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認識佛陀教育》淨空老法師 講述
…諸位必須明白「修行」的定義,絕對不要以為每天唸多少經,唸佛、拜佛就是修行。佛教育的早、晚誦經是很重要的學習功課,這兩課的意義也要明白,早晨唸經是 提醒我們今天一天當中不要忘了佛對我們的教訓,它是提醒我們應該怎樣生活?怎樣做人?怎樣辦事。晚課則是反省,想想我們今天唸的經義訓誨,對照一下那些做 到了!那些還沒做到。所以早晚課很重要,能使我們真正反省、檢點,隨時提醒自己,讓我們能天天開悟,積小悟成大悟,常常覺悟,覺而不迷,時時處處修正自己 的行為。早晚課的意義絕對不是唸經給菩薩聽,佛菩薩是泥塑木雕的,他聽不到,這些全部是自己的事情,不幹佛菩薩的事情…
方法一:
簡單的早晚課 來源:淨土專頁 作者:佚名
(一)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或只合掌)
(二)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前拜稱)
(三)南無阿彌陀佛。(不必禮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聲。千聲,萬聲,以個人功夫忙閒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四)南無觀世音菩薩。(一稱一拜)
(五)南無大勢至菩薩。(一稱一拜。觀音勢至,為彌陀左右脅士,統稱西方三聖。念完了佛,理當要拜的。)
(六)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一稱一拜。極樂世界有很多的菩薩,將來皆是我的師友,也應當要拜的。)
(七)*回向偈。(也就是說明我念佛的願力,願是必要發的。)
(八)禮拜而退。
附註:以上功課,每天早晚兩次行之。洗手漱口,在佛像前焚香頂禮,照法念誦。如無佛像,或所住之處,不甚方便,不焚香頂禮亦可。但面向西方,心存恭敬,功德也是一樣。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所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願我臨終無障礙 彌陀聖眾遠相迎
速離五濁生淨土 還入娑婆度有情
方法二:
十口氣法
念十口氣的方法盡一口氣,念“南無阿彌陀佛”三五聲,或六七聲,共念十口氣,念回向偈一遍,一拜而退。
附注:這是為了很忙的人,想的一個法子,費時不過五分鐘。最重要的就是天天一早一晚去作,萬不可間斷,有佛像對著佛像去作,沒佛像就面向西方去作。若有閒工夫,可再念阿彌陀經一卷,往生咒三遍,贊佛偈一遍,那是更好。這是最簡單,合實際,決定成功的方法。
精要十念法 淨空法師倡導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聲佛號法。是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後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原有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講經、開會、聚餐等無特定儀軌之集會,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約同大眾合掌同聲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後始進行講經、開會、用餐等活動事宜。
按此自修與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試舉如下:
一、此法簡單易行,用時少而收效宏,確實切要,可久可廣。
二、為「佛化家庭」之具體有效方法。例如:於家庭中三餐時行之,則舉家之成員或信或不信皆蒙攝持不遺。且有佛化親朋鄰里,普及社會之大利益。
三、以簡單易行,一日九次,從早到晚,佛氣不斷。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繼,日復一日。久能如斯,則行人之氣質心性將呈逐漸清淨,信心與法樂生焉,福大莫能窮。
四、如能隨順親和,稱念十聲佛號,便有祛除雜染,澄淨心念,凝聚心神,專心務道,以及所辦易成,所遇吉樣,蒙佛加佑,不可思議等等之功德。
五、自修與共修,相資相融,資糧集聚,個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提大業,亦共成焉。
六、此法可以二法名之。試姑名之。
一為「淨業加行十念法」,是對已有行修定課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課業上加行之故。
一為「簡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適於目前以及今後淨業學人中大部分無定課者言。因現今社會遞變,匆忙無暇,局礙多難故。而此法易集資糧。信願行之,平易圓 具。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標準,亦甚符合無缺。因每次念佛時間短,易攝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佈貫穿於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 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總而言之,此法簡要而輕鬆,毫無滯難之苦,如此法大行,則淨業學人幸甚!未來眾生幸甚!諸佛歡喜。
故事:
中台公案:
什麼是早晚課
有位法師,
因血壓偏低,無法參加早晚課,
所以心生掛礙。
來到方丈室問和尚:
師父,
弟子無法參加早晚課,怎麼辦?
