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國內有經濟特區.....係乜野黎既??

2007-08-16 1:06 am
點解國內有經濟特區.....係乜野黎既??

回答 (1)

2007-08-16 1:11 am
✔ 最佳答案
經濟特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1986年,鄧小平同志指出:“開始的時候廣東提出搞特區,我同意了他們的意見,我說名字叫經濟特區,搞政治特區就不好了。”1989年,他指出:“八十年代初建立經濟特區時,我與廣東同志談,要兩手抓,一手要抓改革開放,一手要抓嚴厲打擊經濟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兩點論。”1992年,他又指出:“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隻手都要硬”﹔“廣東二十年趕上亞洲‘四小龍’,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他還告誡說:“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鄧小平同志看來,經濟特區主要是在經濟方面不同於其他地區,在區內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經濟管理體制和靈活的經濟措施。在政治上,經濟特區同其他地區一樣,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不存在特有的社會性質。

  經濟特區姓“社”不姓“資”。1985年,鄧小平同志說:有人說中國的開放政策會導致資本主義。“我們的回答是,我們的開放政策不會導致資本主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會有一部分資本主義的東西進入。但是,社會主義的力量更大,而且會取得更大的發展。”1992年,他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對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他認為,改革開放是否成功,“判斷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經濟特區是體制改革的試驗場。1985年,鄧小平同志指出:深圳是個試驗,經濟特區還是一個試驗,“我們的整個開放政策也是一個試驗,從世界的角度來講,也是一個大試驗。”1992年,他要求經濟特區“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准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在鄧小平同志眼裡,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辦經濟特區就是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殺出一條血路來”。這不僅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是一大創舉,而且在世界經濟性特區發展史上也是一個新的貢獻。

  經濟特區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基地。1984年,鄧小平同志說:“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從特區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識。特區成為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面、培養人才方面使我們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這是他對經濟特區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創辦經濟特區的目的和意義。

  經濟特區建設不是收而是放。1984年,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1985年,他指出:“外國有的評論家說,中國的現行政策是不可逆轉的。我認為這個看法是正確的。”1989年,他又說:“我過去說過要再造幾個‘香港’,就是說我們要開放,不能收,要比過去更開放,不開放就發展不起來”。“總之,改革開放要更大膽一些。”

  特區經濟要從內向轉到外向。1987年,鄧小平同志指出:深圳搞了七八年了,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他們自己總結經驗,由內向型轉為外向型”,“也不過兩三年的時間,就改變了面貌”。“那裡的工業產品百分之五十以上出口,外匯收支可以平衡。”深圳經濟特區之所以能夠連續10多年外貿進出口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與鄧小平同志當年的具體指導是分不開的。

  經濟特區有多種形式。1984年,鄧小平同志指出:“廈門特區不叫自由港,但可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這在國際上是有先例的”。“除現在的特區之外,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港口城市,如大連、青島。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他不僅首倡建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等綜合性經濟特區,而且推動建立了沿海開放城市、保稅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等其他形式的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的發展要借鑒外國的文明成果。1978年,鄧小平同志指出:“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我們要把世界一切先進技術、先進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1983年,他指出:“我們要向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和文化,閉關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1992年,他再次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經濟特區要發揮帶動和示范作用,實現共同富裕。1985年,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的政策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帶動和幫助落后的地區,先進地區幫助落后地區是一個義務。”1988年,他又指出:“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他還反復強調,經濟特區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在發展自己的同時,也要帶動落后地區的發展。1992年,他再次指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鄧小平經濟特區思想的時代意義

  鄧小平經濟特區思想,作為鄧小平整個對外開放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當代世界經濟、科技和國際形勢發展變化敏銳觀察的結果,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創新意義。鄧小平經濟特區思想具有開拓創新的特點。一是敢於探索的理論勇氣。鄧小平經濟特區思想中有許多新內容,超出了國外搞經濟特區的做法和經驗,充分反映了鄧小平同志的非凡膽略、政治勇氣、創新精神和與時俱進的品格。二是重視實踐的思維方式。鄧小平經濟特區思想是改革開放實踐的產物,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產物,並在改革開放實踐中不斷發展。三是注重吸收一切文明成果的開放胸襟。這主要體現在鄧小平同志關於大膽吸收一切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先進做法和學習利用資本主義先進的科技和管理等一系列論述中。

  理論意義。鄧小平經濟特區思想是鄧小平理論中一個頗具特色的組成部分,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鄧小平同志不僅是經濟特區的締造者,首倡建立經濟特區,為經濟特區建設提出了根本方針和指導思想﹔而且還結合經濟特區實踐,就社會主義的本質、衡量一切工作成敗得失的根本標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正確利用資本主義等重大理論原則問題發表了許多精辟論述,進一步豐富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實踐意義。偉大的理論指導偉大的實踐。鄧小平同志不僅倡導建立經濟特區,而且一直關注並親自指導著經濟特區的建設和發展。1984年和1992年,他兩次到經濟特區視察,對經濟特區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在這些講話中,鄧小平同志就辦什麼樣的經濟特區、怎樣辦經濟特區作出了許多重要指示,而且在每個關鍵時刻都給予經濟特區建設以具體指示和有力支持,從而保証了經濟特區健康快速發展。正是在鄧小平經濟特區思想指導下,我國經濟特區從無到有,從一種形式發展為多種形式,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執筆:鐘堅)

  《人民日報》 2004年09月16日 第九版

收錄日期: 2021-04-23 21:14: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15000051KK0382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