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的起源???

2007-08-09 7:42 am
奧運會的起源係點樣,奧運會又有幾多年歷史???

回答 (3)

2007-08-09 7:49 a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d/Olympic_rings.svg/250px-Olympic_rings.svg.png


奧運五色環標誌象徵著五大洲團結,藍色(歐洲)、黑色(非洲)、紅色(美洲)、黃色(亞洲)、綠色(大洋洲)。
奧林匹克運動會(希臘語:Ολυμπιακοί Αγώνες,簡稱奧運會或奧運)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的包含多種體育運動項目的國際性運動會,每四年舉行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最早起源於古希臘,因舉辦地在奧林匹亞而得名。19世紀末由法國的顧拜旦男爵創立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從1896年開始奧林匹克運動會每四年就舉辦一次(曾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中斷過三次,分別是在西元1916、1940和1944年),會期不超過16天。由於1924年開始設立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因此奧林匹克運動會習慣上又稱為「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現在已經成為了和平與友誼的象徵。
15世紀的文藝復興使得許多歐洲人開始重新讚揚奧林匹克精神。義大利的馬泰奧·帕爾米里亞在1450年提出要提倡奧運會的和平與友誼的精神;德國人庫齊烏斯花了多年時間挖掘古希臘的奧林匹亞村,他在1852年1月在柏林宣讀了考察報告,並建議恢復奧運會。
被尊稱為「現代奧林匹克之父」的法國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於1892年在索邦大學大禮堂首次公開提出恢復奧運會,並把範圍擴大到全世界。1894年,顧拜旦致函各國體育組織,邀請他們參加在巴黎舉行的國際體育大會。在同年6月16日舉行12國的代表在巴黎舉行了恢復奧林匹克運動大會。會議決議每四年舉行一次全球範圍的奧林匹克運動會。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成立,希臘人維凱拉斯出任主席,顧拜旦任秘書長,並親自設計了奧運會的會徽、會旗。會議還通過了奧林匹克憲章。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終於在希臘雅典正式舉行。並決定此後每4年舉行一次,會期不超過16天。
歷屆奧運會從1896年開始,其中第6屆(1916年)、第12屆(1940年)、第13屆(1944年)由於戰爭的原因沒有舉行,但是屆數仍然按照順序排列。
1896年奧運在1896年4月5日舉行,雖然只有13個國家300名運動員參加,但是它第一次成為了國際性的比賽。這一屆的冠軍沒有金牌,因此不能被稱作「金牌獲得者」。在這一屆奧運會上,也確定了奧運會由奧委會的各成員國輪流舉辦的原則。



