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雷生春
歷史背景
「雷生春」為雷亮先生所建,雷氏(又名雷鴻維)出生於廣東台山,自遷居香港後,一直經營運輸及出入口貿易生意,並且是九龍汽車(1933年)有限公司的創辦人之一。
一九二九年,雷氏向政府購入荔枝角道一一九號,並邀請擅長舖居設計的本地建築師布爾(W.H. Bourne)興建「雷生春」。建築物約於一九三一年落成,底層為一間名為「雷生春」的跌打葯店,其上各層則用作雷氏家庭成員的住所。「雷生春」的名字源於一對對聯,寓意該舖生產的葯品能妙手回春。當時,「雷生春」葯品廣受附近坊眾歡迎,並且行銷海外。
雷亮先生於一九四四年逝世,「雷生春」亦於數年後結業。建築物其後曾用作商住及出租作洋服店等用途。二零零零年,雷氏家族向古物古蹟辦事處提出慷慨捐贈「雷生春」予政府的建議,並於二零零三年十月正式將建築物移交政府。
「雷生春」不單見證了香港著名家族的發展史,更反映了社區生活、經濟活動、以至建築等各個範疇的本地歷史。
建築特色
「雷生春」樓高四層,為典型的「騎樓」(或稱「唐樓」)。二十世紀初,這類樓高二至四層,並揉合中西建築特色的華人民居在香港市區極為普遍。
「雷生春」表現了新古典建築風格,這可從其方型框架及其上的欄杆裝飾得見其建築特色。建築物寬闊的露台能抵禦風雨及阻隔陽光,有助降低室內氣溫。大樓頂層外牆嵌有家族店號的石匾,這些設計都是本地戰前騎樓的典型建築風格。大樓正面設計甚為精緻,富有古典意大利風格,如樓頂凹凸不平的山牆即為一例。至於大樓的弧形主立面,則是為了遷就道路交界的窄角而特別設計。結構方面,「雷生春」的外牆為紅磚身外加灰泥批盪;樑、柱則以鋼筋混凝土製造。「雷生春」可說是香港戰前騎樓式建築的代表。
活化再利用
政府已為此幢荒廢多年的建築物進行結構勘測及基本維修工程,現正積極構思將之轉作為文化及其他合適的用途,使這幢歷史建築物能重新注入生氣及資源,奐發新的姿采。
建築物經修復後,可作文化、教育、社區、商業用途或以上的綜合用途,並能配合建築物的原有歷史及文化特色。可考慮的用途包括展覽中心、小型表演場地、會議或演講場地、閱覽室、中葯或中醫店舖、茶室、紀念品店等。為保留建築物原有特色及向公眾闡釋其歷史價值,部分面積將作展覽區介紹「雷生春」、雷氏家族及旺角區的歷史。
政府現正為「雷生春」的活化再利用的安排進行探討,並就不同的方案進行可行性研究,包括考慮邀請有興趣之個人或團體為該建築物的未來用途,提交計劃書,將建築物適當和持續地活化再利用,以盡量發揮其文物價值。
匯集各方努力,我們相信「雷生春」的形體結構、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將能得以妥善地保存,並能帶來社會、經濟及教育效益。
參考資料:康樂文化事務署古物古蹟辦事處
雷生春
雷生春位於香港九龍旺角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屬於典型的唐樓,同時具有古典義大利建築特色,由九龍巴士創辦人之一雷亮擁有。建築物的名字源於一對對聯,寓意雷生春所生產的葯品能妙手回春。
概要
1929年,雷亮家族向香港政府購入旺角荔枝角道119號,並邀請建築師布爾(W. H. Bourne)興建雷生春。雷生春於1931年建成(不過有網頁指建成年份為1934年),地舖為雷亮的台山同鄉兄弟雷瑞德中醫師(他後來與雷亮和另外三人合作創辦九龍巴士)開設的雷生春醫館及葯店,上面三層為雷亮家庭成員的住所。雷生春葯品在當時廣受附近居民歡迎,並且行銷海外。
雷亮於1944年逝世,雷生春跌打葯店在數年後結業,其後曾用作商住及出租作洋服店等用途。約1980年代開始,雷生春住宅部分長期荒廢,但地面商鋪仍在營業。2000年,雷亮的後人向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古物古蹟辦事處提出將雷生春捐贈給香港政府,古物諮詢委員會同年將雷生春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物。2003年10月7日,香港政府正式接收雷生春。2004年,雷生春開始修葺,工程於2005年中完成。現時香港政府正研究雷生春未來用途,計劃邀請私人發展商提交方案,將其發展為結合文化與商機的新地標,可惜具體用途遲遲未有落實。
鬧鬼傳聞
雷生春空置多年,不時傳出鬧鬼的傳說。最為人所知的傳說是,根據祖訓,雷亮的後人絕對不能將雷生春變賣或者拆卸,但有後人違背祖訓,委託工人拆卸雷生春,在拆卸期間工具不翼而飛,工人也相繼病倒。從此,雷生春就再沒有任何拆卸工程。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