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燈介紹★
在中華傳統藝術的領域裡,花燈是一門相當富於巧思,又具古色古香氣息的藝術品。花燈的製作是中國人所特有的,它的雕琢精巧,也唯有中國人才能表現的淋漓盡致。 上元之夜,一稱元夜,又稱元宵,舊俗這一夜都有「張燈為戲」,所以古人稱之為燈節。
☆ 花燈起源★
有關燈節的起源,相傳兩千年前,佛教傳入中國,第一次月圓的時候,人們都隱隱約約的看到月光下有一群天神在翩翩起舞,有一年忽然飄來一片浮雲,遮住天空,一時看不到天神,人們大為恐慌,各人拿著火把來找天神,從此以後,雖然看不到天神,人們依然不覺厭煩,年年點著火把來找尋天神,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風俗。
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放燈」最早是用火把,火把古稱「燔燎」,祭祀神明都以它來照明。漢明帝時,道、佛二教鬥法,佛教贏了,漢明帝開始勒令上元點燈,以表示佛法大明。後來不但上元放燈,就是中元、下元也開始放燈了。從此也才有所謂花燈這項民俗藝術的盛行。而提花燈從古以來也一直是中國孩童的童玩之一。
☆ 花燈民俗燈會★
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侵台期間,每年花燈行列時舉時輟,當時,艋舺青年團長黃玉對以提倡兒童娛樂為藉口,獲得日本政府特許,連續幾年在台北萬華地區舉行花燈比賽大會,獎勵兒童製作各種花燈參加比賽,而對參加的兒童每人分給牛奶糖一盒,在龍山寺前集合,編隊整列,遊行艋舺市區,到青山宮評定成績,發給獎品,花燈民俗才得以沿傳下來。
台灣光復以後,日趨繁榮,而每年元宵的燈會也一年比一年熱鬧,到處都有人出售種種精巧的花燈,兒童們成群結隊,拿著各式花燈,或拖著各式車燈,在街上遊玩。也有民間音樂團體敲鑼擊鼓,在彩街上慶賀元宵。而更重要的是,各地主要寺廟都在元宵節懸掛花鳥人物等華麗的花燈供人欣賞。
☆ 花燈ㄉ製做精神★
自從台北青山宮首創活動模型燈座,每年依照干支製作精巧人物故事,大受歡迎後,也帶動了各地廟宇競相仿效,每年不惜巨資,雇用紙匠,製作各種活動花燈,為元宵節更添增了不少熱鬧的民俗地域風情。
近年來除了大型花燈以外,也鼓勵各中小學生製作各種花鳥麟介的小型花燈,並舉辦展覽和花燈遊行,使得這項民俗技藝得以脈脈相傳,永不止息。花燈材料工具十分簡單,形態變化又多,能保有我國傳統的民俗技藝,又能發揮小朋友的創造性,是相當值得推廣的民俗藝術。
☆ 傳統花燈做法★
骨架材料
將桂竹劈成每支寬度約0.3公分、長約120公分或90公分最為適宜。將裡層及竹節部分削薄,成為竹蔑,竹蔑可塑性很強,曲直可任人手來擺佈。有時若圓圈太小無法固定,可借助蠟燭烤一烤,再沾水使其定型。紮竹蔑時可使用棉紙條,在紮時使用的黏劑以漿糊為最佳。
製作花燈、竹蔑通常有幾種基本的紮法
● 竹蔑呈十字形交叉的繞法:竹蔑呈十字形交叉的繞法:紙條由上往下繞,同一方向繞兩次,使紙條固定,每根竹子都要綁繞一次以上,反覆綁兩三次,將剩下的紙條約三公分長抹上漿糊纏繞於竹蔑上,注意盡量往旁分散。
● 方型式直角連接紮法:用手將要連接的那根竹蔑在三公分處用兩手壓緊,以大拇指做記號,靠近表皮,輕輕一折,竹皮留著,其餘三公分左右地方剝掉。用紙條在直角連接處綁兩圈固定。
● 圓形紮法:將竹蔑彎成圓形,大小可依需要來決定,交叉部份為全長的1/5,先固定、紮緊,再調整成自己需要的圓形,圓周交叉部分必須綁兩段,才能使其固定。
所需要的材料是九十公分竹蔑四支、四十四公分鐵絲一條、玻璃紙 兩張、紙條一包、金或銀紙四分之一張。
工具有剪刀、鉗子、刀片、鉛筆。兩根九十公分竹蔑於四十五公分處以鉛筆做記號,中心部分交叉以十字紮法紮緊,四支竹蔑尾部交叉,以X型交叉法將竹蔑紮緊,分別取三分之一及三分之二處直徑大小,紮成兩個圓,將兩個圓套進三分之一與三分之二處,呈經緯交織,連接處以十字型紮法紮緊。貼上鰓、鰭、口、眼、魚鱗等裝飾物。
☆ 魚燈★
所需要的材料是九十公分竹蔑四支、四十四公分鐵絲一條、玻璃紙 兩張、紙條一包、金或銀紙四分之一張。
工具有剪刀、鉗子、刀片、鉛筆。兩根九十公分竹蔑於四十五公分處以鉛筆做記號,中心部分交叉以十字紮法紮緊,四支竹蔑尾部交叉,以X型交叉法將竹蔑紮緊,分別取三分之一及三分之二處直徑大小,紮成兩個圓,將兩個圓套進三分之一與三分之二處,呈經緯交織,連接處以十字型紮法紮緊。貼上鰓、鰭、口、眼、魚鱗等裝飾物。
☆影片★:
http://www.twgudu.com/index.htm
2007-08-19 14:10:07 補充:
http://blog.sina.com.tw/19359/article.php?pbgid=19359&page=1&entryid=3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