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和植物的學名為甚麼選用拉丁文而不用其他文字?

2007-08-17 9:08 pm
動物和植物的學名為甚麼選用拉丁文而不用其他文字?

回答 (3)

2007-08-22 7:49 pm
✔ 最佳答案
植物學名之命名
(Ⅰ)普通名(Common name),俗名(vernacular name)普通名乃世界各國各地對於當地植物,一般所稱之植物名稱是也。普通名因國家與地方不同,名稱甚多,差異極大。是舉例以言,柳杉,在我國台灣稱為日本杉、水杉;在大陸,稱之為杉、大杉、溫杉、孔雀松及沙欏樹等;在日本,稱之為杉()、吉野杉();在英、美兩國,稱之為willow fir , peacock pine 等。這些名稱皆為普通名,亦即為俗名。又如番石榴(),在英、美稱為guava,在德國為guajaue在法國為goyaue,在荷蘭為guajava,在馬來為djamboo batas,在印尼為djamboo,在印度為amrud,在錫蘭稱之為pera等。是皆屬於俗名。
俗名對於初學者雖易於記憶,但因各國語言不同,名稱不一,例如普遍分佈於歐洲之冷杉,英文名silver fir,德文稱weisstanne,法文叫 sapin commum,意文則呼abete argentato;即在同一國家,亦因地區不同,所有稱呼,各有差異,例如原產北美之猥毛松,即有yellow pine ,short-leaf pine North Carolina pine 及bull pine等,種種之稱謂。故普通名多而不能統一,在學問研究方面,易起混亂而感困擾。為便利研究起見,學者們認為樹木必須有一個統一而為世界通用之名。基因於此,乃有學名之創設。
(Ⅱ)學名(Scientific name)學名乃用拉丁語(Latin)來稱呼植物之名者,因而又有拉丁名(Latin name)之稱。牠使植物的名,統一且固定不變,世界各國互能用之。學名已在國際植物學會第六次會議(1935年)決議通過,且已成定案,凡新植物之命名(細菌類Bacteria例外),自1935年1月1日起,必須以拉丁文為之,另加特徵記述,並正式發表,才得有效。例如紅檜之學名為 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 Matsumura。吾人一見此名,及知其為紅檜,包括薄皮、水古杉、 及Taiwan cypress 等普通名在內。
1、二名制
植物在包興(C.Bauhin , 1560-1624 , 法人)記述約6千種的植物時,已使用屬名加種小名之
二名制學名(1623),但當時無人附議,至未興行,直到瑞典植物學泰斗林奈(C.A.Linn’e 1707~1778整理當時所知的植物,共999屬,5,846種及1,041變種後(1753),此二名制命名法(binomial systsm nomenclature),才為大家注意,漸次遵行。此一命名法之優點,乃在統一了所有全球植物的名稱。即每一植物,只有一個名稱,對國際上通用無阻,只要有植物學常識的人,均可瞭解,對於研究無不稱便,缺點則在於其文字記號需使用拉丁語,名稱又長,難於學習與記憶,兼之發音有時感覺困難,有時還名字過長之弊,對一般人士而言,似乎繁雜而感不便。)
所謂二名制命名法,乃就植物賜以屬名,附以種名(最後附加命名人知名),由此二語聯合而成之謂也。
植物之學名,通常包括如下兩語,茲在引伸於下。
(1)屬名(Generic name):表示該植物分隸於何屬(genus)。所謂屬,乃吾人之姓。
(2)種名(Specitic name):表示該植物屬於何種(species)。所謂種,乃吾人之名。
最後附加命名者(authority name)之名,即完成學名。附以命名人之性,乃表示該植物之名,係由某人所定者。茲以下列公式,示之。
學名(scientific name)=屬名(generic name)+種名(specitic name)+命名者(authority name)
實例:Ginkgo biloba Linnaeus*銀杏
Podocarpus macrophyllus D.Dpn羅漢松

2、三名制命名法
學名由三語合成者,稱之為三名制命名法(trinomial system nomenclature)。例如台灣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a Siebold et Zuccarini var.formosana (Hayata)Rehder。
在上示的學名中Chamaecyparis為屬名, obtusa為種小名, formosana 為變種小名,共由三語所合成。

3、四名制命名法
學名有由四語合成者,及包括屬名、種小名、亞種小名、及變種小名等四語。如此所構成之學名命名法,稱為四名制命名法(Quadrinomial system nomenclature)。例:Andropogon sorghum ssp. halppensis var. halppensis 。變種以下,尚有亞變種、品種(型)等小名,均可依次排列。
2007-08-22 7:34 am
是文化這個學術世界裏, 認為語言是會不斷發展的,即是有新的文字誕生, 好似中國人用的繁體字, 從前根本無"唔","哋" ,"咗", 等字, 但有人發明咗, 有大把人用, 就演變成通用的文字. 不只中交, 英文都是一樣,
最主要的原因: 拉丁文是一種已經發展完成的文字, 即是沒有一個國家會去再創字. 所以分類學家用了拉丁文作為生物的學名. 作為世界共通的科學語言.
而且拉丁文的結構很特別, 以片語為單位, 每個片語有特別意思. 好似人的學名: Homo sapiens, Homo 專指有智慧的人, 所以直立猿人Homo erectus 也有Homo. 能人 (一種已滅絕的人種, 據說是最早製造工具的人種, 生存於170萬年前, 它的化石碎片在六十年代初發現于坦桑尼亞北部奧爾杜維峽谷):Homo habilis
2007-08-18 2:32 am
以前中世紀時期所有有書讀既人一定係教士和貴族. 佢地一向用拉丁文同希臘文做共同語言, 情形就好似而家既英語咁.
例如你需要同德國人做生意, 或者古巴人, 甚至日本人, 而你未學過德文/西班牙文/日文, 佢地又唔識中文, 咁你估會點呢? 結果係大家講起英文來. 因為只有英文大家都學過. 而堅持唔學英文既人既下場當然就係比人淘汰啦.
剛好達爾文開始用[學名]去做生物分類時, 拉丁文仍然當道, 大部分由佢改既物種既名沿用至今. 而家雖然興英文, 呢d改落既名係唔會轉, 反而新改既名會拉丁化, 如果用英文, 文法就會唔夾架啦.
例如: 三葉蟛蜞菊, Three-lobed wedelia, 同拉丁名Wedelia triloba 的文法相反, 中,英係[形容詞][名詞]. 而拉丁係[名詞][形容詞]. 所以一係改晒以前個d命名, 一係將新種名拉丁化. 結果分類學家選了後者.
共同語言由希臘文轉到拉丁文又轉做英文. 會唔會有一日冇人用英文而用另一種共同語言呢? 老實講邊個國力強盛, 財雄勢大, 邊個語言就多人學. 而家好多老外學普通話, 話唔定第日中文會係共同語言呢? 如果今日分類學轉左做英文, 第日咪又要轉中文囉. 不如以不變應萬變, 用拉丁文算了.

2007-08-30 00:08:23 補充:
資料最詳細, 洋洋灑灑千幾字 但中point的少. 最多4-5行. 有咩好???
參考: 自家意見, 歡迎批評指正.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14:4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17000051KK0186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