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成佛」?

2007-08-20 12:15 am
 
  在以唯識無神論為本的釋家哲學系統中,所謂「成佛」究竟作何解義?如何能以嚴格之哲學方法界定及以嚴格之哲學語言表述?

  個人而言,較傾向於理解「成佛」為「從經驗條件關係的循環系列中達至一超驗主體的超越過程」或「藉以否定世界萬象的價值以邁向正確的以捨離觀為本的超驗主體的覺悟過程」(純是本人第一手描述,請加賜正),何者較正確?有無更正確的提議?

  請各位有識之士賜教。嚴格之哲學語言應該是客觀的,有心答者如要引用經文,請先自行以客觀哲學語言釋經。感謝。


附:抄襲他人的看法不加整理是毫無意義的,只顯出自己做學問的無能及不當態度,相信各位不會貽笑人前。
 
更新1:

常想二一君:   悟是一種過程因素,悟這個字只可以說明成佛的過程中的必要因素,但卻不能為成佛下定義。要知成佛為何物,就要知佛為何物,也要知佛性為何物,單知眾生有佛性一點是不足夠的。   耶教徒也可以給出完全相類的答案:關鍵在於信,人本身有神性,神是語言不能傳達,只能我們耶徒間心傳心,XYZ*@#$……但這樣的描述並不能知道甚麼是「神」,以及甚麼是「信神」。

更新2:

hk.kitcuting(HA00777039)君:   按高見,「靜觀世間,以救世間苦為己任」就是「佛」,「成佛」就自然是達到這目標,是嗎?   那麼,黃大仙、德蘭修女,是否也是「佛」呢?   謝謝賜教!

更新3:

幾位答者:   各位踴躍相答,給出高見往有動人處,實是感激不盡。本人會盡量再次請教,以增交流;惟事忙時少,若有待慢之處,決非本意,祈請涵容。

更新4:

水落石不出君:   據本人所閱,三法印有一者為諸行皆苦,恕本人對釋家資料所閱不廣,未知與「涅槃寂靜」如何比較?   勞思光的哲學分析,與閣下對三法印意義的理解頗有不同。勞認為,諸行無常係指人的生命永在需求與苦,所謂無常乃指「意欲活動」;至於諸法無我則因一切存在包括「我」皆受條件決定,無獨立實在性之故,此論的經驗決定論基礎甚明。未知閣下對三法印的理解,有無佐證?

更新5:

〔續上〕   閣下能說出「終極真實」,足見確有所悟。未知這「終極真實」的內容為何?可否多加細釋?   本人對「佛法有否定任何現世活動及欲望之見」一說有保留。佛學是否定現世的,是一種捨離的哲學。所謂「萬法皆空」,現象界是空的,執著於現象界即「無明」。「意欲活動」無常,且是條件性的,按佛學,只有超離於此才能覺悟,這都表「否定欲望」之見。

更新6:

智南(HA00483919)君:   閣下定義似與本人後一定義相符。   比較兩者:『透察法界實相而超越之,並體證空相,不執不住,悲智願行圓滿的境界』、「藉以否定世界萬象的價值以邁向正確的以捨離觀為本的超驗主體的覺悟過程」,『法界實相』之『無常』、『無我』之性,與「否定世界萬象的價值」可齊觀;『體證空相』可與「捨離觀」之「覺悟」齊觀;『不執不住』亦可視同「捨離」、『圓滿的境界』就是「超驗主體」。   「成佛」的本義有客觀性,在此見更深呈現。感謝閣下賜教。

更新7:

〔代郵〕常想二一君:   且慢離去,尚有急務祈閣下賜教,請留意本人所發之組訊。

更新8:

常想二一君:   以對善惡之不執著,定義「成佛」,似過狹。   道教教人成仙,似僅是延年益壽,與自身本性無關。所謂「儒釋道」,在哲學範圍內講,「道」斷不指「道教」而指「道家」。   「聖人」、「佛」、「仙」、「超人」……雖可比較,定義上斷不可能一也。拙以為也無須藉此哲學比較去迫現「佛」的本義──只要佛學是一門自足的哲學系統,理應自有解釋。

更新9:

智南君:   仍有事未能悟,敢請賜教。請問「超越」與「否定」,有何不同?佛學本身不是已「肯定」了「成佛」的價值了嗎?佛學本身能不是一套價值嗎?執著於佛學這套價值,算否一種執著?

