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暴十寒」
【原文】
雖有天下易生(1)之物也, 一日暴(2)之,十日寒(3)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篇》)
【註解】
(1)易生:容易生長。
(2)暴:暴,音「曝」,曬太陽。
(3)寒:冰凍。
【故事闡述】
孟子是戰國時代一個有名的辯士,他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更習慣以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
有一回,孟子對齊王的昏庸,做事不能堅持原則、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底下即便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讓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它個十天,它哪還活的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很短,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不在你身邊,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沒有主見的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
接著,他又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也同樣無法學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盼望有大天鵝飛來,他好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同一個師父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兩人的成績卻差別很大。這並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
所以,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亦寫為「一曝十寒」,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中途多荒廢。
【討論】
(1)孟子是戰國時代有名的辯士,他勸誡別人有什麼特色呢?
(2)孟子舉了哪兩個生動的例子來勸誡齊王?
(3)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功夫不可的。你有什麼成功的學習經驗可以和同學一起分享的?說說看。
【造句練習】
例:為學要有耐心,不能一暴十寒。
例:學習時最怕一暴十寒,只有五分鐘熱度,那樣是學不到任何東西的。
【相似成語】
三天捕魚,兩天曬網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6/14/44291.html
http://www.clse.tpc.edu.tw/newstory/story/2.htm
「弈秋誨棋」
《學弈》参考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着,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倘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本文用具體生動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抽象的道理:無論做甚麼事情都要專心一意,如果三心兩意,肯定做得不好。
弈秋是名聞全國的棋手,他同時教兩個弟子下棋。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聽弈秋講授;另一個雖然表面在聽,但心裏總是想著可能會有天鵝飛過,盤算著如何彎弓射牠。結果下專心學習的那個學生,自然學得不如那個專心致志的人了。這是他的智力不及別人嗎?作者認為不是這樣的。
兩人學習棋藝,客觀條件差下多:即老師相同,智力相若,但結果卻截然不同,主要原因就在於兩人學習態度不同,由此可見學習時「專心致志」是何等重要。奕秋的兩個學生,所持的是兩種不
同的學習態度,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是「惟奕秋之為聽」,憑這句話大概也可以猜想他專心的程度;另一個呢,一面在聽,一面又在想著天空的飛鳥,想著要拿弓箭去射鳥,精神渙散的情況可想
而知。後一個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及前一個,那是必然的了。
作者用對比的方法,描畫了兩個弟子學棋時的不同表現,形象極為鮮明。他更透過心理描寫,把弟子心不在焉的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一心以為鴻鵠將至」一語,更在我們日常的語言中廣泛使用。
最後,本文以自問自答作結,但作者並未正面說出箇中所以然,而是用「非然也」三字排除了智力差異的可能,正面答案不言自明﹔不過,給讀者一個機會自行思索,印象便會更加深刻。
《孟子》的文章富於形象,菩於運用現實生活的事例來說明道理。像本文的故事,也許並非真有其事,但生活氣息極濃,使文章特別具有說服力。
二子學弈1 孟子
弈秋2,通國3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4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5,惟弈秋之為聽6。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7將至,思援8弓繳9而射之,雖與之俱10學,弗若之11矣。為12是13其智弗若與14?曰15:「非然16也。」
http://cd.emb.gov.hk/chi/rsc/download/pri/jilei_2004/word/wen50/wen05.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