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情問題...............

2007-08-13 11:16 pm
請大家幫忙想一想以下問題,四選一,不過最好答曬!

為什麼中國近年熱衷於「論語」的經典誦讀?

中國真的要有「黃金周」假期嗎?

中國為什麼要反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

「一孩政策」的由來及未來?

唔咳,好急住用!

回答 (2)

2007-08-14 6:00 pm
✔ 最佳答案
1.中國近年熱衷於「論語」的經典誦讀,可能係因為中國開放後,面對外來文化的同時,d人意識到保護本土的文化,所以味提倡讀「論語」等古代名著。
2.中國既「黃金周」好重要ga..對香港-0-幫助香港經濟
3.中國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係因為中國害怕日本軍國主義既復辟,威脅到亞太什至自身安全。
4.「一孩政策」的由來及未來,得出結果就係中國人口少左,係十年後印度人口會趕上中國,造成中國人力資源少左。同時,人口少左亦減輕中國政府的負擔。
仲有一個就係,個個家庭得一個細路,大人就會寵晒佢..唔多唔少都會影響下一代既性格

2007-08-14 20:26:59 補充:
唔係問近年熱衷於「論語」的經典誦讀既理由咩- -?.....咁我好似答錯左...
參考: me
2007-08-15 3:59 am
解码《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中国最古老、最伟大的哲学经典著作之一。由于先秦时期的学术著作主要靠传抄的方式流传于世,所以《老子》的传本繁多,且相互之间有不少差异;而且由于年代久远,现在对于本书的作者和创作年代都有一些争议。在历代的传抄过程中难免有传抄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添油加醋的情况,所以有个别章节的内容被疑为是后人所附益。随着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的现世以及1993年郭店楚简《老子》的发现,部分争议得到了解决,可是,由于《老子》一书惜墨如金、时代久远以及历代学者注释所产生的歧义很多,现在各注释版本之间几乎已经丧失了同一性。近年来,这种情况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有些“注释者”甚至脱离古代文字与语法的特点,随心所欲地搞所谓的“现代解读”,进行所谓的“饶有新意的发挥解释”,结果使得这部伟大的古典著作歧义横生,面目全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两个世纪以来,国际上对该书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不断地有各种译本出现,据荷兰汉学家克努特•沃尔夫(Knut Walf)的统计,截至20世纪90年代,《老子》的西文译本总数已经达到252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其中英文本83种、德文本64种、法文本33种。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由于国内注释水平的限制,加上国内学者往往缺乏足够的外文水准,很难与国外的学者交流,而国外的汉学家们又极难突破国内的注释水平,所以很难产生好的译本。这直接影响了《道德经》在国际上的传播,因为各个译本之间的不统一性和各译本自身的含糊性总是使人读起来有雾里看花的感觉。
近来,笔者收集了十几个现代注释版本,感觉问题严重。总体来说,这些注释工作严重缺乏严谨性。从《庄子》、《淮南子》以后,《道德经》实际上已经就必须靠注释来阅读,而奇怪的是,经过如此众多的注释者(其中不乏圣贤)的辛勤工作之后,我们发现不但有个别的由于错简产生的句子的位置未能正确重新定位(如原第63章的“报怨以德”一句,有学者建议应移至第79章“安可以为善”之前,章节虽然正确,但是意思仍然不能通顺。笔者将其放在“安可以为善”之后,作为这个疑问句的答案,而且与后文吻合。),就是一些字句的理解上也存在问题(如第13章“贵大患若身”的“身”字,一般理解为“身体”或“生命”,结果严重误解了老子的原意。在这里,“身”应该是“地位”的意思。)。
因而,笔者认为应该对《道德经》进行彻底的破译,从而弘扬和发展祖国的传统文化。本文从基本破译开始,然后对老子的“道”与“德”进行哲学上的和法哲学上的深入研究。
一、 《道德经》及其注释情况简述
尽管对《道德经》的作者与作者的生卒年代有一些争议,一般认为该书的作者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李聃。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我们真应该感谢关令尹喜,若非他强令老子著书,我们今天也许就见不到《道德经》。细说争议及《史记》记载的真实性已经没有实质意义,除非我们的考古学在这方面有新的重大发现。
根据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所附的“哲人生卒年表”,庄子在老子之后的几十年后对老子的思想做了阐述和发挥,而韩非子的《解老》则作为最古老的一篇《老子》注释在大约一百年以后问世。根据陈鼓应的说法,在时代差仅仅为一百年的时候韩非子的注释就已经产生了曲解和误解①。
还在元朝的时候,张兴材在杜道坚的《道德玄经原旨》序言中曾指出:“《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家余。”对于这一点,高明②曾表示怀疑,但他的根据是一些学者在二十世

