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哪裏

2007-08-17 5:55 am
我想知道地球在哪裏?(急用)

回答 (3)

2007-08-17 6:01 am
✔ 最佳答案
地球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星體,距離太陽的第三個位置:

軌道: 149,600,000 km (1.00 天文單位AU)與太陽的距離
直徑: 12,756.3 km
質量: 5.972e24 kg
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不是根據希臘/羅馬神話而命名的。 地球的名稱(Earth)是根據古老的英文及德文而來。當然,在 其他的語言中,地球還有數百個不同的名字。在羅馬神話中,地球之神是 特拉斯(Tellus) -肥沃的土壤 (希臘文: 蓋亞Gaia, 大地的主宰 -地球之母)。
直到哥白尼Copernicus (十六世紀)之前,人們還不知道地球只是一顆行星。

地球當然是可以不用太空船而直接用肉眼觀察。但是一直到二十世紀之前,我們都從未能夠擁有一張完整的行星地圖,從太空中拍攝行星照片被認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例如它們在天氣預報上就幫了大忙,特別是在追蹤和預測颱風的動向上,而且這些圖片都非常漂亮。

地球的內部可以根據化學組成與地震波的特性分成下列幾層 (深度單位是km):


0- 40 地殼(Crust)
40- 400 上部地函(Upper mantle)
400- 650 過渡帶(Transition region)
650-2700 下部地函(Lower mantle)
2700-2890 (D'' layer)
2890-5150 外地殼(Outer core)
5150-6378 內地殼(Inner core)
地殼的厚度一般認為並不一致,它在海洋底下較薄而在陸地之下較厚。內地核和地殼都是屬於固體,而外地核及地函則是屬於塑性和半流體的性質。地球內部不同的分層是根據地震波資料所畫分出的不連續面(discontinuities) ,其中最被人熟知的是位於地殼與上部地函分界的莫式不連續面(Mohorovicic)。
地球的大部份質量位於地函,其餘部份的質量則幾乎集中在地殼,而我們所居住的部份僅僅只佔所有直量的一小部份。(以下質量的單位為kg)

大氣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
地核 = 4.043
外地核 = 1.835
內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部份是由鐵(或是鐵/鎳)所組成,可能也包含了一些比較輕的原素在其中。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 太陽(Sun)的表面還要熱。 下部地函可能主要是由矽、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所組成,上部地函則可能主要由橄欖石olivene 和輝石pyroxene (鐵、鎂質 矽酸鹽類silicates)以及鈣、鋁所組成。我們所知道的這些大多是根據地震波的技術,或是從火山口採取那些來自上部地函的熔岩標本,而地球內部的大半部分迄今仍然是無法直接到達。地殼的主要組成則是石英quartz (二氧化矽)和其他像是長石feldspar等的矽酸鹽類。整體來說,地球的化學組成(重量百分比)是:


34.6% 鐵Iron
29.5% 氧Oxygen
15.2% 矽Silicon
12.7% 鎂Magnesium
2.4% 鎳Nickel
1.9% 硫Sulfur
0.05% 鈦Titanium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 的主要星體。

其它類地星體的構造與組成除了一點點地不同之外,應該是相當類似的,其中:月球 的核心最小、 水星 有一個非常大的核心(相對於它的直徑來說)、火星 和月球的地函相當地厚、水星和月球可能都不具有一層不同化學組成的地殼、地球也許是唯一具有外地核與內地核差異的一個。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所有關於行星內部的知識大多屬於理論上的推論,甚至包括地球在內都是。

不同於其他的類地 行星,地球的表面可以區分為好幾個不同的板塊,並且各自獨立地漂浮在熾熱的地函之上,這個理論被我們稱之為板塊構造學說(Plate Tectonics)。板塊構造學說的特點可以分成兩個主要的作用:張裂和隱沒。張裂作用發生在兩個版板塊互相遠離時,從底部湧升的岩漿形成了新的地殼;隱沒作用則發生在兩個版板塊互相碰撞的邊緣,其中一個版板塊潛入到另外一個版板塊之下,然後在地函中逐漸消滅。在板塊的邊界上同時也會有一些交錯的運動(例如位於加州的聖安得列斯斷層the San Andreas Fault),或是大陸之下的板塊彼此之間互相碰撞(例如印度和歐亞大陸)。目前地球表面有七個主要的板塊:
2007-08-17 6:00 am
銀河系,太陽系

2007-08-25 15:30:25 補充:
http://hk.geocities.com/siuyipkeung/Web/Index.htm
2007-08-17 5:59 am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愈靠近火爐,感受到的熱量就愈多,感覺到愈來愈熱;而離火爐愈遠,感受到的熱量就愈少,感覺到愈來愈冷。

地球繞太陽運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時刻在變化。天文學家告訴我們:每年1月3日是地球離太陽最近的一天,7月4日是地球離太陽最遠的一天。太陽是個發熱的物體,按照離發熱體愈近,物體的溫度就愈高的常識,那麼地球上最熱時期就應該在1月,最冷的時期應該在7月。可是實際上1月正是嚴寒季節,而7月正是酷熱的月份。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氣候的冷暖,雖然是由於地球獲得太陽熱量多少來決定;但是地球離太陽的遠近,並不是決定獲得熱量多少的主要因素。因為每年1月3日那一天,地球離太陽約為14700萬公里,7月7日這一天,地球離太陽約15200萬公里,這兩天只相差約500萬公里,這個鉅離,對於地球獲得太陽熱的影響是不太大。

決定地球上氣候冷熱的主要原因,是太陽光對地面照射的傾斜程度;太陽光射向地面的傾斜程度越厲害,地面上單位面積所獲得的太陽熱量就越少。冬季照到北半球地面上的太陽光,完全是斜射的,又加上日短夜長,所以天氣寒冷;而在夏季,太陽光卻比較接近於直射,又加上日長夜短,所以天氣炎熱。

在南半球,是1月(夏季)熱,7月(冬季)冷。這也並不是因為1月裡日地距離近,也仍舊是由於1月太陽光照射到南半球的傾斜度比7月小的緣故。


收錄日期: 2021-04-29 19:46: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16000051KK0590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