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94一.下回兩段引文談及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倫埋,中國社會以家族為本位。
(1)試析述兩段引文的論點,並比較二所持的態度。
(2)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倫理,請提出你對此的看法。
唐君毅 (與青年談中國文化) (節錄)
「由中國先哲之重人禽之辨,重對於人之異於禽獸之人性之自覺,而依之以撻立人倫人文之世界 ; 所以中國之道德倫埋,首重家庭中之倫埋。相傳舜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首即為父子有親,長幼有序。自孔門弟子起,即以孝悌為仁之本。原來人之對人之情感,正當從最親近之人閱始。中國儒家特重孝悌者,則以孝悌尤為人與禽獸之異之所在。禽獸能愛其子女,然兄弟恒不相親,尤罕有能孝者。人之孝,表示人之生命精神之能返而顧念其所自生之本。由孝父母,而及於父母之父母,及於祖宗,於是人之生命精紳,可上通於百世,宛若融凝無數之父母祖宗以為一。由弟而敬兄以及於一切同族之長兄,以融凝一宗族中一切兄弟以為一。孝之擴充,為孝於整個之民族,而忠於民族之歷史與文化。悌之擴充,為視四海之內之人皆兄弟。故孝慈之通之擴充,即縱面的維繁民族生命於永久。友愛之道之擴充,即橫面的啟發民胞物與天下一家之意識。中國先哲所謂仁之最高表現,從橫面看是極於民胞物與之精紳。自縱面看, 則是慎終追途,上承祖宗之心與往聖之志,而下則求啟迪後人,以萬世之太平為念。而此種仁之最高之表現,其開始茁芽之處,則在家家戶戶所有之孝悌。故曰孝悌為仁之本。仁至雖而孝悌則極易。人誡能從至易處,先下培養工夫,求雖於易,而後難乃不難。此即中國先哲之倫埋逆德之所以首重家庭之孝悌。封建宗法之制,雖衰亡於周秦以後,而孝悌之倫常,至今不改。此皆由於中國先哲之能洞見至仁之大德之本源,乃本此至平凡之孝悌之故也。」
金耀基 (中國的傳統社會)
「中國是以家族為本位的社會,用社會學的術語說,中國社會是以原級團體 (Primary group)為主的。在原級團體中,人與人的闕係是基於身分的,亦即是待殊取向地,這種闢係與心態可一層一層的向外推,但人際之闕係總是特殊地,即或無血緣或親屬闕連者,亦皆是人際間的關係,而可以親屬身分類之。如中國人之彼此稱呼,不以名字,亦不曰先生,年長於己者稱 『老兄』 ,年高一輩者稱「伯父」 等,女性則稱「大姊」,伯母等,凡中國人活動範圍接觸所及,他都會不知不覺間以「親人目之,因正此亦以親人、相待,而顯出慇懃與關懷,乃充滿一片人情味。可是,在一個人親屬或擬親屬關係圈之外的人即屬外人 ,外人則人際關係終斷,而不免顯出無情。此我們在公共汽車裏看得最明顯,凡是親戚朋友,便熱絡地讓位爭先,而對非親戚朋友,則爭座恐後,毫不客氣。反之,在西方現代社會如美國者以會杜為社會之本位,會杜則為 『次級團體』 (Secondary group) , 在次級團體中 ,人與人的關係基於契約,亦即是普遍取向地,且是 「非人際的』 (impersonal)關係,因此人比較傾向於博愛,而於特殊的人際關係則反顯得比較淡漠而少人情味。相對於儒家思想來說,基督教有濃厚的普遍取向性,故基督教在基本上是要信徒離開家的。在中國,佛、道思想活動亦不以家為單元 (主張出家 ) ,而以寺廟,宗派等 『會社」 為單位,韋伯認為儒教之不容佛道,而斥之為異端者,在此而不在彼,因為此一傾向足以破壞中國社會的整個結構。中國社會以原級團體為基底而產生之人情味,在某一程度上,成為一種壓力,迫使脆弱的「次級團體」 底角色的行為,受到歪曲,此所以中國的官員常枉「法」 而徇 「情」 也。』
94二.細閱下文,並回答所附題目:
「有人認為傳統中國文化與現今世界脫節,但他們曾否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呢?別的不說,就以中國文化中愛自然、愛和平的特質為例,倘能善加發揚,實足以抗衡現今世界所面臨的自然環境破壞與戰爭危機,拯救人類免於滅亡……」
(1)中國文化「愛自然」、「愛和平」的特質可否見於藝術與哲學之中?試加以申述。
(2)作者認為這兩種特質,「倘能善加發揚,實足以抗衡現今世界所而臨的自然環境破壞
與戰爭機」。試評論他的看法。
94三.細閱下文,並回答所附題目:
「清明是最無聊的節日!在香港,不是人人 『有山可拜」 ,即使有,先人的墓地或骨灰盦,大都座落或安放在有人管理的地方,隨時可以拜祭,犯不著要後人在指定的日子打掃除草啊 !
掃墓使我感到拘東和沉悶!但對這一天,父親卻特別緊張,他一定要在「正日」上山,並且要求所有家人都去,所穿的衣著服飾,更規定要整齊樸素。他又要我們一早準備好香燭酒禮,而鮮花則在上山途中,選擇最新鮮和最燦爛的才買。到了祖父墓前,我們要親
手清潔墓台,為碑文填上漆油,然後才放置鮮花和祭品。拜祭的時候,父親神情肅穆,帶領我們上香和行禮,他又低聲向祖父稟告家裏一年來的狀況。這期間更有諸多限制 : 不得嬉笑、不得踏足墓台、不可以聽音樂、不可以嚼香囗膠。拜祭完畢,還要像其他節日一樣,
全家必須一起吃飯,難道他不知道這會影響我們的社交生活嗎?
父親向來爽朗,思想開通,不拘小節,不迷信鬼神,但在清明時卻勞師動眾,執看繁文褥節,未免太迂腐了。同樣是掃墓,為甚麼不能像大多數人一樣,把這天看作郊遊日,輕輕鬆鬆,玩樂一番呢?我向舅父提出我的疑惑,但他只是說 : 「你爸爸的做法其實體
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你自己想想吧 ! 」
我始終覺得清明掃墓,意義不大。它不像端午節,可舉辦國際龍舟競賽,推廣旅遊 ; 它也不如中秋,可舉辦燈會、晚會,刺激消費 ; 它更不能和春節相比,春節能使市面繁榮,促進經濟。清明是褪色的節日,掃墓是褪色的習俗,沒有價值的節日和習俗,還值得
保留嗎?」
(1)上文作者批評他父親在清明節勞師眾,執著繁文縟節,太過迂縱,而他的舅舅則認為父親
的做法體現了傅統文化的精神。試闡明舅舅的觀點,並以己意對父親的做法加以評
論。
(2)在文章末段,作者用什麼準衡量中國傅統節日的價值,你對他的觀點有何意見?
2007-08-06 23:40:49 補充:
字數所限..俾唔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