①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第1版,第352-356页, 以下以B代替本书。
②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1版,序,第1页
纪二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考证,考虑到文献的自然轶失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文字狱,否定这一点的证据似乎也不足够。历代的学者(包括一些帝王在内)都参与了注释工作,其中较为有影响的有: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严遵的《老子注》、王弼的《道德真经注》、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陆德明的《老子音义》等。
由于古汉语中不使用标点符号,假借的汉字繁多,即使对于这些古代的注释者也产生了不少的障碍。例如,《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和“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时至今日仍有句读之争。帛书和楚简的出现对解决这些问题有所稗益,尤其是帛书,因为它使用的文言虚词比较多,有助于句子分析,但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大部分这一类的问题还得根据上下文以及同时代的一些其他文献中同组词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定夺。
文革以前,《道德经》的注释工作局限于少数专业古文字工作者、考古工作者,缺少哲学工作者的参与。这些专家的工作比较严谨,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专业的原因,他们之间的优势往往不能互补,也难以摆脱前人注释的框框,所以一般仅限于整理、归纳古人的注释,这固然有助于后人的研究,但是难有突破。改革开放以后,职业的界限被打破了,参与的人数多了起来。近年来,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对古典文化的研究与继承,不少界外人士纷纷加入到古籍注释的行列。如果能够对此加以引导和在出版环节进行适当把关,应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因为有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也许正需要有某些特定知识结构或眼光独到的人去解决。遗憾的是,由于在这方面的疏忽,良莠不分,一些负面效应已经开始凸现出来。
2004年7月7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题为“熊释《道德经》引发争议”的报道,说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副教授熊良山所撰写的《道德经浅释》受到了港台资深学者的质疑,称其注释为“牵强附会,望文生义”,并列举了“绝大部分不确切、存在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的实例。而作者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学生学习《道德经》,不是以学习哲学或研究那些古文为目的。专家们认为不对的解释至少也是一种解释。从我学《道德经》的过程中我觉得这种解释还是比较贴切的。据我们理解,研究《道德经》有3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做学问的方法,根据文献资料、考古发现通过人的主观思考来进行研究,这是一般的研究方法。第二种方法是客观的研究方法。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我之所以选这种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讲解,主要是从我执教十多年的成效看,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可以让学生得到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本来对《道德经》从古到今都各有各的观点,学术界也从来没有统一过,你在街上买10本《道德经》的注释,没有一本是一样的,大家都是这个样子。”
虽然我不赞成熊先生对研究所执的态度,但是,他所说的《道德经》注释的状况却是千真万确的。不让人乐观的是,在目前,“熊释”绝非绝无仅有的一例,在我手上至少还有三个版本并不比这个版本好多少。从笔者的研究体会来看,老子的思想可以说博大精深、逻辑严密,不仅要在文字上精推细敲,还必须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把握,并在八十一章的总体上寻找其内在的联系。
如前所述,目前已有80多种英文译本在流行,笔者手头有四种,其中以Arthur Waley的译本流行最广,国内有数种汉英对照本采用了这个译本作为英文对照文本。然而,鉴于国内《老子》注的研究水平,国外汉学家们的研究虽然近年来引起了国内的注意,但基本上还没有整体上的超越,各译本上仍然存在很多基本的问题。例如,对于“无为”一词的翻译,Arthur Waley的译文是“actionless activity”(没有动作的行动)①,对于国外读者一定十分难

① 《道德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5页
② 许渊冲:《英汉对照老子道德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4页
以理解;许渊冲则将其译为“without interference”(不加干涉)②;安乐哲与郝大维的译文
是“noncoercive action tha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 of things”(与“德”相一致的非强迫性行为)①;James Legge则索性将其译为“without doing anything”(不用做任何事情)②。不过,在对个别字句的理解上,国外汉学家的译本已经超过了国内专家级注释者的水平。比如,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安乐哲与郝大维教授的新译本相比之下是水准较高的。他们对于“无为”的译文将其与“德”联系了起来,这是国内学者尚没有做到的。当然,这非常接近正确的答案,但还不是正确的答案。而且,由于译文要求简洁,有一点诗歌体,所以在正文中与“德”的联系没有体现出来。根据笔者的研究,“无为”是老子创造的一个专有名词,老子认为“无”就是“道”(要留意区分老子所讲的“无”所具有的两种不同的意思,见本文后面的分析以及相关章节中的注释),因此,老子的“无为”就是“道之为”,所谓“为无为”就是“依道而为”(doing things according to Tao),或说白了就是“按照规律办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繁荣的先秦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的文化根基。多少年来,我们一直为拥有如此深厚和坚实的文化基础而自豪,如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负有不可推辞的历史责任,将我们的传统文明发扬光大。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彻底的破译先贤们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中尚未破译的密码,让他们的光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并为人类造福。


收錄日期: 2021-04-23 00:15: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13000051KK031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