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法西斯主義
Fascism
在二十世紀所有政治用語的主要語彙中,法西斯主義仍是其中最模糊者之一。在通俗的層次,過去兩個世代以來它簡直就成為某種輕蔑的形容用語,被用來詆毀各種混亂而又互相矛盾的政治現象。它不時被用來描繪二十世紀中幾乎每一種型態的激進主義或權威主義,以及許多較為溫和的政治現象。以政治體制的角度來看而更特定地說,自從1930年代以來業已產生一種廣泛的趨勢,即用法西斯主義來指涉任何型態的右翼權威體系﹝這種體系按其種類並非社會主義﹞。若持這種用法,則義大利墨索里尼的政權便成為所有非馬克思主義或非社會主義之間有何差異。
然而,若持嚴格的學術和歷史性定義,法西斯主義即指出現於兩次大戰間歐洲法西斯運動的具體歷史現象:這些現象首見於1919自1920年義大利的法西斯運動以及德國民族社會主義運動(National Socialist);然後便是歐洲許多地區與之相似的運動。要為法西斯主義下適切的政治和歷史定義,必須界定出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歐洲所有法西斯運動之共同的、獨特的象徵,而在同時也要將之與其他政治現象區分開來。這樣的判定性定義必須指明:
典型的法西斯式否定;
法西斯主義的義理【或信條】和目標;
法西斯主義風格和組織的獨特性。
法西斯主義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幾乎與所有現存的左、中、右政治派別的對立。它反自由主義、反共產主義﹝以及就社會民主主義的意義而言,它也是反社會主義的﹞、反保守主義,縱然它有意與其他團體﹝主要是右派的團體﹞發生暫時的結盟關係。
就其意識型態與政治目標而論,法西斯運動代表了近代歐洲所曾經歷的最強勁和型態上最激進的民族主義。其目標是創造一種新式的民族主義權威國家,而這種國家不僅是建立於傳統的原則和模式之上。法西斯團體彼此間在經濟目標方面雖有相當的差異,但它們都希望組織某種新式的管制性、多階級的(multi-class)、和整合性的國民經濟結構,關乎此則有民族統合主義(national corporatist)、民族社會主義或民族工團主義(national syndicalist)等各式各樣的名稱。所有法西斯運動的目標,若非在於民族帝國的擴張,便是追求其民族與其他強權間關係的根本改變,以提昇其力量和威望。法西斯主義的義理奠立於觀念論(idealism)和意志論(voluntarism)的哲學基礎上,而且通常寒舍了創造一種新型態之現代的、自覺的世俗文化的企圖。
法西斯主義的獨特性尤其表現於該運動之風格和組織方面。它主要強調集會、符號、和政治表演之美學造型,特別是倚賴浪漫和神秘的面向。所有的法西斯運動都嘗試達成群眾動員,政治關係和風格之軍事化,以及由群眾組成黨軍(mass party militia)之目標。和某些其他種類的激進分子不同,法西斯主義者對於使用暴力給予非常積極的評價,而且極為強調陽剛原則和男性支配。它們雖也擁護一種有機的社會觀,但卻神氣活現地為一種菁英的主義而戰,並頌揚青年時期優於其他的生命階段。至於領導問題,法西斯運動則展現一種趨於權威主義、卡里斯瑪式、個人的統御風格﹝德國民族社會主義的說法,即領袖原則【fuhrerprinzip】﹞。
激進的右翼團體可能具有部分法西斯主義的政治目標;同樣的,革命的左翼運動也顯出某些法西斯主義在風格上和組織上的特徵。然而,法西斯主義者之所以獨特乃在於他們拒絕文化和經濟的保守主義、以及右派之特殊的社會菁英主義,正如它們拒絕了國際主義、名義上的平等主義、以及左派的唯物論社會主義。一旦我們體認到,具備所有﹝而不僅是部分﹞這些共同特徵的重要政治運動只存在於1919至1945年間的歐洲,那麼就更能掌握法西斯主義的歷史獨特性。
法西斯主義者宣稱其代表全國的所有階級,特別是廣大的群眾。而馬克思主者則反唇相譏,聲言他們不過是布爾喬亞階級中最暴力、最具壟斷性、和最反動部分的工具而已。旦經驗證據皆不支持這兩種極端的詮釋。在其最初階段,法西斯運動從退伍的軍事人員和少部分的激進知識分子中﹝在某些例子中是大學生﹞吸收附和者。雖然某些法西斯運動享有一定程度之上層布爾喬亞階級的支持,但是比較而言,法西斯運動的支持者最大部分乃是來自下層中產階級。因為下層中產階級世1920年代至1930年代間歐洲社會最大的階層之一,所以同樣的說法也可用於其他各種政治團體。在義大利和德國,值得注意的是有少部分黨員乃從都市工人吸收而來的。在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主要則從大學生和貧窮農民獲得社會支持;而在義大利的某些地區,也有可觀的農業階層的支持。
自從1923年來開始就有各種形形色色的理論和詮釋被提出來解釋法西斯主義。其中較重要的有:
各種社會經濟的因果關係理論,這主要是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啟發;
與社會心理學、社會人格、和社會結構等相連的心理文化動機的概念;
現代化理論的應用,將法西斯主義視為現代發展的一個階段;
極權主義理論,將法西斯主義權視為二十世紀極權主義之廣泛現象的一個樣貌;
歷史主義的詮釋,乃根據二十世紀初期歐洲核心地區歷史發展的主要面向,以嘗試多重因果關係的(multi-casual)解釋。
只有墨索里尼﹝1922─1943﹞和希特勒﹝1933─1945﹞的法西斯運動建立了屬於它們自己的獨立政權,而且只有在後者的例子中該運動的領袖才獲得完全控制國家的權力。其他以法西斯運動最為強勢的地區有奧地利﹝奧地利民族社會主義者﹞、匈牙利﹝劍十字【Arrow Cross】﹞、羅馬尼亞﹝鐵衛【Iron Guard】﹞、和西班牙﹝長槍黨【Spanish Phalanx】﹞。一般而言,在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國家或受其影響而不安的國家,法西斯主義最具吸引力。雖然法西斯運動在那幾年間出現於每一個歐洲國家﹝且非常弱勢地,出現於西半球的國家和日本;而在南非則有比較活躍的表現﹞,但是其中只有極少數獲致成功。而幾乎在所有地區,反法西斯主義者的數目均遠多於法西斯主義者。就像法西斯主義者的義理中非理性主義和意志論的本質一樣,極端的激進主義、要求戰爭和暴力亦限制其吸引力。主要由於希特勒時代德國大立擴張其軍事力量,因而法西斯主義能於短短數年間獲得廣泛影響力和歷史的重要性。同樣的,德國和義大利地在戰爭中完全挫敗,使法西斯主義被譴責為全面的政治破壞和歷史的恥辱;以至於1945年以來,所有圖謀復活法西斯主義的行動都只能獲得微不足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