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颱風溫黛?

2007-08-10 3:13 pm
當年溫黛果陣有冇返轉頭.同有冇增強?

回答 (4)

2007-08-10 3:28 pm
✔ 最佳答案
西北太平洋上曾有多個熱帶氣旋以溫黛命名,以下指1962年出現的颱風溫黛。

最低氣壓 944 hPa
財產損失 數百萬美元
死亡人數 434
影響地區 香港、廣東
是為1962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份
發生於1962年的颱風溫黛(Typhoon Wanda),是紀錄上吹襲香港最強的颱風之一。「溫黛」襲港時分別創下香港最低氣壓、最高每小時平均及最高陣風的風速紀錄。溫黛同時在香港東北面的吐露港引起風暴潮,造成嚴重傷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香港各次風災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一共有130人死亡,53人失蹤。

形成
1962年8月27日,熱帶低氣壓溫黛在香港東南偏東約1,300浬,即菲律賓以東的西太平洋形成,並向西北偏西向呂宋海峽移動。翌日,溫黛加強成為一強烈熱帶風暴。8月29日美軍的氣象偵察機測得溫黛中心風力達到颶風程度,環流直徑接近1000浬。
襲港過程

8月30日,溫黛中心風力增強至每小時80海浬,其中心在香港東南偏東400海浬,皇家香港天文臺於(當地時間,下同)19:45懸掛1號戒備信號。8月31日09:00,溫黛集結在香港東南偏東約155海浬之南中國海上,並繼續穩定以時速10海浬向西北偏西至西移動。香港亦開始轉吹北風。同日16:10,香港天文臺改掛3號強風信號。

當天下午,香港仍然未吹強風,但各跡象顯示颱風將進一步接近香港。香港天文臺於22:50改掛7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翌日9月1日02:00,溫黛集結在香港東南105海浬。位於香港東南之橫瀾島氣象站此時錄得烈風,陣風時速達48海浬。約2小時後,維多利亞港內的風力仍然只在強風程度,但橫瀾島風力已加強至持續每小時40海浬,陣風57海浬。天文臺於是在04:15改掛 9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

兩小時後,即9月1日06:15,溫黛中心位於香港天文臺東南約50海浬,進一步接近香港。天文臺於此時改掛10號颶風信號,由於當天早上香港將正值天文大潮,天文臺並同時發出風暴潮警告。09:00,溫黛在香港境內東部水面,香港普遍吹颶風。橫瀾島錄得陣風為116海浬,大老山為154海浬;天文臺則在09:30錄得10分鐘平均風速為78海浬,陣風140海浬,氣壓為953.2毫巴。溫黛最接近香港是09:50,中心位於天文臺以南10海浬。吐露港在10:30左右出現風暴潮,水位比正常高潮再升高10英呎,達17英呎。在大埔,風暴潮的浪頂為平均水位線以上23英呎。至上午11時,溫黛風眼移至長洲附近,風眼經過時部份地方出短暫風勢平靜;之後各地改吹東南風。至14:15,天文臺改掛6號烈風或暴風訊號,表示轉吹西南烈風。天文臺於19:05改掛3號強風訊號,翌日(9月2日)00:45除下。由8月31日至9月2日,香港共錄得259.8毫米雨量。

影響及傷亡
130人在溫黛襲港之中死亡,當中127人是在新界沙田及大埔區受吐露港風暴潮襲擊時身亡。另外53人失蹤,72,000人無家可歸。700多艘小艇嚴重受損,500多艘沉沒。24艘遠洋船擱淺,12艘出現碰撞。新界農作物損失嚴重,沙田及大埔約869頃農田被海水淹浸受,沙田約有3,000家木屋損毀,市區內的木屋區,與及避風塘內的住家艇亦有大量損毀。

襲港紀錄
溫黛是一個中心風力緊密的颱風,襲港期間創下以下的香港氣象紀錄,並保持至今:

紀錄以來最低海平面氣壓:944毫巴
紀錄以來天文臺最高陣風:每小時145海浬
紀錄以來第二最高天文臺一小時平均風速:每小時68海浬(比1896年颱風低一海浬)
二次大戰後維多利亞港內最高風速:大老山,陣風154海浬,一小時平均102海浬

無返轉頭....颱風溫黛愈接近香港..它的強度就愈大
2007-08-14 5:18 am
發生於1962年的颱風溫黛(Typhoon Wanda),是紀錄上吹襲香港最強的颱風之一。「溫黛」襲港時分別創下香港最低氣壓、最高每小時平均及最高陣風的風速紀錄。溫黛同時在香港東北面的吐露港引起風暴潮,造成嚴重傷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香港各次風災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一共有130人死亡,53人失蹤。