回答 (6)

2007-08-23 2:20 am
✔ 最佳答案
在下於唯識只懂皮毛,哲學用語更是不通,只是以一個平凡佛教徒的角度插嘴而己。
樓上水落石不出師兄已明確指出成佛的法則:三法印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亦即是說眾生乃是靠各種修身修心的方法,觀照諸行無常,體證諸法無我,從而將心自然無為地安住於不生不滅的涅槃寂靜境界。以此覺悟法界實相的境界,是為『成佛』(渡盡有緣衆生、德行圓滿的大覺者,由入門修行、一一經歷種種菩薩境界、悲智願行皆圓滿後,自然成佛),或 『成阿羅漢』(主要以自證涅槃為目標),兩者皆是 “覺者”,發心大小有別而己。
而法界的無常、無我性質,佛法並不執『是/非』,亦不『肯定/否定』,而是觀照『空』相(即是心經所記載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並可推廣至不有不無、不正不偏......),是為中道。而這亦契合樓上師兄所說的因緣生滅的道理。
這三法印的道理,放諸宇宙法界皆準,而非只是地球上的學佛的人類才可覺悟。『佛法、 buddhism, etc』只是地球人類文明中的不同名稱而己,只要思想行為符合三法印的方向,縱使不是正式的佛教徒(如德蘭修女),在意義上也是不同層次的菩薩。 菩薩並不只限於大衆心目中神通廣大千手千眼的大菩薩形象,梵文菩提薩埵譯意即『覺有情』---- 覺悟真理並將之教化、救渡有緣衆生的慈悲智慧之士,故此任何衆生只要行為契合菩薩道,包括你我,乃至畜生昆蟲…也可以是菩薩,將來也可成佛。
故此,成佛或可稱為『透察法界實相而超越之,並體證空相,不執不住,悲智願行圓滿的境界』。
以上拙見,只是由樓上水落石不出師兄的意見加以插嘴補充,或不符合樓主嚴謹的哲學邏輯。如有錯漏,敬請指出。


2007-08-25 12:52:03 補充:
本是無根君:多謝指教。佛法提倡中觀、空相。所謂中觀,是指事物的本質乃不偏不正、不肯定不否定。以末學的理解,三/四法印的苦、無常、無我,都是在修行途中的逐步證悟而再逐步超越的,而最後才悟道成功的涅槃寂靜"空"心,是把之前所悟的苦、無常、無我...都一一超越。之前所悟在當時是對的,日後超越之也是對的,因為境界不同;到了成佛境界,就悟得無錯無對的"空"相,所以才不執(對錯)不住(肯定/否定)。

2007-08-25 12:53:47 補充:
(續) 故此,心經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無明、苦集滅道等等本都是佛法的重點,而心經卻說"無無明"(並可再引申至"無無"...),這不是加以否定,而是超越。又如,心經開頭講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那麽這種境界豈非等於植物人?不是的,佛法是要實修實證,而不是賣弄口頭禪機。我們要認真觀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的色聲香味觸法,一開始要感覺它的存在(有我),然後再感受它的變化無常(無我),然後再努力超越它而不被它束縛(不有我不無我--空)。

2007-08-25 12:54:36 補充:
(續) 所以,我們仍是要先從"有我"開始,認真感受這個世間種種,日後才可真正超越它;若一開始就大談"無我",我們就要自問可否如佛陀昔世割肉餵鷹而不感痛苦不生煩惱,那就可做到"無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而"捨離"則有否定的意味。如上所述,空相是不肯定不否定的,而是真正認識後再超越之的。佛法不離世間法,佛都是凡人所成,佛不否定慾望、感覺,一開始甚至是修行的工具,但覺悟了就要超越它。

2007-08-25 12:56:04 補充:
水落石不出師兄:以末學的理解,自由意志仍是" 有我",藉以感受苦、無明、修行的發心...,佛法並不否定"我",成佛的一開始亦是靠這個自由意志的"我"。然而"我"亦是無常的,在修行途中須逐步認識自由意志的各種層面而加以超越,由"有我"至"無我",最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007-08-25 12:57:36 補充:
(有關無我,末學亦曾回答過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52706202)推薦各位一本以哲學角度出發的佛學好書,內有述有我無我,而不執兩邊:佛陀的啟示 http://www.b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又,心經講記(聖一老和尚) http://book.bfnn.org/books/0226.htm以上意見,只是個人理解的理論之談。畢竟像末學此等愚根,仍是在" 有我" 的階段慢慢摸索而巳。
2007-09-03 9:10 pm
道盡「不可說」其中之禪機。
2007-09-03 8:57 am
佛已滅.

