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軍機處與內閣之分別

2007-08-09 2:50 am
請回答以下兩題題目:
1. 清朝的軍機處與當時的內閣的職務分別是什麼?
2. 清朝的軍機處與當時的內閣本質上有何分別?
更新1:

唔該回答問題,唔係淨係copy其他網站的資料!!!

回答 (2)

2007-08-09 2:54 am
清代中央政制繼承明代內閣執行政務,但後由軍機處剝奪其權。所有滿漢成員雖較明代地位較高,但一如明之下的六部,只有處理和執行政務權,並嚴禁中官用事,有犯者凌遲處死。滿洲自1616年建女真部,至1644年入關仍由集體議政方式進行決定國家政令,此種形式一直至清初不改。

軍機處為清代特有的政治機構,是君主獨裁發展到最高階段的產物。軍機處實際是皇帝的機要秘書班子及辦事機構,奉旨經辦一切重大事情的中樞,《軍機處題名記》說:「內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門提督,內務府太監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東至奉天、吉林、黑龍江所屬,西北至伊犁、葉爾羌將軍、辦事大臣所屬,迄於四裔諸屬國,有事無不綜匯。」

軍機處始屬臨時設置,演變所至,終成「掌軍國大政,以贊機務」之中樞機構。軍機處設置之因由,可分表面與內在原因:在表面原因方面,是籌劃軍務的需要。「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設軍機房,後改軍機處。」
2007-08-09 2:54 am
軍機處,亦稱「軍機房[1]」、「總理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

雍正七年,用兵西北,以內閣在紫禁城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2]十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由於軍機處本是一個非常的臨時機構,自誕生之日起就擺脫了正式官僚體系的壅滯、繁瑣的毛病,非常適合皇帝加強君權的意願,所以,在準噶爾戰事平定之後,按理應裁撤軍機處,但結果非但不將其撤銷,反而進一步擴大了軍機處的權力,使其超越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成為最主要的政治核心。

乾隆元年,廢除軍機處,其事務由總理事務處經辦,各軍機事務大臣皆調回本任,三年,詔令恢復軍機處。軍機處主要成員為軍機大臣及軍機章京。軍機大臣員額無定,最少時以三員為度,最多不超過十員,通常為四至七員,尤以五至六員為最常,由親王[3]、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4]充任軍機大臣,通稱大軍機。設首席軍機大臣,或稱領班軍機大臣,一般由滿族親王或大學士擔任。其他任職者按各人資歷分別被任命為軍機處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學習行走等。軍機大臣須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隨時召見。另選內閣中書等官[5]充軍機章京[6],通稱小軍機,滿漢各半,掌繕寫諭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7]。軍機處具體職掌為:撰擬諭旨和處理奏摺;議大政,議後提出處理意見,奏報皇帝裁奪;讞[8]大獄,參與重大案件審擬;參與對重要官員的任免和考核;隨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辦事件等,用字寄[9]上諭的名義對各地各部官員發佈指令,凡特旨簡放大員,如大學士、六部、九卿、督撫、將軍、提督、學差、主考及駐外使臣,皆由軍機處開單請旨。咸豐中成立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後,軍機處之權漸移。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責任內閣成立後撤銷。

內閣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執政期間, 因宰相胡惟庸謀反, 決定廢相此職, 以內閣大學士的組織代之, 本意為將其權力降低, 事實上最後卻比宰相權力更大,於明憲宗成化(1465年—1487年)首輔制臻至成熟; 歷代著名的大學士包括張居正等。至清代其權力始消減,部份首輔權力轉移至總督均分。
參考: wikipedia


收錄日期: 2021-04-18 22:50: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08000051KK0477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