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10月24日,維也納工廠主馬克斯·舒施尼發明了一種製造簡單、使用方便的塑膠袋,它有兩個提手、一個堅實的底襯。一百年後的今天,這種塑膠袋已經成為人們購物的好幫手,也成為許多商家印制廣告宣傳自己的好手段。不過在它百歲生日之際,既沒有歡快的讚歌,也沒有明亮的燭光——百年來,人們在享用它帶來的方便的同時,也背上了沉重的環保包袱 在一些地方,人們出門購物事先很少會想到帶上個什麼袋子,因為不論是菜場、超市或者百貨商店,商家都會“貼心”地在您購物之餘附送您一個塑膠購物袋。儘管這些塑膠袋確實使用簡便,但由於它們通常是不可生物降解的,如何處理它們便給人類帶來諸多麻煩。
膠袋的歷史
塑料袋歷史上1957 第一baggies 和三明治袋子在卷被介紹。
1958 個多乾洗袋子與傳統包裝紙競爭。
1966 塑料袋用途在麵包包裝接收市場的25 到百分之30 。
1966 個塑料產物袋子在卷被介紹在雜貨店。
1969 紐約衛生部門的"紐約實驗" 顯示出, 塑料廢物袋子curbside 搭便車是更加乾淨的, 更加安全和安靜比metal 垃圾箱搭便車, 開始轉移對塑料罐頭劃線員在消費者之中。 1974/75 零售的巨人譬如枯萎, J.C. Penney, 蒙哥馬力瓦百貨公司, 喬丹沼澤, 加盟, 被結成同盟並且小山做開關對塑料商品袋子。
1973 第一商業系統為製造業塑料食品雜貨袋變得可使用
1977 塑料食品雜貨袋被介紹給超級市場產業作為選擇裱糊大袋。
1982 年Kroger 和Safeway 開始用聚乙烯"T恤杉" 袋子替換傳統工藝大袋。
1990 第一藍色袋子回收的節目從curbside 彙集開始。
1990 年消費者塑料袋回收開始通過超級市場彙集站點網路。
1992 年近一半美國超級市場有回收可利用為塑料袋。
1996 四五個食品雜貨袋被使用是塑料。
參考資料:
http://www.plasticbag.com/environmental/history.html
紅白藍膠袋是一種紅色、白色、藍色三色相間的帆布製成的大型膠袋,原創於1960年代的香港。到了今時今日,紅白藍膠袋被視為香港文化的代表之一。
紅白藍膠袋體積一般為16吋至28吋高。由於使用帆布製成,質料既輕又堅韌,而且耐用及容量大,故常用於搬運的用途。
歷史
早於1950年代,香港已有紅白藍帆布的存在,原為保護大外牆或木屋區居民作為阻擋風雨之用。直到1960年代初期,這種紅白藍帆布才改造的紅白藍膠袋,並廣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至於為何以紅、白、藍三色為主色則未可考。
紅白藍膠袋的設計最初只有紅、白、藍三色相間,設計簡單。1970年代至19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中國大陸經濟相對落後,不少香港人到中國大陸探親都不約而同以紅白藍膠袋裝載貨品,一時間紅白藍膠袋與探親成了同義詞。而設計上,除了原本的紅白藍三色粗直紋外,更出現格仔款式,更甚加上車輪,非常方便。1990年代,紅白藍膠袋發展成全紅、全藍、紅白、紅白黑等多種款式,但仍以「紅白藍膠袋」稱之。
文化
香港主權移交後,香港人希望尋獲身份認同,「紅白藍膠袋」被稱為香港精神之一。2004年,被喻為「歌神」的許冠傑在演唱會時以「紅白藍」膠袋改裝成舞衣,更將小型紅白藍膠袋當贈品派發,將紅白藍膠袋熱潮推向高峰 。也有不少香港設計舉辦展覽,或將紅白藍元素融入設計當中,將這熱潮延續下去。 香港文化博物館亦有相關主題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