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農曆七月初七叫七夕

2007-08-19 8:31 am
點解農曆七月初七叫七夕?

回答 (2)

2007-08-28 8:32 am
✔ 最佳答案
  七夕,民間流傳牛郎織女這個淒美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之名始見於《詩經》:「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很久以前有一个牛郎,跟着哥嫂过活,既聪明又勤快,天未亮就得上山放牛,可狠心的哥嫂仍嫌弃他,和牛郎分了家,只分給他一間破柴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一起睡在那間破柴房内。有一天,牛郎赶牛走進了一片陌生的森林,这里山青水秀、鳥語花香。牛郎看到九个仙女架着祥云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進清澈見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那个最年輕最美麗的仙女,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開口說:「她是天上的仙子,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沿着樹叢,悄悄拿走了仙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他仙女都穿起五彩霓裳,架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仙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樹叢后走出,要求仙女做他的妻子,仙女看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脉脉含羞的点点头。牛郎仙女喜結良緣后,男耕女織,互敬互愛。两年后,仙女生下一男一女。然而天帝得知仙女下嫁凡人,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帶着天兵天將 ,捉了仙女,悲痛欲絕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籮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拔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現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只許他們每年一次於農曆七月初七這天相會。於是,每年的七月初七,就有成千上萬的喜鵲,為了報答織女救命之恩,於晚上在天河上架起一座鵲橋讓牛郎識女相會。

  南北朝時《歲時廣記》記載: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居住在天河的東邊,有著一雙靈巧的織手,善於織布,而牛郎則居住在天河北邊,每天非常勤勞的耕田;天帝感於二人之勤奮,決定將織女嫁給牛郎。沒想到兩人結婚後,只顧著談情說愛,把工作都荒廢了,也就是說男不耕女不織。天帝發怒而處罰兩人,將織女送回河東,各自居住在天河的兩邊,只許他們每年一次於農曆七月初七這天,在河邊相會。

  這種淒涼美奐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的心,也因此成為中國文學、戲劇所歌誦的題材。傳統民間婦女有於七夕這一天向織女乞巧的習俗。古代詩人也喜歡以此為題來吟詠附會一番:

  「三湘瀟灑恨無潮,鳥鵲填河願有橋。」

  「鳥鵲橋頭雙扇開,年年一度過河來。」

  「天河漸近鵲橋時,一夜風吹斗柄移。」

  「鵲橋崔嵬河宛轉,織女牽牛夜相見。」

  古書籍亦有不少關於七夕的記載:

  《西京雜記》記載:「漢綵女嘗以七月七日,穿針於開襟樓。」

  《輿地記》記載:「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鍼,世謂之穿鍼樓。」

  《五國故事》記載:「南唐後主李煜,每七夕延巧,必命紅白羅白匹,豎以為月宮天河之狀,一夕而罷,乃收之。」

  《瑯嬛記》記載:「七夕,徐捷妤雕鏤菱藕,攢於水晶盤中以進,極其精巧。上大稱賞,賜以珍寶無數。上對之竟曰:喜不可言。至定昏時,上自散置宮中幾上,令宮人暗中抹取,以多寡精粗為勝負,謂之鬥巧,以為歡樂。」

  《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七日,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河鼓織女,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頗有受其祚者。」

  《 荊楚歲時記》又載:「七月七日是牽牛、織女聚會之夜。」

  《天寶遺事》記載:「帝與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清華宮遊宴時,宮女輩陳瓜果花酒饌於庭中,求恩於牽牛織女也。又各捉蜘蛛閉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四民月會》記載:「七月七日,曝經書,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感懷私願。或云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如地河之波,輝輝有光耀五色,以此為微應,且者乞願,三年乃得。」

  《感遇錄》記載:「郭子儀至銀州,夜見左右皆赤光。仰視空中,駢車繡幄,中有一美女,自天而下。子儀拜祝曰:“今七月七夕,必是織女降臨,請賜長壽富貴。”女笑曰:“大富貴,亦壽考。”言訖,冉冉飛天。」

  《秘閣閒話》:「蔡州蔡氏,每七夕乞巧,禱以酒果,忽見流星墜筵中,明日瓜上得金梭,自是巧思益進。」

  因為織女善於織布及女紅,且面貌姣美,因此古時閏中少女或少婦視七夕為祈求巧藝及美貌的佳節。

  乞巧的方式為:女子或少婦於當天入夜以後,在家中擺設香案,供上鮮花、水果、白粉、胭脂和針線等以祭祀織女,乞求織女能夠賜給她們一雙靈巧的手。此外,並將香粉擲向天空,若粉末落在臉上,則表示會愈加的美麗。

  七月初七,亦是魁星的誕辰,從清朝開始逐漸盛行於七夕這一天拜魁星。「魁」即首的意思,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顆星。魁星被認為是科舉之神,與考運有關,與文昌帝君、朱衣神君、呂洞賓及關聖帝君合稱「五文昌」,被奉祀在文昌祠中。因此拜魁星的目的,是預祝未來的考試能夠拔得頭籌。拜祭魁星的祭品,包括有生菜、芹菜、生果、蔥、臘燭一對、長壽香三枝、文昌衣寶一份、壽金等。

