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上最強颱風?

2007-08-16 11:56 pm
世界史上最強颱風?Thanks!!

回答 (4)

2007-08-17 12:03 am
✔ 最佳答案
颱風泰培(Typhoon Tip)是有確切紀錄以來影響範圍最大(第二大是颱風尤特),強度最強的熱帶氣旋,且因其生成位置位於西太平洋,因此被稱為超級颱風泰培(Super Typhoon Tip)。日本1979年的大範圍洪災就是由這個颱風造成的。當時日本國內一向不以命名稱呼颱風,所以當時日本氣象台對內稱呼該颱風為第20號颱風,並在記錄裡記為昭和54年第20號颱風。

發展歷程
泰培的前身是一個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熱帶低氣壓。根據紀錄,它於1979年10月4日0時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丘克島東南面海域上產生。在格林尼治標準時0時(下同),它位於北緯6.3度,東經154.10度。

10月6日0時,熱帶氣旋泰培加強為熱帶風暴,被聯合颱風中心編號為1979年太平洋颱風季的第23號熱帶低氣壓,日本氣象台正式命名為台風20號。

10月9日18時,風力加強至颱風程度。
當颱風泰培進入一個非常適宜其增強的海域以後即迅速增強,在42小時內從第一級颱風增強成為第五級颱風。它於10月11日6時風力達至超級颱風程度,其近中心最低氣壓由996毫巴快速降至896毫巴。同時颱風的環流半徑創紀錄地達到了1,350英里(相當於2,170 公里),幾乎可以覆蓋大半個美國本土,而它的達到颱風強度的風暴圈半徑也達到了675英里(相當於1,085公里)。形象地說,如果一個同樣大小和規模的颶風正面襲擊佛羅里達南部的話,那麼它的強大風力最北可以影響到北卡羅萊納州的夏洛特,最南可以達到墨西哥尤卡坦州的梅里達(Mérida, Yucatán)和牙買加的金斯敦。

10月12日6時,泰培奪得觀測史上的最低中心氣壓紀錄,只有870百帕。最大風速達到70m/s,而風速達到25m/s以上的暴風圈半徑更有300km之闊。當時泰培的強度還未有絲毫減弱的跡象,最終其中心風力最高達到了305公里/小時(85米/秒)。這兩項量度均創下了歷史紀錄,至今仍無熱帶氣旋能夠打破。
10月13日,泰培風力開始減弱,但仍然是一個四級台風,平均風力亦有36m/s。
10月19日,泰培在日本近畿和歌山縣的白浜町附近登陸。當時泰培已減弱成為一個一級颱風,但當時的中心氣壓仍有965百帕、平均風速亦有35m/s。
隨後泰培橫過日本九州、並在日本北海道釧路市附近再次登陸。

泰培減弱為溫帶低氣壓後再度增強,於10月20日15時錄得氣壓950百帕。隨後風暴沿阿留申群島向東前進,於22日踏入西經範圍。

這個台風的大型暴風圈非常廣闊,可以把日本最主要的四個大島都納入它的暴風圈內。它的影響範圍也非常廣闊:從最南的北緯5度、到轉為溫帶氣旋前的北緯45度;最西達到東經133度,而成為溫帶氣旋後,更越過國際換日線。
首都圈遭受暴風雨吹襲,鐵路及高速公路等交通工具通通處於癱瘓狀態。在千葉縣館山市則錄得最大瞬間風速為50.m/s,東京則錄得38.2m/s。

北海道網走市錄得37.4m/s的最大陣風。在北海道東部,漁船相繼遭險沉沒。在釧路市,死者及失蹤者共有67名。

紀伊半島錄得超過900毫米的雨量紀錄。

被害狀況
110人死亡、5人失蹤、543人受傷
139棟房屋倒塌,另有1,287棟受損
床上浸水8,157棟、床下浸水47,943棟
耕地受害25,451公頃
船舶受害19隻
日本的農業和漁業造成了數百萬美元的重大損失。
在達到最高時速後,泰培逐漸減弱並嚮日本沿海靠近。大量的不間斷的降水,導致了本州島多處塌方和泥石流。最終泰培減弱為弱風暴並於10月19日在日本登陸,但它所帶來的損失一點也不少。泰培一共造成了68人死亡
颱風編號 "7919
形成時間 "1979年10月6日
消散時間 " 1979年10月19日
壽命"約13天
最大強度 "超級強烈颱風
中心最低氣壓" 870百帕
中心最大風速"每秒85公尺 (17級風以上)
最大暴風半徑"約1100公里
侵襲區域 " 關島、雅浦島、帛琉、菲律賓東緣、日本