佛教,佛學不能代替佛說話.

佛滅之前想什麼只有衪本人才知道.

佛的真理 (假設算是真理)
在佛滅後,已經消失了.(滅了)

詳情請看佛教歷史 (佛教分裂)
2007-08-21 7:03 am
容我先簡言小小佛法資料.

釋家三法印, 是佛法大綱: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 : 一切世間事物, 並無實體, 不斷變易, 各元素交織, 依因果律相依相生, 成一條剎那相續之巨流.

諸法無我 : 沒有( 我 )的實體, ( 我 )為生理及心理呈現之幻象. 為貪, 憎, 痴, 不斷蛻變墮落, (輪), 紛擾, (苦).

涅槃寂靜 : 從紛擾達至靜止. 從輪及苦中解脫出來.

另, 眾生皆有佛性 : 執著之我 和 佛, 是一物之二態.

以上為參考資料之整理. 以下為己見.

你的兩組描述於我太深, 難針對答覆.

我的見解為現象世界並無客觀性之真實支持. 只為精神性之真實, 但並非終極真實, 成佛為一狀態之轉移, 達到終極真實, 靜止, 不退轉. 此所謂如如不動.
兩者是不同層次之真實. 是淨化, 回歸. 與超越和覺悟, 同一事情, 不同描述.

並佛法流傳之目的, 是為解脫. 想解脫, 解脫便為正確.
個人並不感到佛法有否定任何現世活動及欲望之見.
娑婆世界 ( 堪忍世界也---解: 咁苦都忍得! ) 眾生執於現象, 與無常跳探戈, 個人認為, 無正確不正確之分, 只有留戀或不留戀之分. 非常自由, 自我承.

疏於學習, 惡補一夜, 難免有含糊錯漏, 還請樓主多加指正, 以達交流之益. 謝!

2007-08-20 23:30:05 補充:
「靜觀世間,以救世間苦為己任」應為廣義之菩薩範疇.佛法當初並非宗教. 至今仍是法為主. 教為世間功用.凡「以救世間苦為己任」, 均是菩薩行, 不必一定要是佛教徒.但佛是一特定境界, 非只善便能包含.

2007-08-21 00:16:16 補充:
拜金子君,成佛唔係只為自己, 仍幫助眾生. 唔係點解有唸 ( 阿彌陀佛 ) 的淨土法門?有咁快,走咁快既, 叫阿羅漢. 係小乘修行, 去睇維基( 涅槃 ), 有講分別.

2007-08-21 21:45:57 補充:
常想二一,1.如果會用字表述 ( 我 ), 為何不能表述 ( 佛 )? 文字語言, 多是指向性的. 指向性是個無限領域. 2.釋迦當年, 受惠於古印度嚴正之思辯風氣, 哲學理論, 作其基礎, 通過打坐, 及思想, 覺悟成佛. 故言語, 思想, 調節心理, 生理, 皆為覺悟之有用方法. 3.我衷心認為, 愛因思坦, 尼采, 已將好多佛性, 放晒出街, 近乎摸得到咁實在. 聰明反而係拒地優點中顯得次要. 於我.4.釋迦成佛並無顯示決定論. 即如你想去食飯, 然後去左食飯. 咁係咪決定論? 你可以唔去格. 咁你唔去, 又話注定唔去. 點攪?

2007-08-22 00:28:51 補充:
常想二一,我現在不是佛, 你也不是. 連環殺手都心有善根, 但不可稱為善人.我迷失在種種現象中, 亂八七糟. 我跟佛性散失, 佛性待我, 如母憶子, 但子執意在外流浪.我正在感覺切實的幻象界生命中, 上網, 連本是無根兄的兩個描述都攪唔明.比著釋迦牟尼一定明. 並提供終極佳答.常想二一你唔好騙到我地咁開心.