夏季奧運會
年份 舉辦城市 國家

1896年
雅典
希臘


1900年
巴黎
法國


1904年
聖路易斯
美國


1906年1
雅典
希臘


1908年
倫敦
英國


1912年
斯德哥爾摩
瑞典


1916年2
柏林
德國




冬季奧運會

年份
舉辦城市
國家

1920年
安特衛普
比利時


1924年
巴黎
法國
1924年
夏慕尼
法國

1928年
阿姆斯特丹
荷蘭
1928年
聖莫裡茨
瑞士

1932年
洛杉磯
美國
1932年
普萊西德湖
美國

1936年
柏林
德國
1936年
加米施-帕騰基興
德國

1940年3
東京/赫爾辛基
日本/芬蘭
1940年3
札幌/奧斯陸
日本/挪威

1944年4
倫敦
英國
1944年4
科蒂納丹佩佐
義大利

1948年
倫敦
英國
1948年
聖莫裡茨
瑞士

1952年
赫爾辛基
芬蘭
1952年
奧斯陸
挪威

1956年5
墨爾本、斯德哥爾摩
澳大利亞、瑞典
1956年
科蒂納丹佩佐
義大利

1960年
羅馬
義大利
1960年
斯闊谷
美國

1964年
東京
日本
1964年
因斯布魯克
奧地利

1968年
墨西哥城
墨西哥
1968年
格勒洛布爾
法國

1972年
慕尼黑
西德
1972年
札幌
日本

1976年
蒙特利爾
加拿大
1976年
因斯布魯克
奧地利

1980年
莫斯科
蘇聯
1980年
普萊西德湖
美國

1984年
洛杉磯
美國
1984年
塞拉耶佛
南斯拉夫

1988年
首爾(漢城)
韓國
1988年
卡爾加裡
加拿大

1992年
巴塞羅拿
西班牙
1992年
阿爾貝維爾
法國


1994年6
利勒哈默爾
挪威

1996年
亞特蘭大7
美國



1998年
長野市
日本

2000年
雪梨
澳大利亞



2002年
鹽湖城
美國

2004年
雅典8
希臘



2006年
都靈
義大利

2008年
北京9
中國



2010年
溫哥華
加拿大

2012年
倫敦
英國



2014年
索契
俄羅斯
2007-08-10 5:41 am
奧運的起源

史前時代,人類為了鍛鍊體能,經常與其他人比賽拳擊、丟石頭等技術,這就是運動起源。
運動是一種宗教儀式
遠古時代的人類,就已經制定了一些運動比賽的規則。中國在西元前2700年時已有徒手武術;埃及、亞述、克里特島等地也有弓箭、跳遠和球類比賽,但這時候的運動通常只是宗教儀式的一部分。到了古希臘時代,由於希臘人注重身體健康,運動受到很大的重視,甚至成為一種崇高的活動。希臘詩人荷馬在西元前8世紀的文學作品「伊里亞德」史詩中,曾說到阿奇里斯為了紀念在特洛伊戰爭中死亡的朋友巴托勒,特別舉行一場體育競賽,這是有關運動比賽最早的記載。
在奧林匹克舉行的運動會
根據古希臘傳說,大約西元前8世紀時,艾立德國的國王赫克力斯為了平息城邦間的衝突,向女祭司黛芙問卦。女祭司建議他以頌揚宙斯(希臘主神)為名,舉辦運動會,使各城邦和平相處。赫克力斯選擇在奧林匹克亞這個地方舉行了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時間是西元前776年。最初比賽項目只有賽跑一項(距離192.27公尺),以後逐漸增加了24圈賽跑、拳擊、跳遠、擲鐵餅和標槍等項目。
 奧運歷史祭神的運動會
古希臘是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可視為古代奧運會,也即是現代奧運會(1896年)的前身。奧林匹克(OLYMPIC)一詞典由來,是因希臘的奧林匹亞(OLYMPIA)而得名。奧林匹亞是古希臘人祭神的地方,事實上,最初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一項以祭神為主的活動,體育競技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而已。它有據可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6年,全盛時期可算是公元前六世紀,但公元238年後開始衰落,公元393年時更遇當時的帝王禁止。加上洪水,地震及戰火等天災人禍,也使古奧林匹克場地變作一片廢墟而煙沒。
兩千七百七十二年前(公元前776年),在希臘阿爾餥斯(ALPHEUS)及哥羅底亞斯(CLADEUS)兩河之間的山谷,也是希臘歷史上的神聖之地──奧林匹亞,第一次正式記載了關于奧運會的勝利紀錄。
就在眾神之主──宙斯的家鄉,來自各方的希臘人都盡情地投入競技,為爭取精神上和肉體上帝完美而努力。實際上,競賽的概念是來自皮路龐尼修斯 (PELOPONNESEUS)平原最早的部落民族,他們在奧林匹亞舉行宗教節慶時,運動比賽就是其中一部份儀式。
從公元前776年至公元394年,每四年舉辦一次奧運會,從來就沒有中斷過。

羅馬帝國逐漸衰弱後,羅馬人忙於抵抗蠻族的侵略,使得體育沒落了一段時期。直到中古時期(10世紀),才又出現了摔角和球類運動。
現代奧運會

十九世紀末,由於希臘的奧林匹克神殿廢墟出土,使歐洲的知識分子興起了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念頭。
現代奧運創始者:古柏登
法國教育家比爾‧古柏登是位在體育界具有影響力的人。他熱愛古希臘文明,因而想重振奧運,不但在報紙上大肆鼓吹,並於1894年在巴黎大學召開了國際會議。這場會議有15個國家的重要人士出席,大家無異議通過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會,並決定第一屆運動會在雅典舉行。
古柏登想讓奧運會在各國輪流舉行,所以他起初是讓奧運跟著萬國博覽會的地點走(巴黎、倫敦、聖路易),幾屆下來,卻沒有受到太多注意。直到191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奧運會才造成轟動,共28個、2541位選手參加。現在除了非洲以外,其他四大洲都已舉辦過奧運會。