這個超級颱風,誕生於1979年10月4日,在關島東南方約兩千公里的海面上形成,當時只是個熱帶低壓。起初颱風的路徑並不穩定,持續在北緯5~10度,東經150~155度間打轉。10月6日,增強為輕度颱風,颱風仍繼續打轉,直到10月8日才開始穩定地向北北西移動,1天後轉向偏西運動。

颱風泰培的路徑

颱風減弱一直到10月15日左右,才減弱為中度颱風,這時颱風一度威脅台灣。不過,在10月16日,颱風偏北移動,台灣才免於被威脅。颱風開始影響日本了。琉球則為首當其衝,當時颱風的中心風速為110節。
隨後,颱風轉向東北移動,在10月18日於日本紀伊半島登陸,並減弱為輕度颱風。10月19日,颱風在日本東北地區近海變性為溫帶氣旋。由於年代太久遠了,並不清楚此颱風在日本地區所造成的影響。泰培颱颱風傳奇的一生便結束了。
這颱風的終極強度並未能持久,在10月13日,颱風開始漸漸減弱。當時狄普颱風的位置仍在廣大的太平洋上,所在緯度約在北緯15~20度。關於這件事,香港地區的風迷引來了熱烈討論。有人說,當時狄普颱風的暴風半徑十分巨大,達1100公里,當颱風減弱的時候,暴風圈的邊緣已經接觸了菲律賓東緣,所以會漸漸減弱。不過,有人認為,即便颱風的暴風圈已接觸陸地,颱風應該還不會有明顯的減弱,直到中心登陸之後才會有明顯的減弱。總之,狄普颱風為何在熱帶海洋上漸漸減弱,仍是個謎團。

第二大是颱風尤特強度最強的熱帶氣旋:颱風尤特,為香港帶來千禧年以來的第一個 8 號風球,也是中文地帶面世以來遇到的第一個 8 號風球,尤特是一個大型颱風,其直徑達一千多公里,比起一般出現在南中國海的颱風,大了足足兩倍,被各個氣象站喻為二十年來南中國海最厲害的颱風!它挾著雷霆萬鈞的氣勢,掠過菲律賓北部,然後逐漸迫近香港,眼看尤特將會橫掃香港之際,尤特竟戲劇性地迅速減弱,
在登陸前已被世界各地的氣象站降級為強烈熱帶風暴 (香港天文台除外),而香港天文台亦在尤特登陸時將之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更僥倖的是 (對香港來說),尤特的路徑比預測中的較為偏北,以致它不但沒有在香港登陸,而且在影響香港最少的東邊 (惠來) 登陸,由於香港東面多高山,颱風在香港東面登陸對香港所這成的破壞比較少,以致香港市民總覺得颱風期間,外面的風勢似乎是平平無奇.
2007-08-21 4:49 pm
泰培被譽為是史上最強的熱帶氣旋,除了其估計的中心風力可能被人質疑外,他所創出的最低中心海平面氣壓紀錄,以及最大熱帶氣旋直徑、風圈直徑等則是無可置疑的。在本章回顧中,我們將會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年報回顧(在此我們將簡稱為聯報)、當時的地面和高空天氣圖,去討論和研究泰培增強、移動路徑以及減弱的原因和過程。

§本文中所採用的為香港時間


泰培基本資料:



‧生存時期: 擾動初始於1979年10月3日,10月6日至10月19日為正式的熱帶氣旋;轉化為溫帶氣旋後至21日完全消亡。
‧中心估計最強風力: 165knots(相當於305km/h)
‧中心海平面最低氣壓: 870hPa,於10月12日23時錄得
‧系統最大直徑: 1200nm(相當於2220公里)
‧最接近本港距離: 大約1380公里,當時泰培已減弱為一股二級颱風,中心風力約180km/h


