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移情論?

2007-08-15 12:22 am
什麼是移情論??
只能應用於藝術上嗎??

回答 (2)

2007-08-15 12:26 am
✔ 最佳答案
移情論繪畫是以德國心理學家,美學家李普斯(Theoder Lipps 1851 - 1914)之移情學說、中國哲學家莊周(375 - 295 B.C.)之哲理及周易哲學,運作於繪事,該畫無分上下左右,任意懸掛,移畫多面,均具美感,開創古今中外繪畫新的史頁。

何謂移情?就是人把感情移到物上,也稱感情投射(Projection)它是主體的情,客體的物,融合為一,使無生命無感情者,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事物成了人的某種情緒和性格的表徵。人以生命論為宇宙本體,此種觀念也是萬物有靈﹝情﹞論。

移情(Einfuhlung)乃德文其原意是「移情」,創始此觀念者德國哲學家洛茲(R.H. Lotze 1819 - 1887),後經德國心理學家,美學家李普斯(Theoder Lipps 1851 - 1914)予以系統化,並大力推揚之。

「移情」亦有人稱謂「擬人作用」(Anthropomorphism) 及人之生命移注於外物,使物理可具人情,故移情者由有限至無限,由無情至有情,由固定至自由,由無生命至有生命。

「移情」,追朔源頭,乃創始於東方﹝中國﹞莊子哲學「物我兩忘,物我為一」,中西命名不同,所指皆屬一事,為此兼顧中西方文化理論並存,雙向引證,經緯交織,否則有如淮南子所言:「東面而望,不見西牆」。


莊子哲學以闡揚道為本,以美在於道,其哲學與美學是二而一的,他追求及贊頌自然和諧、自由無限,道是美的根源,美在自然無為,把生命價值擴展至宇宙大自然,以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及「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天下﹞的新境界。在審美及創造美的心靈上,感覺與認知,感情與理智,主觀與客觀均是最高的結合,使理性與感情從想像中通達抒發表現而產生忘懷。「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言以虛靜,擁於天地,通於萬物」﹝天道﹞,莊子﹝虛靜﹞語出「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老子第十六章﹞,莊子具有深度的發揚其論述,所謂「虛靜」指向「離形去知」﹝大宗師﹞的「心齋」﹝人間世﹞、「坐忘」﹝大宗師﹞,要達到「心齋、坐忘」必須消除心理上慾望及與物偏見,如此解放謂之「虛靜」,「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人間世﹞要忘掉人我,心與氣合一,氣乃虛空容納於物,道聚集空虛之心,即是心的齋戒。「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此謂坐忘」﹝大宗師﹞,離開形體,去掉機智,無存私心,虛而待物,必然忘去自己形體,才能純任自然之性;高於物齊,就是物化,莊子真摰情感充滿宇宙,他看待萬物無我之別,與物我為一的移情作用。

莊子美學在於「無為」、「自由」,要進入這個境界,消除物與人的區分,以作到物我合一,使「萬物復情」﹝天地﹞,人「與物為春」﹝德充符﹞通達物我相合,就是物我一體的「萬物與我為一」。「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歟,不知周也。 ‧‧‧‧‧‧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為物化」﹝齊物論﹞,在審美中我與對象常處於物我不分狀態,分不出藝術感我抑或是我感入藝術,兩者融合交流,變為藝術感情,這是忘我的移情作用。

莊子一書中多處提到適字,「知忘是非,心之適也」﹝山水﹞、「自喻適志與」﹝齊物篇﹞,適者,意志滿足,愉快,「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外物﹞這是象徵美學,只要求得意志滿足,不管藝術品上的形式像什麼或者不像什麼,亦如禪家之指月,得月而忘指。莊子主張藝術要有「虛」則「靈」,則活,有實而無虛,其意絕於象下,則欠氣韻之美,只有形而已。唐司空圖﹝二十四品詩﹞「大用外腓,真體內充。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最能表達虛實相生的寫照,「超然象外」與莊子「超然物外」意義相同,象外者乃意、氣也。顏崑陽先生說:「得其環中」之「環中」出於莊子「使樞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齊物論﹞。郭象注:「環中,空也」。在畫作上,表達空間之變化,以符合莊子美學立意虛靈之美,人性趨向於空,世人於是無爭,天下無戰事,大同之世。

