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雖千萬人唔往矣」這句話,出自《孟子》的「公孫丑上」的一章。這句話,是在公孫丑請教孟子時的對話中,孟子引曾子的話,而他所引的曾子,也只是引孔夫子。留意,原說者是孔子,不是曾子,也不是孟子。
原文: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
自己反省過發現錯了,那怕別人只是下賤的平民,我能不害怕嗎?
自己反省過發現我對,那麼不管是誰,我都會堅持到底。
如果你有興趣,這裡我把上文下理的原文譯給你: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
公孫丑請教孟子:「老師如果能出任齊國的卿相,得以實行自己的主張,差不多就等於自己稱王稱霸。如能這樣,老師會動心呢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孟子說:「不會,我四十歲後已不動心了。」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
公孫丑說:「這樣說,老師比孟責強的多了。」
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孟子說:「這個不難,告子的不動心,比我還早。」
曰:「不動心有道乎?」
公孫丑問:「有甚麼方法可以不動心嗎?」
曰:「有。
孟子說: 「有。(接著說北宮黝和孟施舍兩個人的例子。)
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
北宮黝的培植勇氣,箭刺到他皮膚上,他不畏縮;刺到他眼睛上,也不眨一眨。
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
損了他一根毫毛,他覺得就像在大庭廣眾之下受到鞭打一樣的嚴重。
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
不管是穿著粗布粗衣的平民,還是大國的君主,他也不賣帳。
視剌萬乘之君若剌褐夫。
在他眼中,行刺大國的君主,跟殺卑賤的平民沒有不同。
無嚴諸侯。
社會上的權貴,他全都不怕。
惡聲至,必反之。
人說他壞話,他一定報復。
孟施舍之所養勇也,
而孟施舍的培植勇氣,
曰:『視不勝猶勝也。
據他自己說,他打敗了,也當作打贏了。(即是不問成敗。)
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
因為如果每每探索過敵方、考慮好勝敗然後才前進、交鋒,一定會起害怕的心。
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
那能每戰都勝呢?能無所畏懼就可以了。
(到此引用孟施舍完畢)
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
(這裡孟子繼續說自己的想法)
孟施舍就像曾子,北宮黝就像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
這兩人的勇敢,不知道誰比誰強;可是孟施舍的方法就簡易的多了。
(到此,北宮黝和孟施舍兩個人的例子說完了。)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
昔日,曾子曾對子襄說,
『子好勇乎?
(開始引曾子)
『你很喜歡逞現勇武嗎?
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
我(即曾子)曾聽老師(即孔子)這樣說述說,何謂大勇:
(以下是孔子的話)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
自己反省過發現錯了,那怕別人只是下賤的平民,我能不害怕嗎?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自己反省過發現我對,那麼不管是誰,我都會堅持到底。』
(以上是孔子的話)
(到此引用曾子完畢)
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孟子繼續自己的想法)
孟施舍保持勇氣的方法,反而又不及曾子的簡要了。」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公孫丑問:「請問老師的不動心和告子的不動心,可以說說嗎?」
「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
(孟子引用告子)
「告子曾這樣說:
『有人表達意見,說的不中聽,就不要去探討他的用心,
不得於心,勿求於氣。』
別人的用心你既不能知,就不要動氣。』
(孟子引用告子完)
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
他這句話,後半對,前半錯。
夫志,氣之帥也;
因為人的意志,是人身的氣的統帥,
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
而氣,就是人體生命的能量。人的意志在那裡,氣就跟到那裡。
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所以,要養好自己的意志,不要攪亂自己的氣的運作。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
公孫丑又說:我不明白老師剛說的這兩句話。
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
孟子解釋『志』和『氣』的互相牽引,說:「意志專一,就會鼓動氣,反過來說,氣聚了,就會鼓動出大志。」
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今日那些趨炎附勢跟著時勢團團轉的人,是沒有守好自己的氣,所以就動心了。」
以上,是我為答這題的原創文字。請各位專重知識產權。
2007-08-19 12:41:08 補充:
手民之誤,是「吾往矣」,不是「唔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