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既定義係咩??

2007-08-18 4:09 am
孝順既定義係咩??
你認為點先叫做孝順?

回答 (5)

✔ 最佳答案

孝順
1照顧父母的身體、起居飲食。[供養]
2照顧父母的心意,使他們感到舒暢,提昇及令他們有舒暢的精神生活。[養志]
3愛惜自己的生命及身體,使自己有能力去回報父母。[身體髮膚父母]
4修養自己品格,使自己言行端正,以章顯父母之恩德。[立德]
5對社會作出正面貢獻,使光宗耀祖,以回報父母。[立業]
6延續及宣揚孝道。[立言]

================

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我國優良的傳統。孝順的方式可能因時地而有所不同,但是孝順的本質卻常是一樣的。

首先讓我們想想,為什麼要孝順父母呢?父母是我們世上最大的恩人,他們生育、教養我們,作出了無數的犧牲,克服了無數的困難,才把我們養大成人。我們若知感謝別人對我們偶然而行的小小恩惠,那麼對父母給與我們如此浩大的恩德,又怎能不銘刻在心,感恩圖報呢?

單就物質方面的付出來說,父母給我們的,實在難以計算。十多年來撫育我們所用去的金錢,有人說可以鑄成一座與我們等重的金像,亦有人說可用來買樓收租了。父母為了子女的生活,往往不怕辛勤地工作。若果家境不好的,更是用自己的血汗來換取子女的日用糧。另一方面,為了子女,自己隨時都要犧牲許多生活上的方便,應得的休息,應有的娛樂……等等。凡此種種,真是難以計算。

我們再想想,父母為我們在精神上所付出的。自我們出世以來,就不停為我們的事情而掛慮。小的時候,由於我們不能照顧自己,所以父母寸步不離地照料我們各種的需要。我們生病的時候,更令父母擔心不已,每每徹夜不眠地看顧我們,若然病情稍為嚴重,更是憂心忡忡,茶飯不思,直至我們的病情好轉為止。到我們長大的時候,又要供書教學,以及盡心教育我們,不要我們學壤,做個好人,同時獲得知識和技能,好讓我們在社會上立足,做個有用的人。父母多年來對我們的苦心,又豈能用三言兩語說完呢!

天主十誠中的第四誠,命令我們要孝順父母。其實孝順父母是對人方面的第一條誡命,以下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來孝順父母的一些實例。

我們既然知道父母易為子女擔心,我們若是孝順的話,就應減少父母對我們的掛慮。做學生的,時常要說出自己的行,讓父母知道我們在那裡是很重要的。若有遠行,抵達目的地後,就要立即用電話報平安。若過了平日的時間還未能返家,就要預早打電話告知父母,免至他們掛念。校方不大喜歡家長來電查問學生是否有事留校,或告知時間遲了,同學還未返家。當然校方樂意回答家長查詢,但不喜歡的原因,是做子女的本有責任告知父母自己的行,毋須父母打電話查問。有電話來查問的學生,令我們懷疑是否有了缺失,與家長缺乏默契,還是自己平日的行為欠佳,未獲得家長的信任?

父母對我們的恩賜,就算是極微小的,我們也該一一感謝。可惜,有些子女以為樣樣都是理所當然的,不知感謝,令父母難受。

論語為政篇上這樣說:「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人若單只供養父母,而不注重心裡孝敬他們,這與養狗養馬又有什麼分別呢?所以子女不該以供給父母衣食而滿足,還應當盡力使父母愉快。古人所說的「養志」,亦是指不但供養父母的身體,也該供養父母的心意,使他們感到舒暢,令他們有舒暢的精神生活。

許多同學不會與父母溝通,就是忽略了上述的「養志」。他們只會看外表,覺得父母比較囉唆,因此感覺煩厭,甚至有無禮的表現。其實我們不要光停留在外表上,還應成熟地從父母的言行上,看到後面有一顆極其關懷自己的愛心。我們不要只注重外表的形式,更要欣賞在其內所蘊藏的關愛。當我們明白這一點的時候,就會知道該做什麼和說什麼來回應這顆愛心。有時只要我們略有表示,父母已經很開心了。

當我們漸漸長大的時候,很自然地會發覺父母也有他們的缺點,但千萬不要減少我們對他們的尊敬,反而要提醒自己,任何人總有缺點的,不能單從外表來比較。縱使你以為別人的父母比自己的好,也不要忘記,不是別人的父母養大了你,而是自己的父母,用他們的心思憂慮,將你撫養成人;不是別人的父母,而是你的父母為你嘔心瀝血,用他們所知最好的方法來撫育你。他們難道不就是最值得你尊敬和孝愛的父母嗎?