颱風萬達(196216)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SSHS):颱風
形成 1962年8月27日
消散 1962年9月1日
最高風速(highest 10-min winds)(10分鐘平均風速)205 km/h (95 kts此為JTWC前身機構在最後探測資料,最強之時大於95KTS) (1分鐘平均風速)
最低氣壓 944 hPa
財產損失 數百萬美元
死亡人數 434
影響地區 香港、廣東
是為1962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份
形成,襲港過程
1962年8月27日,熱帶低氣壓溫黛在香港東南偏東約1,300浬,即菲律賓以東的西太平洋形成,並向西北偏西向呂宋海峽移動。翌日,溫黛加強成為一強烈熱帶風暴。8月29日美軍的氣象偵察機測得溫黛中心風力達到颶風程度,環流直徑接近1000浬。8月30日,溫黛中心風力增強至每小時80海浬,其中心在香港東南偏東400海浬,皇家香港天文臺於(當地時間,下同)19:45懸掛1號戒備信號。8月31日09:00,溫黛集結在香港東南偏東約155海浬之南中國海上,並繼續穩定以時速10海浬向西北偏西至西移動。香港亦開始轉吹北風。同日16:10,香港天文臺改掛3號強風信號。當天下午,香港仍然未吹強風,但各跡象顯示颱風將進一步接近香港。香港天文臺於22:50改掛7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翌日9月1日02:00,溫黛集結在香港東南105海浬。位於香港東南之橫瀾島氣象站此時錄得烈風,陣風時速達48海浬。約2小時後,維多利亞港內的風力仍然只在強風程度,但橫瀾島風力已加強至持續每小時40海浬,陣風57海浬。天文臺於是在04:15改掛 9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兩小時後,即9月1日06:15,溫黛中心位於香港天文臺東南約50海浬,進一步接近香港。天文臺於此時改掛10號颶風信號,由於當天早上香港將正值天文大潮,天文臺並同時發出風暴潮警告。09:00,溫黛在香港境內東部水面,香港普遍吹颶風。橫瀾島錄得陣風為116海浬,大老山為154海浬;天文臺則在09:30錄得10分鐘平均風速為78海浬,陣風140海浬,氣壓為953.2毫巴。溫黛最接近香港是09:50,中心位於天文臺以南10海浬。吐露港在10:30左右出現風暴潮,水位比正常高潮再升高10英呎,達17英呎。在大埔,風暴潮的浪頂為平均水位線以上23英呎。至上午11時,溫黛風眼移至長洲附近,風眼經過時部份地方出短暫風勢平靜;之後各地改吹東南風。至14:15,天文臺改掛6號烈風或暴風訊號,表示轉吹西南烈風。天文臺於19:05改掛3號強風訊號,翌日(9月2日)00:45除下。由8月31日至9月2日,香港共錄得259.8毫米雨量。
影響及傷亡
130人在溫黛襲港之中死亡,當中127人是在新界沙田及大埔區受吐露港風暴潮襲擊時身亡。另外53人失蹤,72,000人無家可歸。700多艘小艇嚴重受損,500多艘沉沒。24艘遠洋船擱淺,12艘出現碰撞。新界農作物損失嚴重,沙田及大埔約869頃農田被海水淹浸受,沙田約有3,000家木屋損毀,市區內的木屋區,與及避風塘內的住家艇亦有大量損毀。

襲港紀錄
溫黛是一個中心風力緊密的颱風,襲港期間創下以下的香港氣象紀錄,並保持至今: 1.紀錄以來最低海平面氣壓:944毫巴
2.紀錄以來天文臺最高陣風:每小時145海浬
3.紀錄以來第二最高天文臺一小時平均風速:每小時68海浬(比1896年颱風低一海浬)
4.二次大戰後維多利亞港內最高風速:大老山,陣風154海浬,一小時平均102海浬

2007-08-13 21:20:04 補充:
1962年9月的溫黛襲港是至今本港最多人死亡及失蹤的一場風災,其共造成130人死,53人失蹤。而皇家香港天文台當時錄得的最低海平面氣壓953.2hPa,也是一個紀錄。溫黛橫過本港時的強度相當於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熱帶氣旋分級中的二級颱風,當時維多利亞港一度錄得的平均風力達每小時133公里,最高陣風每小時259公里。而大老山亦錄得時速284公里的陣風紀錄。除了驚人的風力外,溫黛所引起的風暴潮也是帶來嚴重災害的原因之一。溫黛襲港時適逢潮漲,吐露港的潮水高度竟達海圖基準面以上5.4米,而正常的漲潮只有2.2米。
2007-08-10 4:09 pm
西北太平洋上曾有多個熱帶氣旋以溫黛命名,以下指1962年出現的颱風溫黛。