和尚淡然地回答:
不做早晚課,好啊。
法師一聽,接著說:
可是,做早晚課是出家人的本分。
和尚隨即說:
認真做事就是做早晚課,
一心不亂就是做早晚課。
法師聽了,恍然大悟。
歷史:
課誦
課誦是佛教寺院定時念持經咒、禮拜三寶和梵唄歌贊等法事,因其冀獲功德於念誦準則之中,所以也叫功課。
按瑜伽有四種念誦:即音聲念誦(出聲念)、金剛念誦(合口默念)、三摩提念(心念)和真實意念(如字修行)。本文主要談第一種,即所謂“清淨在音 聞”。追溯古代,先是經咒和梵唄等簡單的念誦,晉代以後發展出懺法,再後又有《水陸》、《焰口》等,唱念趨於複雜。唐代馬祖建叢林,百丈制《清規》。趙宋 以後,特別是明代叢林中普遍形成了朝暮課誦(也叫“二時功課”,“二課”或“早晚課”)制,與經、懺等法事相並列而成另具一格的寺院風尚。課誦
課誦是佛教寺院定時念持經咒、禮拜三寶和梵唄歌贊等法事,因其冀獲功德於念誦準則之中,所以也叫功課。
按瑜伽有四種念誦:即音聲念誦(出聲念)、金剛念誦(合口默念)、三摩提念(心念)和真實意念(如字修行)。本文主要談第一種,即所謂“清淨在音 聞”。追溯古代,先是經咒和梵唄等簡單的念誦,晉代以後發展出懺法,再後又有《水陸》、《焰口》等,唱念趨於複雜。唐代馬祖建叢林,百丈制《清規》。趙宋 以後,特別是明代叢林中普遍形成了朝暮課誦(也叫“二時功課”,“二課”或“早晚課”)制,與經、懺等法事相並列而成另具一格的寺院風尚。…
我國的念誦儀制始創于東晉道安,他制僧尼軌範三則:一曰行香定座上講之法(即講經儀);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即課誦齋粥儀);三曰 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即道場懺法儀)。這三條對佛教的影響極為深廣,為後來各種法事議制的開端。宋明以來寺院逐漸普遍奉行的朝暮課誦,當亦導源於此…
我國古德定日課於朝暮二時,自有其依據。《二課合解》的作者觀月興慈在敍述古哲為什麼要建立課誦于早晚時指出:“朝暮不軌,猶良馬無疆” (《重訂二課合解自序》),這是說佛徒朝暮需以課誦來作為自身的軌範。朝指五更,為日之始、晝三時之初,佛徒從鐘聲破夜警醒而起,盥洗畢,即上殿課誦,則 期思惟以還淨。暮為日晡,隸屬晝三時之末,功課禮誦,乃冀覺昏而除昧。所以二時功課之設,成為佛教寺院通行的重要規制…
二時課文,全屬大乘藏攝。如《楞嚴》、《大悲》等咒,《阿彌陀經》、《懺悔文》、《蒙山施食》以及稱念佛號。因此,禮誦課文的人要做到:身 體端肅,口出清音,意隨文觀。二課全文,分為三個部分:一、早自《楞嚴咒》始,晚從《彌陀經》起,各至稱念佛號、三菩薩止為課誦正文。二、在三菩薩後,早 晚各有回向文和三皈依為普結回向。三、每逢朔望等還有二時祝贊等為祝禱護神…
本文選自《中國佛教》
希望可以幫到你,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