詳細分析:
一、初始發展期--與熱帶氣旋Roger的相互影響

跟據聯報所提及,10月初時季風槽正處於十分活躍的狀態,而且延伸範圍極廣。槽中有三個擾動,由南海至西北太平洋右數分別是Sarah、Roger、Tip(泰培),其中Roger和泰培將有較多的相互效應。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是在10月4日對最東面的熱帶擾動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的,當時Roger已發展成熟。從10月5日的1000hPa等高面天氣圖分析,我們可估計到當時地面上氣壓的分佈狀況;中間的一個深厚而廣大的低壓為Roger,而右下方的為泰培的初型;可以知道,受到Roger的影響,季風槽延伸到東經160度附近,亦跟據聯報提及,當時是有廣泛而強大的跨赤道西南氣流存在,顯示季風槽當時異常活躍。其中,Roger由於較為強大因而搶奪了西南季風所帶來的大部份水氣和輻合流場,因此泰培在初期發展上是受到抑制的;不過,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還是在10月6日上午8時把泰培由熱帶擾動定為一熱帶低氣壓--23w(不過當時尚未命名)。

副熱帶高壓脊在當時大致上仍是偏北偏東,聯報所稱,泰培初期路徑受Roger影響,飄忽不定,不過Roger本身其實也在當日開始進入中緯度地區,從10月7日的1000hPa等高面天氣圖分析,Roger已經到達日本附近,並且顯著減弱,似乎已經進入西風帶並轉化為溫帶氣旋;而在右下方的泰培,已經開始呈發展之勢,等高線轉趨緊密,中心高度場下降。圖中可見,東經135度至東經140度,由赤道至Roger中心其實已成為一廣闊的低壓槽狀態,並且呈一大型鞍型場狀態,地面槽以東為強盛的副熱帶高壓脊、西面為大陸性反氣旋,可以想像,西南季風將集中而強烈的匯聚於該槽間,因此當泰培向西移到該處時,將可預期得到強烈的大尺度輻合,以及高溫高濕的水氣支援。在高層環境方面,10月7日的200hPa等高面天氣圖,可以見到高層反氣旋中心在北緯30度,東經160度附近,脊線向西南方延伸,到達20N附近。MAX最高高度場達12625米,外緣亦達12500米,比起一般200hPa的高壓高度12480米是顯著為高的,這表示當時的高層反氣旋也是頗強的,這對於未來泰培發展所須的輻散十分有利。

二、爆發增強--傳奇的超颱泰培出現

聯報提及,在泰培未爆發增強時亦先出現緩慢增強期,因素為一度熱帶對流層上部槽所帶來的輻散,以及Roger離開後,季風槽的西南風已經開始集中流向泰培處。泰培一度有直趨關島的威脅,當時關島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總部所在,因此可想像他們會十分注視及加強探測泰培的動態;聯報一開始已提及,他們總共作出60次的飛機觀測,也可說是一個紀錄來的。後來,泰培在10月9日22時,於關島以南約46公里掠過,當地錄得風力平均為90km/h,陣風則達每小時118km/h,之後不久,泰培以被升格為一股颱風。也讓我們看看泰培於10月9日的1000hPa等高面天氣圖、500hPa等高面天氣圖和200hPa等高面天氣圖。500hPa方面,副熱帶高壓脊的勢力範圍相當之大(參考5880線),可伸展至海南島一帶,脊線在北緯20度。200hPa方面,反氣旋參考線12475米亦大致覆蓋著南海及西北太平洋大部份之區域。

在副熱帶高壓脊的引導下,泰培向西北偏西移動,進入由西南季風及高層反氣旋所組成的強烈輻合,和高空輻散之區域當中,他的增強更是比想像中快;在其後兩日,泰培的中心氣壓下降了98hPa;在10月11日時,泰培的海平面最低氣壓已經降至898hPa的水平,並增強成一股超級颱風,中心風力被評估為240km/h;另一方面,泰培的環流直徑更擴大至2220公里之廣,創下了最大熱帶氣旋的一個紀錄。





泰培的增強並沒有終止,而其強度更在翌日達到顛峰。跟據聯報所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10月12日23時的一次飛機觀測中,錄得泰培海平面最低氣壓為870hPa,比正常之海平面氣壓值低了14%,這創下了氣象史上所錄得的最低海平面氣壓紀錄。除此之外,他們亦錄得泰培中心附近的700hPa高度場只有1944米,比正常值低了38%。該層的中心溫度為攝氏30度,比四週高出1~2倍之多,這顯示了其強烈的暖心結構,以及其二類條件性不穩定(CISK)機制已經到達一個相當活躍的狀態。