2007-08-24 22:38:23 補充:
關於「諸受皆苦」, 我沒印象, 忙找佛法辭典, 及找到印順法師以下的論述:三法印的名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也有於諸行無常下,加「諸受皆苦」一句,這就成為四法印了。苦,是覺者對於有情世間的價值判斷,僅是諸行無常印中的含義之一,從事理的真相說,三法印就足夠了。http://www.yinshun.org.tw/books/我於三法印的論述, 來自再之前所列三個資料來源的拼合.

2007-08-24 22:39:04 補充:
關於否決完全決定論, 肯定自由意志, 其實是業力論中得來的, 但我未理解得到自由意志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連貫之橋. 事實我在基本概念中, 欠兩塊重要拼圖……自由意志如何存在及作用? 成佛的是誰?本人是初階中的初階, 並無半點可稱悟. 答樓主問題, 其實目的是為被指正. 以找出一己盲點.「終極真實」一詞是在 ( 佛教邏輯 ) 一書中得來. 以我能力所及, 就是從(變幻無常, 抖結在紛擾輪迴中)的相反面去理解.

2007-08-24 22:39:57 補充:
關於(不否定欲望), 我想我是主觀地加入了世間佛法. 如確定成佛為必須並正確, 並為唯一目的, 則否定便成立. 但於觀念未太成形階段中, ( 即如我 ) 否定世間欲望, 會構成危險, 墮入難脫離之無方向中. 可能離題, 但想聊一下非無聊之聊.時常出現仿似相違, 但結論兩者都對的情況.就如金剛經言不執相, 阿彌陀經描述豐富實物景象…….由無明而成佛中, 各眾生根器不同, 故在一定境界之前, 有十萬八千法門. ( 非實數, 很多很多的意思.)

2007-08-24 22:40:56 補充:
樓主的另一答題, 關於應如何念心經. 我認為也都是他說的對, 你也說得對. 就看問者當時狀況所須. 起點, 終點相同, 過程各各有每階段方法的分別.謝樓主再問, 助我澄清思維. 不然我就是真正 ( 不增不減 ) 啦! 並謝智南師兄來答題. 我以淺見隨意答題, 怕自己思想含糊, 歪曲傳遞, 誤人正見.有你穩健的佛法答案以作大家參考, 我就可以不怕顯露膚淺, 以誠意我見討論.智南師兄如有空, 可否給我上面欠的拼圖, 一些線索?

2007-08-30 01:37:32 補充:
超越世界紀錄, 是否等同否定前紀錄?苦感, 因執著而生. 離苦之法, 又是否可稱執著呢? 執著世間, 用執著解困. 是否要執著 (執著不執著) 呢? 成佛了便不須要佛法. 佛法如一條船, 到彼岸了, 就不用拖條船上岸, 可棄船.

2007-08-30 02:56:27 補充:
人於世間, 必有所求.吃喝拉睡, 凍了加衣, 甚至步行.......每個行動, 都有求.求絕對不執, 本身是執不?
參考: Buddhist Logic - F. Th. Stcherbatsky, wiki, 佛教大辭典 - 吳汝鈞編
2007-08-20 6:01 am
你(第一手描述)太深我唔明,我{拜金子}只可以用簡單的日常生活的人生哲理淺談.
佛教從古印度傳來中國,(佛)這名字在印度翻譯=覺者(醒覺的人).
釋迦牟尼是無神論,不主張拜偶像,不會自稱教主,只主張人類參透人生.
佛本在每個人心內, (覺悟每人皆潛伏內心)即是每人都可以成為覺悟的人,只是平常過份貪戀過量物質,過份貪戀過量的情慾,只要人類不貪戀過量物質,生活簡單自然.
沒有過量物質引誘,自然少了佔有慾,少了權力紛爭,亦少了怨氣,人間亦可變作桃花源.
真正成佛,不是唸經唸咒,不是打坐吃素,不是表面的循規蹈矩,而是一切皆由心起,以靜觀世間,以救世間苦為己任=菩薩(觀世音菩薩)為一例,但他絕對有資格進升為覺者,只是還自我停留,為的是在人間守護著.
自我覺悟,頓悟人生 就容易達到領悟,即成佛.
不過..比拜金子擇..我會擇做菩薩唔做佛,我覺得成佛只為自己,好像有咁快,走咁快.做菩薩可觀世間苦,幫到一人成佛得一人,暫且在人間停留,細意觀望人間苦.

