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的名字問題

2007-08-10 12:47 am
颱風係o係某一個地方形成,,,,咁形成後係邊個幫佢改名...我見到個名次次都唔同,,,,而其他地區都叫佢做同一個名...
更新1:

咁個颱風形成後咪有好多個国家一齊商討個風叫咩名.???

更新2:

如果各個天文台都改左唔同既名咁點??

回答 (3)

2007-08-10 12:51 am
✔ 最佳答案
北太平洋及南海熱帶氣旋名字是由各國命名的

過去名字

由1947年起,香港一直採用關島美國軍方「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訂定的熱帶氣旋名字。初期,熱帶氣旋全部採用女性名字,1979年以後,男性及女性的名字也同時獲得採用。1999年將是最後一個採用這批名字的年度。

由2000年1月1日開始採用的一套新熱帶氣旋中文名字經已產生。此套中文名字將在香港、澳門和中國內地三地共用。

該套具有亞太地區色彩新名字的英文版本,去年底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颱風委員會第31屆年會通過,由2000年開始,為西北太平洋及中國南海的熱帶氣旋命名。這套名字一共有140個,由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

香港天文台、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和國家氣象中心經過磋商及協調,確立了一套共用的中文譯名,避免一名多譯所造成的不必要混亂。

由2000年開始,當日本的「東京颱風中心」確定一個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級別時,便會根據新名單為它命名及發出一個序號。這個名字除了用於為國際航空及航海界發放的預測和警報之外,亦是向國際傳播媒介發放熱帶氣旋消息時採用的規範名字。

不論何年,熱帶氣旋將根據表中,從第一組第一個名字起,由上至下、左至右順序命名。當用完最尾一組最尾一個名字後,整套名字將由頭再用。

由天文台提供的熱帶氣旋資料,包括名稱、發音、意義。

2007-08-10 16:23:57 補充:
咁個颱風形成後咪有好多個国家一齊商討個風叫咩名.??? 唔係形成之後先改名ka,係跟住次序去用d名ka。睇返我上面的資料,係有1套名字,這套名字一共有140個,由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從第一組第一個名字起,由上至下、左至右順序命名。當用完最尾一組最尾一個名字後,整套名字將由頭再用。如果各個天文台都改左唔同既名咁點?? 唔會改左唔同ge名,因為佢地跟住1個次序去用名,中英文譯名的問題,我上面的資料亦有講過。香港天文台、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和國家氣象中心經過磋商及協調,確立了一套共用的中文譯名,避免一名多譯所造成的不必要混亂。
2007-08-10 12:53 am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西元2000年元月一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編號維持原狀外(例如西元2000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001),颱風名稱將由以往使用的4組92個名字全部更換,編列為140個,共分5組,每組28個,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所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此名稱將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自1947年開始由設於關島的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簡稱JTWC)統一命名,早期命名方式全以女性名字依英文字母排列命名,1979年開始改以男女名字相間的順序命名,沿用迄今。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不是慣用的人名,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詞,且非按英文A至Z的排序,十分複雜而不規律。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

  根據2000年11月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決定,更改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部分颱風名稱,此訊息並刊登在2001年10月份颱風委員會秘書處所出版之「颱風委員會2000年回顧」文獻中刊載。其中泰國氣象局提出四個颱風名字修改其英文拼字,分別為Vipa改為Wipha、Megkhla改為Mekkhala、Kularb改為Kulap及Ramasoon改為Rammasun,修正原因為依照泰文發音而言,原英文字母拼法有誤。另外2個則完全替換,Morakot取代Hanuman(原泰國提供之命名)及Aere取代Kodo(原美國提供之命名)。Hanuman被替換原因為印度氣象局提出反對使用Hanuman一語作為颱風名字,因它與宗教觀點有衝突,Hanuman乃印度神祇之一,因此替換成Morakot,Morakot之原意為綠寶石。Kodo被替換原因為其發音近似米克羅尼西亞語另一不雅文字,因此替換成Aere,Aere係馬紹爾語,表示風暴的意思。2004年另有四個颱風名字更換,Peipah取代Vamei(原澳門提供之命名)、Matmo取代Chataan(原美國提供之命名)、Nuri取代Rusa(原碼來西亞提供之命名)及Molave取代Imbudo(原菲律賓提供之命名)。
參考: ttic.myweb.hinet.net/P2/P2.htm
2007-08-10 12:49 am
[編輯] 命名及編號
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熱帶氣旋,為了減少混亂,當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時,各氣象機構便會對其作出命名。[66]熱帶氣旋會根據各個區域不同的命名表命名,這些命名表是由世界氣象組織的委員或各區負責預測熱帶氣旋的機構制訂。當熱帶氣旋被除名,新的名字會被選出作替補。