周易的「經」,由「傳」的銓釋,及提昇為哲學的層次,卜筮只是小部份,它包括自然、人類、社會等所發展的範圍,定位「彌論天地,無所不包」的哲學。「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系辭上﹞提到「神」乃指向自然規律,出乎意料,而在基本上是針對事物變化,「變通者,趨時者也」,「唯變所適」﹝系辭下﹞在應時適時順性命之理,自然中演變,此精緻理論對藝術創作而言,極為相通吻合,藝術創作也是無一規律及方法,任意自由發揮,否則那不是藝術作品,而是工藝品或者工業產品。「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系辭下﹞,天下事物沒有永久保持一種狀態,他發展到極盡時,開始變化導致新的穩定,定後則久,這「窮、變、通」的過程如此循環無端以至無窮無盡,是謂「若無新變不能代雄」。

藝術創作不是有樣學樣,而是無樣創樣,也不是作品都是創作,要問創在哪裡?新在何處?石濤畫語錄:「識其具而弗為」有誡律高掛,創作與否,任人謷謷,混淆不清,既便是創作僅能代表一個年次的記錄,往後均掛零,這是現代人的思想銓釋藝術的新標準。

佛洛伊德以精神分析學研究文學、藝術的現象,他的觀念要研究藝術情感,藝術是玄思幻想一切的,這就是美學的邊陲,以致美學以外的領域。

羅生門作者芥川龍之介在他的序言中有一段文字:「最可怕的是停滯,不,在藝術中沒有停滯,不進則退,當在退步時,開始機械化的產品,那就意味永遠寫出同樣的東西」,夕惕若厲,警世之音。

藝術旨在創作,以創為貴,「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藝術是活學、活用、會用、敢用,要創作今日的新,明日的新,這個推理是不容否認的,未知以為然否?

移情論繪畫是具有獨創力的大膽行為,主觀決定客觀,或貶或褒,任意鑒照,在所不計,無為而無不為,落實藝術創造之意念,繼續開拓藝術之「道」。若哲理不識,軒輊不分,正如「宋玉之傷白雪,莊周之笑折揚」,豈不哀哉!
2007-08-15 12:29 am
移情論繪畫是以德國心理學家,美學家李普斯(Theoder Lipps 1851 - 1914)之移情學說、中國哲學家莊周(375 - 295 B.C.)之哲理及周易哲學,運作於繪事,該畫無分上下左右,任意懸掛,移畫多面,均具美感,開創古今中外繪畫新的史頁。

何謂移情?就是人把感情移到物上,也稱感情投射(Projection)它是主體的情,客體的物,融合為一,使無生命無感情者,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事物成了人的某種情緒和性格的表徵。人以生命論為宇宙本體,此種觀念也是萬物有靈﹝情﹞論。

移情(Einfuhlung)乃德文其原意是「移情」,創始此觀念者德國哲學家洛茲(R.H. Lotze 1819 - 1887),後經德國心理學家,美學家李普斯(Theoder Lipps 1851 - 1914)予以系統化,並大力推揚之。

「移情」亦有人稱謂「擬人作用」(Anthropomorphism) 及人之生命移注於外物,使物理可具人情,故移情者由有限至無限,由無情至有情,由固定至自由,由無生命至有生命。

「移情」,追朔源頭,乃創始於東方﹝中國﹞莊子哲學「物我兩忘,物我為一」,中西命名不同,所指皆屬一事,為此兼顧中西方文化理論並存,雙向引證,經緯交織,否則有如淮南子所言:「東面而望,不見西牆」。


收錄日期: 2021-04-21 18:50: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14000051KK034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