  民間認為七夕這天「七娘媽」誕生的日子,七娘媽一直被視為是兒童的保護神。閩南及台南地區的民眾在農曆七月初七,凡家中有小孩滿十六歲的,都會帶著子女攜帶供品前往拜祭「七娘媽」,舉行象徵子女成年的儀式,以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

  而七夕、乞巧節的習俗,由何時流存民間,則很難稽考了。由於傳說中之織女是排行第七的,故又稱七姐,她是一位擅於紡織的仙女。故在這天晚上,婦女們都會向祂祈福,以祈得到如意郎君外,還祈能青春美貌常駐,亦求衪賜予優良針織的手藝,這亦是乞巧的真正義意。

  向七姐祈福的祭品,亦十分講究,主要包括「七姐盤」:紙紮盤中劃有較剪、針線……等針黹物品;「七姐衣」:織女穿著的衣服;「七彩色紙」:給天界用來做衣服的布料。其次,香燭、鮮花、水果、飯菜、「七姐秧」及女性化妝用品,也要式式式俱備。

  各樣祭品準備以後,吉時一到,婦女們便可誠心焚香禮拜,向七姐禱告,就可以得到七姐在天的庇祐,姻緣美滿,心想事成了。

  民間也有這樣的傳說,當銀河白氣奕奕、光耀五色時,就是織女在渡河。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只有幸運兒才能遇見。若看到這一奇觀,可乘機下拜,向七姐求子、求財、求壽,但三者只能求其中一種,不能兼求,三年後必定會得到所求的東西。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食花樣」。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桿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麵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 -------------------- -------------------- --------------------

各地習俗:

福建:

漳州府女子乞巧後,以熱豆相饋贈,稱之「結緣」。

長汀縣的小學生七夕清晨一邊唱歌,一邊擊鼓,以竹子懸挂紙葫蘆,將所作的功課紙藏於其中,帶至郊外焚毀,稱之乞巧。
閩東女子乞巧必備的祭品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茶、酒、香爐。男子則以帶角羊頭祭魁星。拜完魁星後,玩一種「取功名」的遊戲。以桂圓、榛子、花生三種果干代表狀元、榜眼、探元。將果干往桌上投擲,如桂圓滾至某人面前,某人即中狀元,眾人向狀元敬酒一杯,再依次類推,直至每個人都有功名為止。

廣東:

龍門縣七夕雞初鳴時,即往河邊汲水貯於家中,以治療熱病。
揭陽縣七月七日祭房中神以報答祂幫助產育之功。
潮州舊俗,七夕眾集年青姑娘七人,每人剪苧麻布一尺,用布遮目,仰望牛女雙星,以所「見」的景象卜吉凶。
廣東的民間傳說,牛女分手時會掉眼淚,落到葡萄棚裏,會使酸葡萄變甜。


江蘇:

無錫縣女子以雜花浸水,置於庭中過夜。次日清晨取以洗面,據說能使容貌更加美麗。
吳縣女子七月七日搗鳳仙花汁染指甲。

江南一帶,七夕這天要送五彩繩。因為喜鵲在天上搭橋,需要大量的繩子。於是,姑娘們把端午節時帶在孩子身上的五彩繩解下來,扔到屋頂上,好讓喜鵲銜上天去搭橋。

浙江:

開化縣七夕童男女晨起後,以木槿葉舂水洗頭髮。

江西:

七夕婦女以諸瓜果及糖蜜浸於水中,露天中放置一夜,次日晨起飲此水,稱為「巧水」。

湖北:

彝陵州七夕家家點荷葉燈,取大荷葉,插燭灌脂其中,燃置於竿頭,樹立於門外。據說秦朝時,白起意欲夜燒彝陵,因看到城中多燈才打消此意,鄉人便點荷葉燈以紀念此事。

湖南:

新田縣民多於此日為兒女定婚嫁大事。

台灣:

和閩南地區一樣有乞巧會、拜魁星等習俗。亦以七月七日為「床母生」,要祭祀嬰兒神「床母」。
2015-12-08 2:42 am
自從失戀後,看到路上成雙成對,就格外放閃,嘴巴瀟灑說只是少一個人來愛,但不可否認還是希望可以多多認識新的朋友,
往認真爬文3個月以上,終於找到隱藏在網路中,傳說中的李姐,
在今年3月初就預約來找,果然是口碑相傳,不做廣告的,我排第3次就遇到雙方非常有感覺的,目前是暫停排約,
李姐那邊可以暫停排約1次,會員時間可以展延拉長時間,也在這段時間可以觀察對方.
推薦給有需要的朋友參考


收錄日期: 2021-04-16 22:31: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19000051KK0025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