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香港大學(簡稱港大;英語: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KU)是香港最早且最重要的大學,外間稱為香港第一學府/香港最高學府,採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中文校訓為「明德格物」,而拉丁文對應的校訓則為Sapientia Et Virtus。
香港大學的前身是創立於1887年的香港西醫書院,孫中山先生曾習醫於此。當時西方列強爭相在中國成立大學,時任港督盧押認為英國也應該在香港立一所大學,一來與其他列強競爭,二來讓中國人(尤其是香港人)認同英國的價值觀,而非其他列強的,好使英國便於華南拓展勢力,和鞏固在香港的管治。當時兩廣總督和省港工商界亦覺得成立大學有助中國人學習西方的科技,使中國自強,於是出錢支持。另一方面,當時太古公司轄下的一艘貨船發生工業意外,導致多名中國船員傷亡,故急欲修補公司形象,便也出錢支持成立港大。在英國政府和其他香港英資(如匯豐銀行)反對下,盧押最終籌得足夠資金籌建大學,更於1910年3月16日主持大學的動工儀式,表面主張港大「為中國而立」,實際乃為英國在中國的利益而立。
1946年的香港大學校舍,可見香港日治時期帶來的破壞1911年港大成立,1912年舉行了正式的創校典禮。因盧押認為當時中國社會不適宜接觸西方的人文價值觀(如共產主義理念),大學最初模仿利物浦大學的制度,重理工而輕人文,故只設三個學院:醫學院、工程學院及文學院,當中沒有開設社會學和哲學等人文課程。1916年12月舉行第一屆畢業禮,有23個畢業生及5個榮譽畢業生。1925-26年省港大罷工後,政府為進一步溝通中西文化,遂召集本港紳商,磋商在香港大學增設中文學系,讓漢文中學畢業生入讀。港大中文系於1927年成立,邀得前朝翰林賴際熙、區大典等執教,加上其時又有富商鄧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學院、馮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圖書館等,湧起了一股重視中文教育的潮流。1941年因香港淪陷,本部大樓遭炸毀而停辦,至1945年復辦。
戰後隨社會需要陸續加設理學院、法學院、社會科學院等。1961年學生人數為2000人,是1941年的四倍。1989年後政府推行大專教育本地化,使多數香港人不用遠赴英國讀大學,也為主權移交中國作準備,便大幅增加大學學位和課程種類。這使港大學生人數倍增,至2001年有學生14,300名。課程也多達百多種。主權移交後,雖數次被校政風波困擾,但大學逐漸由專注於教學過渡為教學和研究並重,並增加和海內外大學和研究所的學術交流,猶以醫學研究(如SARS病毒研究)取得不少成果,數所實驗室亦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重點實驗室」稱號。
著名校友
孫中山(畢業於港大醫學院前身的香港西醫書院)
朱光潛
張愛玲
黃霑
林夕
許冠傑
林詠琛
余叔韶
單周堯
趙令揚
關正傑
陳志雲
呂炳強
周梁淑怡
范徐麗泰
周子京
施育曉
施麗珊
何潔雲
陳方安生
李柱銘
余若薇
蔡素玉
任志剛
俞宗怡
張永霖
柯清輝
蘇澤光
梁家傑
梁賀琪
吳靄儀
莊陳有
程翔
方力申
謝安琪
董敏莉
何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