各位,讓我們加強自己的孝心,改善自己的態度,名副其實地做一個孝順的子女吧!

http://www.tangkingpo.edu.hk/bckw10.html
2007-08-25 1:29 am
孝順就是讓父母高興或快樂。但這個定義有很大的問題,因為有時候人會因為種種原因不願意快樂 畢竟人不是只追求快樂的動物,所以如果父母的意願是寧可選擇痛苦,孝順的子女就不應強迫他們快樂。例如,父母為了某種原因不願吃止痛藥,孝順的子女就不應該強迫他們。這樣說來,凡違背了父母的意志,就不算是孝順。
因此,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孝順」的核心其實是「順」,亦即,在子女的意願與父母衝突時,子女應順服或服從父母的意志。(如果子女與父母的意願沒有衝突,那麼即使子女「順服」父母的意志也不能算「孝順」;這就好像一個人如果因說實話而得好處的情形下說了實話,不能算「誠實」,只有當此人因說謊而能得好處的情形下仍說了實話,才算誠實。因此,當子女與父母的意願和諧而沒有衝突的情形裡,子女並不是真的「順服」父母,子女只是實現了自己的意志。所以孝順就是在父母與子女的意願相衝突的情況下,子女順服父母的意願。)
孝順雖指著服從或順從,但卻不能理解為絕對地服從或順從。如果有人認為,孝順父母就是對父母百依百順、絕不忤逆、絕不頂嘴、絕不違背他們的意志,這就錯了。因為孝順或服從父母應當有其限度,這個限度或界限是什麼呢?一般的看法是:情理法。
如果子女因為父母的意願有違法律而不順從,子女不算是不孝順。還有的時候,父母的意願違背了理性(例如,看某人覺得不順眼,故禁止子女與其交往),子女若不順服這種非理性的意志,也不應是不孝順。還有一種情形是父母的意願不近人情(例如,強迫子女從事某種行業而不顧子女的性向與興趣,或者干涉子女的戀愛與婚姻而不顧子女的情感與快樂),子女若違背意願也不算是不孝順。也許有人說,孝順就是絕對的服從,不論父母的意願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我認為這樣的孝順觀念已經過時了,我相信大多數人也都能同意孝順不是絕對的順服。
因此,現在一般人能接受的「孝順」是,對父母合情又合理且合法的意願之順服。
但是我認為即使是這樣的孝順觀念也過時了。這主要是因為現代社會必須建立在一個認可並尊重個人自由意志的基礎上。其次是因為現代社會對什麼是合理及合乎人情已經失去共識。
先談大家對什麼是情理已失去共識這一點。很明顯的,現代社會的多元化使多種次文化並存,在這些次文化中,會發展出不同的「人情」、「理性」觀念。因此父母認為合乎情理的,子女很可能因接受次文化而認為不合情理。比如,父母可能認為參加婚禮的衣服應以紅色為主,比較好看,也合習慣,可是子女及其友人卻可能認為紅色土氣,而想搞一個在年輕人之間很流行的「黑色(服飾)婚禮」。
或有人說,當父母與子女各有一套情理時,應以父母為主,但這就等於說孝順就是絕對的服從,而前面已經說明絕對服從的觀念是落伍的。或有人說,我們應以父母的情理為主的原因是,父母的意志最合理(因為人生經驗多),也最合情(較通人情世故,也對兒女有養育之恩),但是從子女的觀點來看,父母缺乏新知識,沒生活在下一代的文化世界裡,因此其人生經驗與價值觀(包括對習慣、禮節的認知)都已過時或和子女格格不入。更有甚者,所謂「養育之恩」的出發點必須是個無私的動機,如果父母養育子女的目的是為了要子女順服其意志或聽話,那麼實在談不上「恩」,只是一種情感勒索。
孝順的核心 (在子女與父母的意願衝突時)對父母意志的順服(不管是絕對的或有條件的) 意味著對子女自由意志的可能剝奪。換言之,孝順的代價往往是為了順服遷就父母而違背了子女自己的意願。這種道德觀念基本上是和現代社會構成的基礎相衝突的,這個基礎就是假定人人均有自由意志,每個人都是一獨立自主的個體。
或有人說,孝順應以不違背任何人之自由意志為準,孝順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相互尊重以及互愛。但是「互愛互敬」這一準則亦可以適用於夫妻、朋友、親戚……之間,而傳統上「孝順」則特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倫理關係。因此,若把「孝順」與「互愛互敬」等同起來,也就等於宣佈孝順其實是名存實亡地過時了。
2007-08-21 11:25 pm
孝順既定義係 愚孝
2007-08-19 5:04 am
我老師講過,真正嘅大孝係利用我地嘅身體/智慧去做有意義嘅,因為咁樣,會有利於其他人,社會...人人係咁,至會有真正嘅和諧......
2007-08-18 4:25 am
不讓爸媽担心的乖兒子

收錄日期: 2021-04-20 18:34: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17000051KK045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