奧運會分為古代奧運及現代奧運:

古代奧運會的起源
• 以體育競技、舞蹈和其他文化藝術活動來進行祭祀和慶祝 – 希臘萬神之尊宙斯。各地均有舉行,而以奧林匹克的最具規模。
• 古代奧運會的概念源自希臘神話中眾神之間的競爭與祂們領取榮譽的宗教典禮。
• 考古學家估計第一次的競技比賽發生於西元前九世紀下半葉。 古代奧運由古希臘皇帝(Iphitus)創立,每隔四年於奧林匹克(Olympia)舉行,奧林匹克位於雅典城西南360公里阿爾卑斯河山谷。
• 西元前 776年的奧運會,把優勝者的名字記錄下來,成為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屆奧運會
•西元 393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西亞一世(Theodosius I)全面禁止這項活動;古代奧運會舉行了 293屆而結束

現代奧運會之背景
•15世紀開始,教育家提倡幸福且健康的生活方式
•17世紀,英國約翰洛克的“紳士教育”提出德、智、體,法國的盧梭建議透過遊戲學習
•各國舉辦自己的“奧運會”
• 1858年,希臘發布了《奧林匹克令》,於1859年10月1日在雅典舉辦了第一屆泛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
• 法國人皮雅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 以體育推動教育,在 1894年 6月 16-24日假巴黎的索邦神學院與來自12個國家的 49個代表開會,是為第一屆奧林匹克代表大會

2007-08-09 21:41:51 補充:
奧運會的起源在1896年冬季奧運會的起源在1924年由法國的顧拜旦創辦怎麼創辦 根据希腊神话,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在奥林匹亚赢得了一场比赛的胜利后下令,类似的比赛应该每四年在奥林匹亚举行一次。另一个传说则称,宙斯在战胜泰坦巨人克洛诺斯后创立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公元前9世纪的Elidos爆发内战,Elidos的国王Iphitos于是询问女祭司,如何才能使人民免予战乱。女祭司告诉他必须为众神举办运动会。国王于是决定每四年举办一次运动会,交战的各方同意在运动会期间停止战斗,并且把运动会命名为“奥林匹克”,因为希腊的奥林匹斯山是众神聚集之地。
參考: me
2007-08-09 7:59 am
  奧運會的起源

  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於紀元而七七六年的古代希臘半島,當時的希臘人為祭祀主神宙斯,在祭典中同時舉行賽跑大會,比賽中獲勝者所得的獎品是用橄欖樹枝葉編成的環冠;此後,每隔四年希臘人即在該半島的俄爾非阿斯河畔舉行一次祭神競技;古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也就從此開始。

  古奧林匹克運動會每次會期約為五天,開幕式都有宗教儀式及選手宣誓典禮,比賽選手的目的不是為金錢,而足為了成就和榮譽。大會期間,祭壇上晝夜燃著聖火。

  在奧運中獲勝選手必須在觀眾前向支配希臘命運的十二個主神虔敬致謝,此時並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得勝者在返鄉時,稱得上是衣錦榮歸,故鄉人都把城牆拆開,連一條大路歡迎他何去。他將受盡本鄉、本國及外邦人士的無上崇拜,死後還被奉為較小的神。

