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007-08-18 4:15 am
孟子說明人必須懂得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折,才會發奮向上
他的論點是什麼?

諗咗好耐都5識~有冇人可以教下我ar??thx!

回答 (3)

2007-08-21 7:15 am
✔ 最佳答案
孟子的論點有二:
(一) 困難和挫折能使人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原文: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二) 人通過犯錯誤,才懂得改正;經歷內心困苦,思慮阻塞,才知道做事的方法;這就好像人要透過臉色言語,才能被別人瞭解。 (原文: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2007-08-26 01:12:35 補充:
孟子的第三個論: (三) 無人輔弼與忠諫,政治易生腐敗;無警惕之心,容易鬆弛懈怠導致毀滅。這是說明缺乏憂患意識,「死於安樂」的道理。(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2007-08-23 3:26 am
生於憂患,死于安樂

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短文再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的論斷。這是針對國君說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于安樂。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於憂患,死于安樂”。
2007-08-18 4:09 pm
生與死,憂與樂.都是人生要面對的兩面体.

在生的時候不善處理憂患,那就死也不安樂了.

那平日立身處世,盡心做了本份,問心無愧.雖死也安樂矣.


收錄日期: 2021-04-13 12:58: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17000051KK0462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