我們在此再進一步探討一下泰培最強時的垂直及水平結構。從聯報所提及,飛機觀測錄得泰培擁有半徑1110公里的30knots(相當於55km/h)強風圈,半徑280公里的50knots(92km/h)暴風圈;換句話說,假若泰培闖入巴斯海峽,本港經已可受到其強風圈影響,而有須要懸掛三號強風信號;而假若其進一步闖入本港800km範圍,更有可能使本港吹烈風;說來可算是十分誇張,而皇家香港天文台當時亦的確有密切注視泰培的動向的,據當年的風迷提及,泰培在遙遙千多公里外,天文台經已有對傳媒發佈過相關的警告,可算是在天文台作風而言,甚為罕見。

接著,我們也看看當時,即1979年10月13日的1000hPa等高面天氣圖、500hPa等高面天氣圖和100hPa等高面天氣圖,以及10月15日的500hPa高空天氣圖去了解泰培的垂直結構。10月13日時泰培集結在北緯15度、東經135度附近,1000hPa環流由西面東經127度至東面145度,橫跨18個經距,日本方面則為一高氣壓所支配,並有高壓脊向西南延伸至華南;泰培東北部有槽線延伸,應為颱風槽,顯示泰培當時仍是處於一鞍型場中的。這一點在500hPa天氣圖中更為明顯,可見泰培的西北和東北部分別有副熱帶高壓脊的勢力存在,這是由原先的脊場斷裂而成的單體。而西風帶則有兩條槽線,分別在東經113度及137度附近。在這種500hPa流場下,如果副熱帶高壓脊是由西風槽弄斷的話,泰培理應受鞍型場不穩定流場及其北面137度之西風槽所影響,有打轉路徑(Looping)並向北飄移的;不過情況卻不是如此,從路徑圖中可以見到,泰培在10月11日至14日間是向西北方向移動的,而且都有7至10公里的穩定速度,因此,可得知泰培並沒有受當時的西風槽影響,而且副熱帶高壓脊更是被其大型的正渦流場所折斷,而這亦是在聯報中有提到的。天氣圖亦顯示到泰培在500hPa的環流闊到竟是和1000hPa相若,這顯示到500hPa這高度上仍是泰培的輻合層,而中間上升層可能在300hPa或以上;在這情況下,四週的天氣系統跟本都不能對泰培作出引導,而泰培則純在內力作用下,表現出其西北的路徑。

100hPa天氣圖方面,我們則可看到高層反氣旋覆蓋整個西北太平洋,並有高壓中心在泰培上空形成,高度達16725米。這反氣旋隨了是副熱帶高壓脊在對流層頂部份之勢力外,還有是泰培在自我增強機制間所強逼發展及加強而成的反氣旋系統。

三、衰亡--泰培的減弱及變性

泰培160knots以上的中心風力大約維持了18小時,而其超級颱風的強度則維持了54小時之久,大約在10月13日減弱為颱風;之後由於內力作用漸漸減少,同時其受背景流場的影響重新變得較為顯著,因此泰培的路徑開始轉向西北偏西並有所加速,中心風力維持在125knots左右。從10月17日的1000hPa等高面天氣圖和500hPa等高面天氣圖去分析,當時泰培經已移至台灣以東,東經127度附近,是最接近本港的時候,距離約1380公里,並正向北移動。泰培的環流直徑經已有所縮小,減至15經距;500hPa中更可見其環流已經并入西風氣流中,其西北面另有一支長波槽東移,東面則有副熱帶高壓脊共同引導,中心已通過脊線;這表現為一個轉向以及快將進入西風帶的流場型態;另外,這顯示泰培在海上減弱的主因,可能是受西風槽影響為主的,這包括其相關的強垂直風切變及乾冷空氣的中低層入侵;導至環流縮減、水氣減少;其次的原因,可能是泰培環流太大,中心氣壓低,因此要維持他的強烈二類條性性不穩,則必須要求大量的水氣供應和異常強烈的高空輻散,而這種環境實難以長期維持,倘若四週環境有絲毫轉變,則可導致顯著的減弱,是相當合理的。

10月19日,泰培正式進入西風帶,同時受副熱帶高壓脊引導,已接近70公里之時速及130km/h的中心風力橫掃日本。10月21日,泰培轉化為一溫帶氣旋,但他的範圍內仍保有暴風之風力,直至其填塞消滅為止。
2007-08-17 12:00 am
有紀錄以來歷史上最強的颱風