[編輯] 命名方法
熱帶氣旋的命名方法在各區有所不同。

[編輯] 北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
在北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地區,男性和女性的名字會依英文字母排列,交替作為熱帶氣旋的名字。每個風季首個風暴名字的性別也會每年交替。六個命名表會被預先制訂,每個命名表每六年會被使用一次。在大西洋,「Q」、「U」、「X」、「Y」和「Z」不會被用作名字的起首字母;在東北太平洋,「Q」和「U」不會被用作名字的起首字母。這樣,在每個命名表中,大西洋會有21個名字,而東北太平洋則會有24個名字。[67]當熱帶氣旋在某地區造成嚴重破壞,該地區可要求將其除名。然後受影響的地區會提出一個同性別的新的名字作替補(一般會選擇與被除名氣旋相同語言的名字)。[68]
當一個風季內大西洋生成的熱帶風暴超過21個,或東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風暴超過24個,命名表的名字會被用盡。之後生成的熱帶風暴會以希臘文字母命名。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首次出現這個情況。[69]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以希臘文字母命名的熱帶氣旋造成嚴重破壞而要面臨除名,所以要如何處理這個情況仍為未知之數。

[編輯] 北太平洋中部
在北太平洋中部,熱帶氣旋的命名表由位於夏威夷的中太平洋颶風中心負責制訂。四份由夏威夷語名字組成的命名表正在使用。[67]不同於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北太平洋中部的風暴命名表不會每年變更。

[編輯] 西北太平洋


主條目:颱風#颱風的命名及編號
在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命名表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英語:WMO Typhoon Committee)制訂。共有五份命名表分別由14個委員國各提供兩個名字組成[67],名字會由所提供國家的英文國名順序使用。不同於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名稱循環使用(即用完140個後名稱,回到第一個重新開始)。早在20世紀初至中期,由日本開始,已自行為區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4位數字編號,編號首2位為年份,後2位為該年順序號。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氣旋。而美國海軍則為整個太平洋內的熱帶低氣壓編配一個兩位數字編號(後來改成兩位數字加上英文字母)。
為減少混亂,日本在1981年獲委託為每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內的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國際編號,但容許其他地區繼續自行給予編號。自此,在大部分國際發布中,發布機構會把國際編號放在括號內(JTWC除外)。但是,各氣象機構有時對熱帶氣旋的編號會有差別,主要是因為其對熱帶氣旋強度的評估有所不同。例如在2006年風季,中國氣象局曾對一個未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風暴(中國氣象局的0614)作出編號,因此在餘下的風季,前者的編號都比後者的多出一個[70][71]。
當熱帶氣旋在某地區造成嚴重破壞,該地區可要求將其除名。為該熱帶氣旋起名的颱風委員會成員會再提一個名字作替補。例如中國和中國香港會由市民作出提名,再選出若干優勝名字,提交世界氣象組織確認選擇其中一個名字。[72][73]

[編輯] 南太平洋及東南印度洋
澳州氣象局為澳大利亞西部、北部及東部各制訂一個熱帶氣旋命名表,依英文字母順序排列,交替使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斐濟和巴布亞新畿內亞也會為該區提供名字。[67]

[編輯] 西南印度洋
世界氣象組織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委員會(Tropical Cyclone Committee for the South-West Indian Ocean)會為西南印度洋制訂命名表。在2005年10月在波札那哈博羅內舉行的會議,委員會為2006-07年度和2007-08年度的風季各制訂了一個命名表,由模里西斯、馬拉維、莫三比克、奈米比亞、塞席爾、南非、史瓦濟蘭、辛巴威、坦尚尼亞、波札那、葛摩、賴索托和馬達加斯加提供名字。當熱帶氣旋在東經55度以西達到「中度熱帶風暴」的強度,位於馬達加斯加的熱帶氣旋警告中心就會為該系統命名。當熱帶氣旋在東經55度及東經90度之間達到「中度熱帶風暴」的強度,位於模里西斯的熱帶氣旋警告中心就會為該系統命名。[74]

[編輯] 除名

如當前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對生命或財產造成重大傷亡和損失的。國際氣象組織會討論決定,是否將其從循環名單中刪除,再由原來這個名稱的國家重新提交新的名稱,而提供名字的地區亦可自行要求更換名字。新的名字必須獲國際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全體通過。

[編輯] 全球暖化與熱帶氣旋
氣象學家認為,一個熱帶氣旋的強度,或一個風季的活躍程度,都不能歸咎於單一因素,如全球暖化或其他自然環境的變化。[75]但熱帶氣旋的強度和出現頻率的長期趨勢,卻可能從統計數字中看到端倪。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地球物理流體力學實驗室(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曾作出一個模擬,得出這樣的結論:「大氣中持續增加的溫室氣體含量使全球氣候變暖,這可能使下一世紀熱帶氣旋的強度比現時最強的還要猛烈」。[76]
在《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中,克裡·伊曼紐爾(Kerry Emanuel)認為熱帶氣旋的潛在破壞力(包括熱帶氣旋的強度、維持時間和頻率),與熱帶地區海平面度和全球暖化有著莫大關係。他並預計在21世紀,熱帶氣旋所造成的損失會大幅增加。[77]而P·J·韋伯斯特(P.J. Webster)等則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過去十年除北大西洋外,其他海域熱帶氣旋出現的次數均有所減少,但達到四級或五級颶風強度的熱帶氣旋數目則大量增加。[78]
伊曼紐爾和韋伯斯特都認為海平面溫度對熱帶氣旋的發展十分重要,但什麼因素導致海平面溫度上升,卻仍為未知數。在大西洋,海平面溫度的上升可能是因為全球暖化,也可能只是由於該海域水溫的自然波幅(通常以50至70年為週期)。[75]


收錄日期: 2021-04-23 22:47: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09000051KK036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