,在哲學範圍內講,「道」斷不指「道教」而指「道家」。 「聖人」、「佛」、「仙」、「超人」……雖可比較,定義上斷不可能一也。拙以為也無須藉此哲學比較去迫現「佛」的本義──只要佛學是一門自足的哲學系統,理應自有解釋。
智南君: 仍有事未能悟,敢請賜教。請問「超越」與「否定」,有何不同?佛學本身不是已「肯定」了「成佛」的價值了嗎?佛學本身能不是一套價值嗎?執著於佛學這套價值,算否一種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