颱風泰培(Typhoon Tip)是有確切紀錄以來影響範圍最大(第二大是颱風尤特),強度最強的熱帶氣旋,且因其生成位置位於西太平洋,因此被稱為超級颱風泰培(Super Typhoon Tip)。日本1979年的大範圍洪災就是由這個颱風造成的。當時日本國內一向不以命名稱呼颱風,所以當時日本氣象台對內稱呼該颱風為第20號颱風,並在記錄裡記為昭和54年第20號颱風。

這個台風的大型暴風圈非常廣闊,可以把日本最主要的四個大島都納入它的暴風圈內。它的影響範圍也非常廣闊:從最南的北緯5度、到轉為溫帶氣旋前的北緯45度;最西達到東經133度,而成為溫帶氣旋後,更越過國際換日線。
首都圈遭受暴風雨吹襲,鐵路及高速公路等交通工具通通處於癱瘓狀態。在千葉縣館山市則錄得最大瞬間風速為50.m/s,東京則錄得38.2m/s。

北海道網走市錄得37.4m/s的最大陣風。在北海道東部,漁船相繼遭險沉沒。在釧路市,死者及失蹤者共有67名。

紀伊半島錄得超過900毫米的雨量紀錄。

這個超級颱風,誕生於1979年10月4日,在關島東南方約兩千公里的海面上形成,當時只是個熱帶低壓。起初颱風的路徑並不穩定,持續在北緯5~10度,東經150~155度間打轉。10月6日,增強為輕度颱風,颱風仍繼續打轉,直到10月8日才開始穩定地向北北西移動,1天後轉向偏西運動。

http://weather.unisys.com/hurricane/w_pacific/1979/23/track.gif

颱風泰培的路徑

第二大是颱風尤特強度最強的熱帶氣旋:颱風尤特,為香港帶來千禧年以來的第一個 8 號風球,也是中文地帶面世以來遇到的第一個 8 號風球,尤特是一個大型颱風,其直徑達一千多公里,比起一般出現在南中國海的颱風,大了足足兩倍,被各個氣象站喻為二十年來南中國海最厲害的颱風!它挾著雷霆萬鈞的氣勢,掠過菲律賓北部,然後逐漸迫近香港,眼看尤特將會橫掃香港之際,尤特竟戲劇性地迅速減弱,

在登陸前已被世界各地的氣象站降級為強烈熱帶風暴 (香港天文台除外),而香港天文台亦在尤特登陸時將之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更僥倖的是 (對香港來說),尤特的路徑比預測中的較為偏北,以致它不但沒有在香港登陸,而且在影響香港最少的東邊 (惠來) 登陸,由於香港東面多高山,颱風在香港東面登陸對香港所這成的破壞比較少,以致香港市民總覺得颱風期間,外面的風勢似乎是平平無奇

http://www.chinesezone.net/utor.htm

颱風尤特 (0104)

2007-08-16 16:01:24 補充:
史上最強颱風:1979年Tip(迪普)
2007-08-16 11:59 pm
泰培被譽為是史上最強的熱帶氣旋,除了其估計的中心風力可能被人質疑外,他所創出的最低中心海平面氣壓紀錄,以及最大熱帶氣旋直徑、風圈直徑等則是無可置疑的。在本章回顧中,我們將會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年報回顧(在此我們將簡稱為聯報)、當時的地面和高空天氣圖,去討論和研究泰培增強、移動路徑以及減弱的原因和過程。

§本文中所採用的為香港時間


泰培基本資料:



‧生存時期: 擾動初始於1979年10月3日,10月6日至10月19日為正式的熱帶氣旋;轉化為溫帶氣旋後至21日完全消亡。
‧中心估計最強風力: 165knots(相當於305km/h)
‧中心海平面最低氣壓: 870hPa,於10月12日23時錄得
‧系統最大直徑: 1200nm(相當於2220公里)
‧最接近本港距離: 大約1380公里,當時泰培已減弱為一股二級颱風,中心風力約180km/h