颱風萬達 (196216) 颱風 (SSHS)
形成 1962年8月27日
消散 1962年9月1日
最高風速 {{{highest 10-min winds}}} (10分鐘平均風速)
205 km/h (95 kts此為JTWC前身機構在最後探測資料,最強之時大於95KTS) (1分鐘平均風速)
{{{highest gusts}}} (瞬間最大陣風)
{{{current winds}}} (現時風速)

最低氣壓 944 hPa
財產損失 數百萬美元
死亡人數 434
影響地區 香港、廣東
是為1962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份
發生於1962年的颱風溫黛(Typhoon Wanda),是紀錄上吹襲香港最強的颱風之一。「溫黛」襲港時分別創下香港最低氣壓、最高每小時平均及最高陣風的風速紀錄。溫黛同時在香港東北面的吐露港引起風暴潮,造成嚴重傷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香港各次風災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一共有130人死亡,53人失蹤。

形成
1962年8月27日,熱帶低氣壓溫黛在香港東南偏東約1,300浬,即菲律賓以東的西太平洋形成,並向西北偏西向呂宋海峽移動。翌日,溫黛加強成為一強烈熱帶風暴。8月29日美軍的氣象偵察機測得溫黛中心風力達到颶風程度,環流直徑接近1000浬。


襲港過程
8月30日,溫黛中心風力增強至每小時80海浬,其中心在香港東南偏東400海浬,皇家香港天文臺於(當地時間,下同)19:45懸掛1號戒備信號。8月31日09:00,溫黛集結在香港東南偏東約155海浬之南中國海上,並繼續穩定以時速10海浬向西北偏西至西移動。香港亦開始轉吹北風。同日16:10,香港天文臺改掛3號強風信號。

當天下午,香港仍然未吹強風,但各跡象顯示颱風將進一步接近香港。香港天文臺於22:50改掛7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翌日9月1日02:00,溫黛集結在香港東南105海浬。位於香港東南之橫瀾島氣象站此時錄得烈風,陣風時速達48海浬。約2小時後,維多利亞港內的風力仍然只在強風程度,但橫瀾島風力已加強至持續每小時40海浬,陣風57海浬。天文臺於是在04:15改掛 9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

兩小時後,即9月1日06:15,溫黛中心位於香港天文臺東南約50海浬,進一步接近香港。天文臺於此時改掛10號颶風信號,由於當天早上香港將正值天文大潮,天文臺並同時發出風暴潮警告。09:00,溫黛在香港境內東部水面,香港普遍吹颶風。橫瀾島錄得陣風為116海浬,大老山為154海浬;天文臺則在09:30錄得10分鐘平均風速為78海浬,陣風140海浬,氣壓為953.2毫巴。溫黛最接近香港是09:50,中心位於天文臺以南10海浬。吐露港在10:30左右出現風暴潮,水位比正常高潮再升高10英呎,達17英呎。在大埔,風暴潮的浪頂為平均水位線以上23英呎。至上午11時,溫黛風眼移至長洲附近,風眼經過時部份地方出短暫風勢平靜;之後各地改吹東南風。至14:15,天文臺改掛6號烈風或暴風訊號,表示轉吹西南烈風。天文臺於19:05改掛3號強風訊號,翌日(9月2日)00:45除下。由8月31日至9月2日,香港共錄得259.8毫米雨量。


影響及傷亡
130人在溫黛襲港之中死亡,當中127人是在新界沙田及大埔區受吐露港風暴潮襲擊時身亡。另外53人失蹤,72,000人無家可歸。700多艘小艇嚴重受損,500多艘沉沒。24艘遠洋船擱淺,12艘出現碰撞。新界農作物損失嚴重,沙田及大埔約869頃農田被海水淹浸受,沙田約有3,000家木屋損毀,市區內的木屋區,與及避風塘內的住家艇亦有大量損毀。


襲港紀錄
溫黛是一個中心風力緊密的颱風,襲港期間創下以下的香港氣象紀錄,並保持至今:

紀錄以來最低海平面氣壓:944毫巴
紀錄以來天文臺最高陣風:每小時145海浬
紀錄以來第二最高天文臺一小時平均風速:每小時68海浬(比1896年颱風低一海浬)
二次大戰後維多利亞港內最高風速:大老山,陣風154海浬,一小時平均102海浬
2007-08-10 3:54 pm
颱風溫黛
西北太平洋上曾有多個熱帶氣旋以溫黛命名,以下指1962年出現的颱風溫黛。

