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辛亥革命 happened ?

2007-08-09 1:58 am
Why 辛亥革命 happened ?

回答 (2)

2007-08-09 2:07 am
✔ 最佳答案
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餘年的皇帝制度。中國歷史上,都是以一個封建朝代代替另一個封建朝代,而辛亥革命,卻徹底推翻帝制,試圖建立新的政治體制--共和制。辛亥革命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儘管後來民主共和的規則受到北洋軍閥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一度有短暫封建王朝的復辟,但他們都不能從根本上顛覆眾望所歸的共和國體。

當時中國人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治國方案,遂按照美國憲法,美國政治體制,實行總統共和制。儘管因為現實社會條件的限制和統治者們對約法的蔑視,民國初年並未能實行真正的民主政治,但畢竟是中國首次試圖實行民主共和政體。辛亥革命後,真正的民主和共和並沒有得到實行。

君臣關係是漢代董仲舒以來中國思想中「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因此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除了打破了帝制政治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之外,也對於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的諸多價值觀的權威性產生衝擊,因此在其後的新文化運動中會進一步出現「全盤西化」的思想。

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民主、共和觀念在中國的傳播,民主共和的價值觀得到了確立。但是封建思想和傳統價值觀念並沒有被清除,在以後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才進一步提出了打倒孔孟思想。直到今日,一些封建思想,還在人們的腦子裏,在中國大陸,還是實行一黨獨大的政治體制,一些封建帝制時期的價值觀仍然以不同的形式起著作用。在臺灣,1990年代後,嘗試推行了所謂民主和共和的體制,但往往過於地方功利,也令人看不到民主的未來。



社會影響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來得大。辛亥革命雖然常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但當時中國其實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參與革命者也並非以資產階級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而在傳統社會的改變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滿人權貴,但中國傳統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漢人舊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轉投向革命而獲得地位,反而更加鞏固他們的地位。

辛亥革命並沒有像西方資產積極革命那樣,重新建構社會結構。參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軍人,舊式管倆,各地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後仍然掌握權力。中國貧窮的平民階層沒有參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後,生存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辛亥革命後的軍閥割據,大量戰亂及軍人政治才使傳統擁有知識和功名的士紳官僚力量漸衰,代之而起的是具軍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惡霸。

辛亥革命的評價 -成功?? 失敗??

在民國前幾年,知識分子們和革命的參與者尚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滿清而興奮不已,對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較高的評價。但隨著民國政治的混亂,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對辛亥革命的成就評價開始受到質疑,如魯迅在小說《阿Q正傳》中點出了革命並未對中國的社會文化帶來改變和進步。孫中山在1921年給俄羅斯外交人民委員齊契林的信中提到「現在我的朋友們都承認:我的辭職是一個巨大的政治錯誤」,孫中山在遺囑內也囑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當時的知識分子認為政治革命不足以救中國,因此要進一步發動文化上的改革。

1920年代以後的國共兩黨,則對於辛亥革命有了較高的評價。國民黨視孫中山為中華民國的國父,視辛亥革命為其所領導成功的革命,賦予辛亥革命有極高的評價,辛亥革命是現代中國史的起點,是中國能發展成民主及現代的國家最重要的關鍵。

而共產黨雖然認爲辛亥革命由於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和軟弱性,只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沒有提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主張,沒有建立共和體制,更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和深刻的社會革命,來達到平均地權的主張,而是在列強的壓力下,與代表舊勢力的袁世凱妥協,把勝利果實拱手相讓。但同時又認可辛亥革命是個具有階段性成就的革命,為後來進一步革命奠定基礎。例如劉少奇認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周恩來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後革命的發展開闢了道路。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何香凝認為「辛亥革命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它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廣大人民中傳播了民主共和國思想的種子,促進了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新發展」。其後馬克斯主義史學的史家,多把辛亥革命視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亦即社會主義革命之前所需要的前一階段的革命。這種以視辛亥革命為正面意義的想法,1950年代以後的海峽兩岸,都是主流的觀點。

一直要到了1980年代晚期到1990年代,才開始有人對這種以革命是正面甚至是「革命崇拜」的想法作出反省,例如中國的思想史家李澤厚、劉再復等人,認為在20世紀初的中國,保留君主的漸進改革比暴力的革命更能使中國在穩定中發展,袁世凱、康梁、嚴復、楊度等君主立憲的主張比孫中山更適合於當時的中國。台灣的歷史學者也開始對國民黨加諸於「辛亥革命」的一些「神話」作消解,重新評估辛亥革命的價值和作用。

西方學者,漢學家和歷史學家對辛亥革命也有很多研究。著名漢學家費正清評價辛亥革命僅僅是「政體的變革」,而「基本是上一場失敗」。 高慕柯認為辛亥革命是一場大於它所有領袖的革命,是一次「沒有真正領導者的革命」。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納散尼爾·佩弗(Nathaniel Petter)對辛亥革命以及辛亥革命試圖建立起的共和整體給予很低的評價:「1911年在中國建立起美國共和政體的仿製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種共和政體是一個大失敗,因為它在中國的歷史、傳統、政治經歷、制度、天性、信仰觀念或習慣中毫無根據地。它是外國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國之上的。它隨着時間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畫,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學生的漫畫。……這種共和政體悲慘地結束了,即悲慘地失敗了。然而,失敗的並不是共和政體……而是一代人。」
參考: yahoo
2007-08-09 2:05 am
因為國父要推翻清朝
有次清朝調走湖北新軍去鎮壓4川
搞到湖北守備空虛,令國父有機可成
參考: 自己(好似係咁)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38: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08000051KK0437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