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自立國起:憑什麼成為超級軍事大國?

2007-08-15 6:55 pm
蘇聯自立國起:憑什麼成為超級軍事大國?

回答 (3)

2007-08-19 9:34 am
✔ 最佳答案
全因為偉大的史大林政策,五年計劃, 將整個蘇聯工業化, 成為生產量僅次於美國的工業國家

五年計劃, 儘管犧牲了很多蘇聯人的性命,但蘇聯的龐大工業 (二戰總共起咗58,000 架T34坦克, 36,163架IL-2戰機!!!!)加嚴寒的冬天終於在二戰戰勝了法西斯德國, ,在1945年蘇聯紅軍成為全世界最有效率的陸軍.

二戰後蘇聯在東歐稱霸,利用德國科技上埋太空, 制做更多武器成為超級軍事大國

全部係史大林同二戰嘅工勞
參考: me
2007-08-16 11:26 pm
1.太空/航空....飛機同火箭..到後期ge太空站
2.武器....2+仲有一部分國家用緊ge蘇式武器就係蘇聯時代ge武器
3,軍訓操得勁,,,,諗下d士兵去哂西伯利亞狂操會點?
4.有天險(西伯利亞)...防得到其他國家
5.重工業強,,,斯大林在任期間發展重工業...可以為武器同埋其他戰爭上ge野作補給

2007-08-23 19:48:36 補充:
錯別字.....
2007-08-15 10:23 pm
蘇聯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台,俄羅斯帝國解體注1。出現了市民階級組織的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俄語意為「大會」)並存的局面。最後以列寧為首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左翼(布爾什維克)聯合其它左翼政黨在聖彼得堡發動起義,從市民階級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史稱十月革命。革命後改國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俄國,簡稱蘇俄,其後與德國及其盟國簽訂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法國、日本、波蘭、美国等國因不滿蘇俄單方面退出對德戰爭,以及沙皇俄國債務等問題,對俄國革命進行了武裝干涉。國內忠於沙皇的势力以及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組織白軍发起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战争。經過蘇聯國內戰爭,蘇維埃紅軍擊敗了白軍和眾多國家的聯合武裝干涉,鞏固了政權。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南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正式成立。

国庆日为每年的11月7日.

历任苏联最高领导人

列宁
1917-1922

史達林
1922-1953

马林科夫
1953-1955

赫鲁晓夫
1955-1964

勃列日涅夫
1964-1982
Image:174px-Andropov portrait.jpg<
安德罗波夫
1982-1984

契尔年科
1984-1985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
1924年,列寧逝世,史達林獲得最高權力。蘇聯進入史達林時期。

很多人認為,史達林為了鞏固個人地位,通過殘酷的手段打擊政治對手,以肅反的方式展開了大清洗。據稱,數以百萬計的人被送進了勞改營甚至遭到屠殺。雖然,斯大林被西方國家的大多數人和部分蘇聯人視為一位殘酷且犯下嚴重罪行的獨裁者,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並成功地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重工業和軍事上的強國。

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方採用「綏靖政策」安撫希特勒,並姑息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納粹德國在東歐和中南歐自由行動,使得蘇聯覺得西方國家企圖將法西斯「禍水東引」注2。

蘇聯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結盟而不果,英法卻相繼同德國發表了帶有互不侵犯性質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與此相反,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卻多次向蘇聯提出希望改善彼此關係。此後,在1939年,蘇聯採取「禍水西推」的策略和德國結盟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二戰爆發後,按照該條約劃分的勢力範圍,蘇聯以「建立防止德國入侵的東方戰線」的名義,出兵與德國瓜分波蘭,攻打芬蘭並佔領東歐部分地區。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被强行併入蘇聯,此舉加速了其周邊國家向法西斯軸心的靠攏,也使得蘇聯在二戰初期頗不得人心。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蘇聯紅軍在戰爭初期嚴重失利,蘇軍遭受重大軍事損失,在開始的頭一周蘇軍就損失了九百架飛機,幾千門火炮,一千多輛坦克與幾十個正規師。之後,蘇德戰場成為歐洲大陸的主戰場。經過浴血奮戰,獲得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後,蘇軍在戰場上掌握了主動。蘇軍經過浴血奮戰,1945年5月,包括蘇聯紅軍的盟軍攻佔了納粹德國全境,歐洲戰事結束。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全殲日本關東軍。

1941年秋天,德国大军攻到莫斯科西北近郊,当时苏联政府与各国使节转到南方现在的萨马拉市。11月7日当天,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抵达被围困的莫斯科市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所有校阅部队在典礼后立即开赴战场。此活动振奋人心。当年苏联政府将此悲壮仪式拍成记录片在各地播放,在“二战”时对团结国家民心发挥了极大效果,为苏联争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10月,蘇聯吞併中國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烏梁海地區。

1945年,蘇聯與中華民國代表簽訂《中蘇友好條約》,造成外蒙古獨立.

戰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令蘇聯倍感威脅,因此針鋒相對地成立華沙公約組織。冷戰時期開始。

1953年,史達林逝世。蘇聯共產黨高層領導人之間進行了幾年的政治鬥爭,最後赫鲁晓夫成為了蘇聯最高領導人。此後,蘇聯進入赫鲁雪夫時期。

赫鲁雪夫結束了警察恐怖,釋放了數百萬政治犯,為近2000萬人恢復了名譽。但赫鲁雪夫全面批判史達林也一度引發東歐社會主義盟國的政治動盪。

此後,蘇聯和很多國家爆發政治衝突。但在航天領域,蘇聯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1964年,赫鲁雪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為最高領導人,蘇聯進入勃列日涅夫時期。

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對外推行擴張政策,多次引發武裝衝突,並進一步擴大了社會主義陣營。一方面來說,蘇聯的軍事實力已經到了趕超美國的程度;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蘇聯的整體經濟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是很大。勃列日涅夫通過推行蘇聯式的福利體系來提高蘇聯民眾的生活水平,但由於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作後盾,這種福利體系為日後蘇聯的崩潰埋下了伏筆。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經過一系列政權爭奪,在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蘇聯進入戈巴契夫時期。

戈巴契夫屬於改革派。戈巴契夫在經濟改革受挫,進展緩慢的情況下轉向政治改革,在國內實行经济重建和开放性政策,對歷史錯誤進行清算。但他的改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隨著「开放性」的日益深入,蘇共的歷史問題和歷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時,逐漸失去了民心。

隨著東歐劇變,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傚法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1991年8月24日,蘇聯第二大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宣佈獨立。蘇聯聯盟開始走向解體。

之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下令宣佈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總統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联合体,從建立一個類似英聯邦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契夫宣佈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爾欽。12月25日晚,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12月26日,最高蘇維埃自我解散,標誌著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正式結束其存在。


收錄日期: 2021-04-13 12:01: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15000051KK013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