颱風萬達 (196216) 颱風 (SSHS)
形成 1962年8月27日
消散 1962年9月1日
最高風速 {{{highest 10-min winds}}} (10分鐘平均風速)
205 km/h (95 kts此為JTWC前身機構在最後探測資料,最強之時大於95KTS) (1分鐘平均風速)
{{{highest gusts}}} (瞬間最大陣風)
{{{current winds}}} (現時風速)

最低氣壓 944 hPa
財產損失 數百萬美元
死亡人數 434
影響地區 香港、廣東
是為1962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份
發生於1962年的颱風溫黛(Typhoon Wanda),是紀錄上吹襲香港最強的颱風之一。「溫黛」襲港時分別創下香港最低氣壓、最高每小時平均及最高陣風的風速紀錄。溫黛同時在香港東北面的吐露港引起風暴潮,造成嚴重傷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香港各次風災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一共有130人死亡,53人失蹤。

目錄
1 形成
2 襲港過程
2.1 影響及傷亡
2.2 襲港紀錄
3 外部連結



形成
1962年8月27日,熱帶低氣壓溫黛在香港東南偏東約1,300浬,即菲律賓以東的西太平洋形成,並向西北偏西向呂宋海峽移動。翌日,溫黛加強成為一強烈熱帶風暴。8月29日美軍的氣象偵察機測得溫黛中心風力達到颶風程度,環流直徑接近1000浬。


襲港過程
8月30日,溫黛中心風力增強至每小時80海浬,其中心在香港東南偏東400海浬,皇家香港天文臺於(當地時間,下同)19:45懸掛1號戒備信號。8月31日09:00,溫黛集結在香港東南偏東約155海浬之南中國海上,並繼續穩定以時速10海浬向西北偏西至西移動。香港亦開始轉吹北風。同日16:10,香港天文臺改掛3號強風信號。

當天下午,香港仍然未吹強風,但各跡象顯示颱風將進一步接近香港。香港天文臺於22:50改掛7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翌日9月1日02:00,溫黛集結在香港東南105海浬。位於香港東南之橫瀾島氣象站此時錄得烈風,陣風時速達48海浬。約2小時後,維多利亞港內的風力仍然只在強風程度,但橫瀾島風力已加強至持續每小時40海浬,陣風57海浬。天文臺於是在04:15改掛 9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

兩小時後,即9月1日06:15,溫黛中心位於香港天文臺東南約50海浬,進一步接近香港。天文臺於此時改掛10號颶風信號,由於當天早上香港將正值天文大潮,天文臺並同時發出風暴潮警告。09:00,溫黛在香港境內東部水面,香港普遍吹颶風。橫瀾島錄得陣風為116海浬,大老山為154海浬;天文臺則在09:30錄得10分鐘平均風速為78海浬,陣風140海浬,氣壓為953.2毫巴。溫黛最接近香港是09:50,中心位於天文臺以南10海浬。吐露港在10:30左右出現風暴潮,水位比正常高潮再升高10英呎,達17英呎。在大埔,風暴潮的浪頂為平均水位線以上23英呎。至上午11時,溫黛風眼移至長洲附近,風眼經過時部份地方出短暫風勢平靜;之後各地改吹東南風。至14:15,天文臺改掛6號烈風或暴風訊號,表示轉吹西南烈風。天文臺於19:05改掛3號強風訊號,翌日(9月2日)00:45除下。由8月31日至9月2日,香港共錄得259.8毫米雨量。


影響及傷亡
130人在溫黛襲港之中死亡,當中127人是在新界沙田及大埔區受吐露港風暴潮襲擊時身亡。另外53人失蹤,72,000人無家可歸。700多艘小艇嚴重受損,500多艘沉沒。24艘遠洋船擱淺,12艘出現碰撞。新界農作物損失嚴重,沙田及大埔約869頃農田被海水淹浸受,沙田約有3,000家木屋損毀,市區內的木屋區,與及避風塘內的住家艇亦有大量損毀。


襲港紀錄
溫黛是一個中心風力緊密的颱風,襲港期間創下以下的香港氣象紀錄,並保持至今:

紀錄以來最低海平面氣壓:944毫巴
紀錄以來天文臺最高陣風:每小時145海浬
紀錄以來第二最高天文臺一小時平均風速:每小時68海浬(比1896年颱風低一海浬)
二次大戰後維多利亞港內最高風速:大老山,陣風154海浬,一小時平均102海浬


收錄日期: 2021-05-02 16:22: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10000051KK0078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