  古代希臘各城邦常有戰爭,但奧運期間戰事一律「暫停」,而希臘著名的詩人、歷史家、音樂家、雕刻家等,都被邀請觀禮;至紀元前一四六年,羅馬統治希臘後,奧運變質,得勝者不以得環冠滿足,多要求貴重禮物及金錢,狂飲喧嘩代替了神聖宗教儀式,已喪失了古代運動的精神。像這樣的運動會相傳了四世紀,奧運演變成未必四年舉辦一次的狀態,到紀元三九四年,羅馬皇帝塞奧多西二世又下令停辦,至四二三年塞奧多西又下令拆毀奧運神殿;至五二二年,又遭大地震,這具有歷史性的希臘俄爾非阿斯|奧林匹克發祥地終於被湮沒在地底了。時至今日,這片奧林匹克古蹟已被考古家自地下發掘出來,殘餘的殘破祭壇、柱憑弔不已。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歷兩百九十四屆,有一千一百七十三年歷史,此後經一千五百年的擱淺,於一八九四年復有恢復奧運的計畫產生。具有恢復奧運宏志者是法國人古柏丁男爵。他於一八六二年誕生,早年習軍事,後又學法政,在遍遊歐洲大陸之際,認為當時正萌芽的戶外運動,對教育有極大裨益,而國際間的的友誼與親睦,於是決定四處遊說,希望恢復古代的奧運會。一八九四年六月,他在巴黎邀請了十二個國家代表,組成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並決定近代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於一八九六年在希臘雅典舉行,以撮取古代奧運的靈氣。此外,奧運亦將每四年舉辦一次,並由世界各大城市輪流主辦,競癸的項目則不限於古代奧運的少數幾項,而力求現代化。


  一八九六年四月六日首屆奧運如期舉行。到今年一九七六年正是﹁奧運年﹂,負責主辦第廿一屆奧運會的加拿大蒙特婁市已宣佈,七月十七日本屆奧運將隆重揭幕。曾期共十五天,定八月一日閉幕。
(錄自六五、五、二四、中央日報專題採訪)



運動家的風度 題解           

  羅家倫 本文節選自華國出版社新人生觀一書。作者在文中指出,運動和道德修養的關聯及彼此之間的影響。

  現在社會上運動的風氣正盛,各種比賽也非常普遍,但參賽者往往只為求取勝利,連鍛鍊身體的基本目的都忽略了,甚至連場邊的觀眾,也不再純以欣賞的角度觀賽,於是賭博、暴力事件頻傳,怎不令人憂心呢?因此,我們亟需讓年輕人體認到運動的根本意義──培養正大光明的態度,遠比勝敗得失來得重要。 而所謂正大光明的態度,不僅是個人德性修養的問題,在群體活動中更為重要。若以良好的運動風度,投注在政治上,即在於培養良好的政治風度,參選者,應該以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從事一切政治活動,而這樣的政治修養,即奠基在良好的運動精神,謙讓的運動風度上。政治方面是如此,其他方面也該這樣,這就是本文的重點所在。



羅家倫

  羅家倫,字志希,筆名毅,原籍浙江紹興,清德宗光緒二十三年(西元一八九七年)出生於江西,當時他的父親羅傳珍正擔任知縣的職務。羅傳珍滿腹經綸,能詩善文,工於書畫,不同於一般滿清末造的貪官污吏,他是一位勤政愛民的知縣。羅母周霞裳生長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社會中,卻讀了不少書,且具文采靈思。

   羅家倫三歲時,羅母就開始教他識字、背誦短詩。稍大後,父親也常傳授古今詩,每天還親自選錄二、三則有趣且富教育意義的典故,晚上先記在小冊上,隔天早上叫羅家倫跪在榻凳上聆聽,講解完畢再將小冊交給他複習,如此持續了好幾年。這份早年經驗,對日後羅家倫認為「教育本來是要把以往人類寶貴的經驗,提取優越的部分,鎔鑄過交給後代,指示他們去發揚光大。」具有深遠的影響。

   羅家倫從四歲入私塾,直到十五歲進美教士高福綏所辦的英文夜校學習外文。 羅家倫在文、史方面的功力、造詢,不僅得力於父親的指導,母親的識字教學和背誦短詩的啟蒙也功不可沒。對他而言,童年時期的家庭教育遠比私塾教育產生更深遠、更直接的影響力,羅家倫認為他兒時的生活是幸福、美滿的。但是九歲那年母親的去世,卻教他初嚐人間的巨慟。從他在三十六歲所寫《孩子的哭聲》和四十七歲所寫的《孤兒淚》中,字裡行間所流露的孝思至情,可發現他的童年,不只由父母那兒得到文學和史學的薰陶,還有濃得化不開的親情,二者匯注成嚮往革命之情的思潮,發展為日後以民族為本位的教育主張。