詳細分析:
一、初始發展期--與熱帶氣旋Roger的相互影響

跟據聯報所提及,10月初時季風槽正處於十分活躍的狀態,而且延伸範圍極廣。槽中有三個擾動,由南海至西北太平洋右數分別是Sarah、Roger、Tip(泰培),其中Roger和泰培將有較多的相互效應。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是在10月4日對最東面的熱帶擾動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的,當時Roger已發展成熟。從10月5日的1000hPa等高面天氣圖分析,我們可估計到當時地面上氣壓的分佈狀況;中間的一個深厚而廣大的低壓為Roger,而右下方的為泰培的初型;可以知道,受到Roger的影響,季風槽延伸到東經160度附近,亦跟據聯報提及,當時是有廣泛而強大的跨赤道西南氣流存在,顯示季風槽當時異常活躍。其中,Roger由於較為強大因而搶奪了西南季風所帶來的大部份水氣和輻合流場,因此泰培在初期發展上是受到抑制的;不過,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還是在10月6日上午8時把泰培由熱帶擾動定為一熱帶低氣壓--23w(不過當時尚未命名)。

副熱帶高壓脊在當時大致上仍是偏北偏東,聯報所稱,泰培初期路徑受Roger影響,飄忽不定,不過Roger本身其實也在當日開始進入中緯度地區,從10月7日的1000hPa等高面天氣圖分析,Roger已經到達日本附近,並且顯著減弱,似乎已經進入西風帶並轉化為溫帶氣旋;而在右下方的泰培,已經開始呈發展之勢,等高線轉趨緊密,中心高度場下降。圖中可見,東經135度至東經140度,由赤道至Roger中心其實已成為一廣闊的低壓槽狀態,並且呈一大型鞍型場狀態,地面槽以東為強盛的副熱帶高壓脊、西面為大陸性反氣旋,可以想像,西南季風將集中而強烈的匯聚於該槽間,因此當泰培向西移到該處時,將可預期得到強烈的大尺度輻合,以及高溫高濕的水氣支援。在高層環境方面,10月7日的200hPa等高面天氣圖,可以見到高層反氣旋中心在北緯30度,東經160度附近,脊線向西南方延伸,到達20N附近。MAX最高高度場達12625米,外緣亦達12500米,比起一般200hPa的高壓高度12480米是顯著為高的,這表示當時的高層反氣旋也是頗強的,這對於未來泰培發展所須的輻散十分有利。

二、爆發增強--傳奇的超颱泰培出現

聯報提及,在泰培未爆發增強時亦先出現緩慢增強期,因素為一度熱帶對流層上部槽所帶來的輻散,以及Roger離開後,季風槽的西南風已經開始集中流向泰培處。泰培一度有直趨關島的威脅,當時關島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總部所在,因此可想像他們會十分注視及加強探測泰培的動態;聯報一開始已提及,他們總共作出60次的飛機觀測,也可說是一個紀錄來的。後來,泰培在10月9日22時,於關島以南約46公里掠過,當地錄得風力平均為90km/h,陣風則達每小時118km/h,之後不久,泰培以被升格為一股颱風。也讓我們看看泰培於10月9日的1000hPa等高面天氣圖、500hPa等高面天氣圖和200hPa等高面天氣圖。500hPa方面,副熱帶高壓脊的勢力範圍相當之大(參考5880線),可伸展至海南島一帶,脊線在北緯20度。200hPa方面,反氣旋參考線12475米亦大致覆蓋著南海及西北太平洋大部份之區域。

在副熱帶高壓脊的引導下,泰培向西北偏西移動,進入由西南季風及高層反氣旋所組成的強烈輻合,和高空輻散之區域當中,他的增強更是比想像中快;在其後兩日,泰培的中心氣壓下降了98hPa;在10月11日時,泰培的海平面最低氣壓已經降至898hPa的水平,並增強成一股超級颱風,中心風力被評估為240km/h;另一方面,泰培的環流直徑更擴大至2220公里之廣,創下了最大熱帶氣旋的一個紀錄。





泰培的增強並沒有終止,而其強度更在翌日達到顛峰。跟據聯報所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10月12日23時的一次飛機觀測中,錄得泰培海平面最低氣壓為870hPa,比正常之海平面氣壓值低了14%,這創下了氣象史上所錄得的最低海平面氣壓紀錄。除此之外,他們亦錄得泰培中心附近的700hPa高度場只有1944米,比正常值低了38%。該層的中心溫度為攝氏30度,比四週高出1~2倍之多,這顯示了其強烈的暖心結構,以及其二類條件性不穩定(CISK)機制已經到達一個相當活躍的狀態。

