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場戰役決定了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及其盟軍的勝利?

2007-08-07 10:15 am
哪一場戰役決定了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及其盟軍的勝利?

回答 (1)

2007-08-07 10:30 am
✔ 最佳答案
色當會戰決定了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及其盟軍的勝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但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在德法兩國,此戰役稱為德法戰爭。
在9月1日至2日,普法兩軍於色當進行決定性的大戰,即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佔領了符裡濟、棟舍裡等地,成功切斷了法軍西撤的道路,並從後堵截法軍。而在當天中午,普軍亦完成了對法軍的合圍,並以強大的火炮作出攻擊。當時下午,在法軍數次試圖突圍失敗後,拿破崙三世被逼於下午4時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願「將他的佩劍交到陛下的手中」。9月2日,拿破崙三世正式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12.4萬人,普軍只損失了9000多人。法國舉國嘩然。9月4日,法國國內發生政變,法蘭西第二帝國被推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

色當會戰發生於1870年9月1日普法戰爭時期。戰鬥的結果是普軍俘虜了法皇拿破崙三世及其麾下的軍隊,雖然普軍仍需要與新成立的法國政府作戰,但此戰實際上已經決定了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及其盟軍的勝利。
當時120,000名強大的夏隆法軍,由帕特裡斯·麥克馬洪元帥指揮,並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合,欲解救梅斯之圍,但被默茲省的普魯士軍隊於比爾望特戰役擊敗。默茲省的普軍與普魯士第三軍團由陸軍元帥赫爾穆特·馮·毛奇指揮,並聯合普王威廉一世及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圍困麥克馬洪的軍隊在色當,成為一個巨大的包圍戰。麥克馬洪元帥在戰鬥中受傷,需將指揮權交給奧古斯特·亞歷山大·杜確特將軍。
巴贊元帥麾下的萊茵軍團於瓜伐洛堤戰役戰敗之後被迫撤退到梅斯,被普軍第一及第二軍團的超過150,000名普軍圍困(梅斯之圍)。法皇拿破崙三世與帕特裡斯·麥克馬洪元帥組成了一支新的夏隆法軍,並趕到梅斯解圍,拯救巴贊元帥。拿破崙三世親自領軍,由麥克馬洪元帥輔助,將軍隊以左翼為先,向東北行進到比利時邊境,避免在向南攻擊與巴贊元帥會合前遇到普軍。
赫爾穆特·馮·毛奇指揮的普軍,計劃在這次法軍的行動中把握機會,以鉗型攻勢捉住對手。這計劃當時看來是不智的,因為普軍在1870年8月已經多次重複使計造成了一連串勝利,而行軍亦令法軍耗盡體力,而且兩軍都暴露了其左翼。根據計劃,毛奇留下普軍第一及第二軍包圍梅斯,他本人率領普軍第三軍和其它在梅斯的普軍往北行軍,8月30日終於在比爾蒙特抓住了法軍。法軍遭遇一場閃電戰,激戰中損失了5,000人和40門火炮後往色當撤退。法軍的目的是想讓已經長時間行軍的士兵休息,他們認為補充彈葯後撤退,比立即在城鎮作戰更好。
夏隆法軍休整後,他們指派了第一軍團監視普軍行動,但第一軍團卻馬上被會集的普軍隔離。由於他們仍然非常疲乏和缺乏彈葯,所以未能突圍。法軍的後方由色當的要塞保護,並有山丘和樹林,為防守的軍隊提供掩護。
毛奇對法軍狀況的判斷比現實情況更樂觀。他相信法軍認為如果想保留實力,不作損失,就只有選擇後退。因此,他將隨行的普軍分成三個縱隊: 第一縱隊拖延法軍,第二縱隊急速前進將撤退中的法軍抓住,規模最小的第三縱隊則守著河岸。法軍不能動彈,必須就地作戰。結果是普軍包圍了法軍。
戰鬥由夏隆法軍開始,法軍擁有202個步兵營、80個騎兵營和564門火炮,攻擊擁有222個步兵營、186個騎兵營和774門火炮的普軍。
拿破崙三世下令麥克馬洪元帥打破普軍包圍,但看起來唯一可能的突破點就只有控制拿·蒙薩勒鎮,而該鎮側面由防禦工事保護。但普軍亦挑選了拿·蒙薩勒鎮作為突破法軍防守的一點,薩克森的佐治親王和普軍第六軍團被指派執行此行動,而馮·達·鄧恩將軍被下令進攻位於右翼的巴薩利斯鎮。
鄧恩將軍的進攻是這場會戰中雙方第一次交戰,法軍第一軍團已在巴薩利斯鎮的街道建築了防衛工事,並得到鎮民的支持。在早上4時,鄧恩將軍派了一旅士兵橫過浮橋,並遭遇猛烈抵抗,該旅只能佔領巴薩利斯鎮的南面一端。戰鬥吸引了更多士兵加入戰鬥,法軍第一、五及第十二軍團的數旅士兵亦到達作戰。8時,普軍第八師到達,鄧恩將軍決定是時候發動決定性的攻勢。當時,因火炮長途運送需時,他讓他的最後一旅士兵發動猛攻,接著讓梅斯另一方面的炮兵進攻。9時,炮兵終抵達了巴薩利斯鎮。
戰鬥持續擴展到該鎮的南面,普軍第八師被指派支持在拿·蒙薩勒鎮的巴伐利亞軍,以嘗試突破法軍的防守。6時後,戰況白熱化,之前受傷的麥克馬洪元帥,在7時後收到戰報,決定取代杜確特將軍親自指揮。杜確特將軍原本正如毛奇所料指令撤退,但卻被德·威佩芬將軍立即駁回,他將他的部隊投入到拿·蒙薩勒鎮與薩克森軍隊戰鬥。這令到法軍能夠暫時重整旗鼓,在拿·蒙薩勒村附近重新聚集火炮,進逼薩克森與巴伐利亞軍隊。可惜的是,由於普軍佔領了巴薩利斯,更多普軍如潮水般加入戰鬥,這次反擊開始瓦解。
但戰鬥至11時後,當有更多普軍到達戰場的同時,普軍的炮兵令法軍造成了傷亡。在普軍強烈的炮火轟擊、西北和東面普軍進攻、和西南面巴伐利亞軍進攻之下,夏隆法軍退至波爾斯·德·勒·加裡寧,並被包圍。法軍騎兵由馬格列堤將軍率領,向鄰近普軍第六軍團所在地科林村拚死地發動了三次進攻。馬格列堤將軍在第一波進攻被殺,其餘兩次騎兵遭受重大損失,但仍沒有改變戰局。
該日完結的時候,知道已經沒有機會突圍,拿破崙三世下令停止戰鬥。法軍17,000人傷亡、21,000人被俘。普軍報稱陣亡2,320人,5,980人受傷、700人被俘或失蹤。
之後一日的9月2日,拿破崙三世下令懸起白旗,將自己和全體沙龍法軍向毛奇和普魯士國王投降。皇帝被俘令普軍沒有了一個敵對的政府去維持法國的和平。果然,當兩日後皇帝被俘的消息傳到巴黎之後,一場非流血的革命爆發,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一個新臨時政府,他們希望多抵抗五個月,改變法國的命運。
但是法軍在色當的大敗和皇帝被俘,已經象徵著法國不能改變命運。由於法蘭西第二帝國被推翻,拿破崙三世被準脫離普軍的拘留,流亡到英格蘭。同時,在兩星期之內,普軍第三軍和梅斯的普軍進行了巴黎之圍。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48: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07000051KK0047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