   民國六年夏,羅家倫二十一歲,北京大學在上海招生,羅家倫應試錄取,進北大文科主修外國文學。自民國六年到九年(二十一~二十四歲),羅家倫在北大講究學術自由的風氣中,接受良師益友的啟發薰陶,不斷地切磋琢磨學問;不停地活動、求發展;與同學辦《新潮》,提倡文學革命;參加愛國遊行,起草五四宣言。兒時所埋伏的革命種子,經中學時期的孕育,在此時已彰顯為高昂的民族意識與革命的行動。 民國六年就職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富有革命性的特立言行,在當時羅家倫的心目中,很自然的發出共鳴。他曾以《偉大與崇高》、《文化的導師》、《人格的典型》等篇章來表達他對蔡元培的推崇,而蔡校長也相當欣賞他,並極力提拔。

   民國七年,羅家倫和傅斯年,顧頡剛、康白期等人為提倡文學革命而辦《新潮》月刊。他們主張要以近代人的言語(白話文),來表達近代人的思想、情感;打開傳統束縛,解放學術思想,反對違反人性的文學;用科學方法整理國故,重新評估傳統的家族制度和社會習慣;反侵略、反封建,主張民主、民族的獨立和自決。這種以民族為本位的思想,更進一步的表現就是參加五四運動。

   民國八年,羅家倫以「毅」的筆名在五月二十六日刊行的《每週評論》上發表《五四運動的精神》,這是「五四運動」這一名詞的首見。羅家倫指出,此番學運有三種真精神,可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存亡:第一,學生犧牲的精神,第二,社會制裁的精神。第三,民族自決的精神。參加五四運動的羅家倫,只不過是一名二十三歲的青年,卻能具有如此新觀念和崇高理想,無論在文學革新或政治民主、民族本位方面,理念都相當堅定且明確!

  民國九年(二十四歲),羅家倫北京大學畢業。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商請上海紡織業鉅子穆藕初提供五位留美獎學金名額,羅家倫是獲獎人之一。民國九年,羅家倫乘輪赴美,就讀普林斯頓大學確究院,攻讀歷史和哲學,民國十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

  民國十一年轉赴英國倫敦大學研究院,民國十二年由英到德入柏林大學研究院,民國十四年再轉赴法國巴黎大學研究院,仍以歷史與哲學為主修。──總計羅家倫國、內外十年的大學教育,走過中、美、英、德、法五個國家,讀過六個學府,雖在國外未獲學位,但是,他在史學、文學、哲學、教育、民族地理學、人類諸學的涵養,大有助益於日後回國主持高等教育及史政機構的恢宏氣慨和高瞻遠矚。 羅家倫留學回國後,擔任過各種公職,但他的志趣仍在教育和學術,貢獻最大的也是在教育方面。

  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將「清華學校」改為「清華大學」,直接受國民政府管轄,任命羅家倫為首任校長。任期兩年內,他對清大的改制有很大的貢獻。清大原是由部分中美庚子賠款所辦起的學校,原隸屬外交部。他們把錢存在美國,羅家倫透過外交部和教育部爭回這筆賠款,成立清華基金。他很重視實驗,並開始招收女生,淘汰次級教授,建立一座地板是玻璃做成的大圖書館。 民國二十一年,羅家倫接掌中央大學時,正當日軍欺境,國難當頭。他就職後,向師生發表《中央大學之使命》,講詞中提出:「創造一種新的精神,養成一種新的風氣,以達到一個大學對於民族的使命」。除了充實圖書儀器外,他還特別注重教學人才的堅強陣容。為了網羅真正的賢才,他絕不出賣人情,為此還得罪不少人呢!由於他的用心求訪人才,禮賢下士,所以能請到北洋大學出身,後來留美成績極為優異的盧孝侯為工學院院長。

  民國二十九年六月二十七日到七月四日,一個星期間校舍被轟炸了三次,二十幾所房子被毀壞,羅家倫辦公室的瓦牆都沒了,在夏天烈陽下,他照常和同仁在只有一面牆壁的房子裡辦公,彷彿猶太民族的「哭牆」一般。羅家倫曾撰寫《炸彈下長大的中央大學》一文激勵學校師生:「我們抗戰,是武力對武力,教育對教育,大學對大學;中央大學所對著的,是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這是多麼有氣魄的壯士豪語啊!

 


收錄日期: 2021-04-18 22:52: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08000051KK0687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