2007-08-20 22:16:26 補充:
以救世間苦為己任=菩薩 (不是等如成佛,亦非成佛) ~ 例如人間準備入學(佛)=悟者=醒覺的人 ~ 例如人間讀緊書成佛=已經覺悟=已經超越一層,但並非終結. ~例如讀完書升級或畢業,看看你還想讀下去嗎?並非終結=讀完書還有社會大學. 其實成佛只是一個階段=你讀完大學,碩士慱土是否不再看書,是否一切關於知識的東西都拋之腦後.至於黃大仙,德蘭修女,我同佢地唔熟,無乜聯絡,所以答唔到你.

2007-08-21 21:37:19 補充:
水落石不出君: 多謝教導,君上一段的補充,我是明瞭的,我本身不是一個佛教徒,所寫的文字只是隨心而發. 你第二段的補充其實我也明瞭,只是一時忘記還有阿修羅,(有咁快走咁快只是想比喻菩薩會留在人間) 阿修羅是修行者停留在人間與天上的中間,(如果你用佛經對證,可能有很大的出入,因為我真的不是佛教徒,只用吸收後再轉化的記憶並無經典可印證)
2007-08-20 5:43 am
做學問,考慮作為一個標準都不錯?
---------------------------------------------
儒家成聖、道家成仙、佛家成佛

何謂成聖?何謂成仙?何謂成佛?

如果分三條問題問…那真不堪設想…
---------------------------------------------
佛家認為,成佛的關鍵在於「悟」

而悟方法有兩種

1. 漸漸悟,長期修習逐步把握佛理
2. 頓悟,不用長期修習,一旦領悟,即覺悟佛理

其中一樣,你就可以成佛

那是不是一定要打坐,才能有頓悟?

不一定,其實在人生的一切都是佛性的本身,因為可以在任何時間、地方皆可悟道

「讓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
師曰。圖作佛。
讓乃取一磚於彼菴前磨。
師曰。磨磚作麼。(古鏡用銅製)
讓曰。磨作鏡。
師曰。磨磚豈得成鏡。
讓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
摘自江西馬祖道一禪師語錄。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3/04-005.htm

佛法是最圓滿,而人的語言、思維、概念都是有局限性,包括哲學,有局限性又如何能表現出那無限圓滿性?又怎能用局限性的哲學語言表述「成佛」?

牛頓、愛因斯坦某程度上算是phiolsopher-scientist哲學-科學家,發現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亦有如愛迪生發明電燈泡,也算是天才;眾多的西方哲學家奠基下的體系,壯美之極,但亦只能算是腦筋上的聰明;

以上一切算不上是佛性

既然語言不能傳佛性,何能?

心傳心

「據說有一次,釋迦牟尼在靈山上說法,他拿著一朵花,面對大家,不發一語。這時聽眾們都面面相覷,不知所以。只有迦葉 (Kasyapa) 會心的一笑。於是釋迦牟尼便高興的說:
『吾有正法眼藏 (Dharma-Eye) 淣手一槃 (Nirvana) 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按這個傳說,禪便在一朵花和一個微笑之間誕生了
http://www.catholic.org.hk/spiritual/10-28/Achapter85.html

因為迦葉本來有佛性,但以前沒有領悟,現在通過釋迦牟尼這一動作,一下子領悟

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與生俱來,但要透過人生經驗或條件來顯示,釋迦牟尼未成佛之前在王官中好食好住(人生經驗),之後深感人世間生老病死的苦惱(條件),29歲時在月夜乘白馬出家修道。

真到現在,那第一佛如何靠心傳心?

今 心,念

吾 心,悟

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http://hk.geocities.com/bodhisattvayana/6th_patriarch_06.htm


如果再討論下去,那就又關乎到決定論和自由意識的問題,如果釋迦牟尼一出生就注定成佛,推論到那我們每個人成不成到佛其實都一早被決定,我們能否頓悟一早被決定…

禪宗有偈曰:「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後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然後再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 」
我們否定世界萬象,世界萬象仍舊是世界萬象

哲學是將我們有限思想表現出來的,既然能表現出來,又何會真正的「成佛」呢?