我們在此再進一步探討一下泰培最強時的垂直及水平結構。從聯報所提及,飛機觀測錄得泰培擁有半徑1110公里的30knots(相當於55km/h)強風圈,半徑280公里的50knots(92km/h)暴風圈;換句話說,假若泰培闖入巴斯海峽,本港經已可受到其強風圈影響,而有須要懸掛三號強風信號;而假若其進一步闖入本港800km範圍,更有可能使本港吹烈風;說來可算是十分誇張,而皇家香港天文台當時亦的確有密切注視泰培的動向的,據當年的風迷提及,泰培在遙遙千多公里外,天文台經已有對傳媒發佈過相關的警告,可算是在天文台作風而言,甚為罕見。

接著,我們也看看當時,即1979年10月13日的1000hPa等高面天氣圖、500hPa等高面天氣圖和100hPa等高面天氣圖,以及10月15日的500hPa高空天氣圖去了解泰培的垂直結構。10月13日時泰培集結在北緯15度、東經135度附近,1000hPa環流由西面東經127度至東面145度,橫跨18個經距,日本方面則為一高氣壓所支配,並有高壓脊向西南延伸至華南;泰培東北部有槽線延伸,應為颱風槽,顯示泰培當時仍是處於一鞍型場中的。這一點在500hPa天氣圖中更為明顯,可見泰培的西北和東北部分別有副熱帶高壓脊的勢力存在,這是由原先的脊場斷裂而成的單體。而西風帶則有兩條槽線,分別在東經113度及137度附近。在這種500hPa流場下,如果副熱帶高壓脊是由西風槽弄斷的話,泰培理應受鞍型場不穩定流場及其北面137度之西風槽所影響,有打轉路徑(Looping)並向北飄移的;不過情況卻不是如此,從路徑圖中可以見到,泰培在10月11日至14日間是向西北方向移動的,而且都有7至10公里的穩定速度,因此,可得知泰培並沒有受當時的西風槽影響,而且副熱帶高壓脊更是被其大型的正渦流場所折斷,而這亦是在聯報中有提到的。天氣圖亦顯示到泰培在500hPa的環流闊到竟是和1000hPa相若,這顯示到500hPa這高度上仍是泰培的輻合層,而中間上升層可能在300hPa或以上;在這情況下,四週的天氣系統跟本都不能對泰培作出引導,而泰培則純在內力作用下,表現出其西北的路徑。

100hPa天氣圖方面,我們則可看到高層反氣旋覆蓋整個西北太平洋,並有高壓中心在泰培上空形成,高度達16725米。這反氣旋隨了是副熱帶高壓脊在對流層頂部份之勢力外,還有是泰培在自我增強機制間所強逼發展及加強而成的反氣旋系統。

三、衰亡--泰培的減弱及變性

泰培160knots以上的中心風力大約維持了18小時,而其超級颱風的強度則維持了54小時之久,大約在10月13日減弱為颱風;之後由於內力作用漸漸減少,同時其受背景流場的影響重新變得較為顯著,因此泰培的路徑開始轉向西北偏西並有所加速,中心風力維持在125knots左右。從10月17日的1000hPa等高面天氣圖和500hPa等高面天氣圖去分析,當時泰培經已移至台灣以東,東經127度附近,是最接近本港的時候,距離約1380公里,並正向北移動。泰培的環流直徑經已有所縮小,減至15經距;500hPa中更可見其環流已經并入西風氣流中,其西北面另有一支長波槽東移,東面則有副熱帶高壓脊共同引導,中心已通過脊線;這表現為一個轉向以及快將進入西風帶的流場型態;另外,這顯示泰培在海上減弱的主因,可能是受西風槽影響為主的,這包括其相關的強垂直風切變及乾冷空氣的中低層入侵;導至環流縮減、水氣減少;其次的原因,可能是泰培環流太大,中心氣壓低,因此要維持他的強烈二類條性性不穩,則必須要求大量的水氣供應和異常強烈的高空輻散,而這種環境實難以長期維持,倘若四週環境有絲毫轉變,則可導致顯著的減弱,是相當合理的。

10月19日,泰培正式進入西風帶,同時受副熱帶高壓脊引導,已接近70公里之時速及130km/h的中心風力橫掃日本。10月21日,泰培轉化為一溫帶氣旋,但他的範圍內仍保有暴風之風力,直至其填塞消滅為止。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03: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16000051KK0336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