故從事於道者 , 道者同於 道 , 德者同於德 , 失者同於失 。 同於道者 , 道亦樂得之 ; 同於德者 , 德亦樂得之 ; 同於失者 , 失亦樂得之 。 老子二十五章


信不足 焉, 有不信焉 。

2007-08-20 23:07:52 補充:
本是無根君,嬰兒本身沒有善惡,本性「清靜」、「真空」,長大後具有善惡觀念。若能徹悟到自己原本不具有善惡觀念的本性,就返本歸宗,就成為佛。

2007-08-20 23:08:05 補充:
這也是本人講到儒、道、釋家的原因三家的其中之一的分別,儒家指人可以成為聖人,也必須應該成為聖人,又要在成為聖人的過程中幫助其他成為聖人;道教教人成仙,超越善惡限制,將自身本性表現出來;佛家要人成佛但基督教則要我們成為基督「徒」,不是要我們成為基督,這就明顯是三者分別其次「悟」就是把靠外力拯救變成了自我拯救;

2007-08-20 23:08:13 補充:
基督教提倡信者得救,不信者不得救,而我們中國哲學,就是信者得救,不信者更加要救,悟者得救,不悟者更更要救,好人要救,壞人要救…

2007-08-20 23:08:45 補充:
《孟子》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2007-08-20 23:08:55 補充:
古人認為行雷閃電,是因為有個雷公,但今天科學發達,原來無雷公…那最初的未知,隨着科學日新月異,慢慢削弱和減少神的領域,即無限;今天無限大減去一切已知,仍然是無限大。

2007-08-20 23:09:15 補充:
在此不能不提儒家思想,成聖是儒家的最高境界,聖人指智慧和德性略高於常人,但聖人不是全知,人非聖人,誰孰無過,但當聖到了妙而不知的程度,就會變成神…!@#$%^&

2007-08-20 23:09:24 補充:
如何達到聖人境界?四個字學問修德(博學不在於求知,而在修德),《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到知行合一,憑良知《中庸》「至誠如神」,做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因為天行健,君子自強而不息

2007-08-20 23:09:48 補充:
以下純是個人意見,若閣下將這條問題改為︰如何成為超人?我想會有更多人問…或者本人用閣下孰知的西方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中的超人作一總結

2007-08-20 23:10:11 補充:
「人類是一條繫在動物與超人之間的繩索──一條高懸於深淵的繩索。要從一端越過另一端是危險的、行走於其間是危險的、回頭觀望是危險的、顫慄或躊躇不前都是危險的。人類之所以偉大,正在於他是一座橋樑而非目的;人類之所以可愛,正在於他是一個跨越的過程與完成。」用哲學解釋「成佛」、「成超人」,也只會是一個過程不是有一天你會成佛,因為你現在就是佛,你修行,就是練習做本來的你「勿執迷不悟,回頭是岸」

2007-08-20 23:38:01 補充:
以下文章摘自潘宗光先生對心經一書的看法佛教擺脫煩惱的方法(即像本是無根兄現在這樣)是要看清楚世事萬物的「空」(哲學探求的真相?)所謂空,不是說世間萬物不存在,而是說萬物都依賴一定的條件存在(即因緣和合)當條件一起變化,它們就不存在(用哲學語言表達的答案)那就不必過於執着和煩惱(真善美會否按時、地、人而改變?)

2007-08-21 21:01:38 補充:
釋迦二字,譯華語為能仁。不知與閣下心中兩條問題,其實是同一條變成的?

2007-08-28 18:45:54 補充:
我不禁要問,釋迦牟尼當時並沒有大學哲學系讀,但他卻能成佛。一個稱自己已經成佛,其他信不信?也知不知?也能證明如否?成佛既然不能話讀幾多書,讀到碩士、博士,就會變成佛,書本上的知識全都有限,有範圍,那又可以用三言兩語說得清楚嗎?

2007-08-28 18:50:37 補充:
現在有兩個人一個是道行很高的和尚,一個假扮道行很高的和尚的演員,你分別在不同時間在相同地方(如廟宇)會見兩位人,他們分別對你說不同的說話,你做閣下聽完兩位會如何?因為在你心中已假設並知道他們二人是道行很高的僧人,你聽完之後都會好好深思他們二人的說話,並似乎想出一些很發人深省的道理…天下並無可格之物,格物只不過是在自己的心中


收錄日期: 2021-04-23 17:13: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19000051KK0273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