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國東北松花江水源污染(11月25日)
連日來,英國各大報紙對中國東北松花江水源污染造成哈爾濱市供水中斷的事件作了大量的報道。
測試發現松花江的苯污染濃度超標30多倍
《金融時報》星期四在頭版報道中使用的標題是:“污染帶逼近中國城市,成千上萬人逃離”,報道的副標題是:“地方當局處理危機的方式受到批評”。
這篇記者戴爾從哈爾濱發來的報道說: 這次污染事件暴露了中國存在的弱點,應該引起北京的警覺。
過去20年中國製造業的迅速發展使環境污染成為一種持續性的威脅。越來越多的專家開始警告中國,大城市可能出現供水短缺。
報道還說,在中國發生薩斯危機之後,公眾對當局有關公共健康發出的公告就缺乏信任。現在,當局正在為自己最初就這次污染事件發佈信息的方式付出代價:
當局在星期一發出停水四天的通知時說,停水是為了檢修供水系統,後來才承認停水和吉林市化工廠的爆炸有關,然後又承認停水時間可能會超過四天。長時間的停水將對經濟產生更大的影響。
掩蓋污染
《金融時報》接著在星期五發表了一篇社論,題目是“中國對污染的掩蓋”。社論說: 事故總會發生,但是有關這次災難的真相暴露過程存在著許多需要回答的問題。
為什麼在吉林市的化工廠發生爆炸一個星期之後,哈爾濱市的居民才被告知他們的飲用水受到了有毒物質的威脅?
為什麼中國石化沒有立即警告爆炸中洩露的苯構成了威脅?
為什麼哈爾濱市政府最初要撒謊,宣佈停水是為了檢修管道?還有,在吉林市和哈爾濱之間的松花江沿岸城鎮現在的狀況如何?
社論最後警告說,對公眾利益相關的問題保守秘密會傷害人命,也會嚴重損害政府的信譽。
另外,《國際先驅論壇報》還在星期四刊登的一篇報道中談到了中國河流污染的普遍問題:
在中國七個主要河流排污區的監測站收集的數據顯示,中國44%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環境專家相信,飲用水和農業用水的短缺將成為妨礙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威脅。
報道援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一份報告的內容說:
中國每年缺水大約360億立方米。農業用水佔總用水量的70%,是受缺水打擊最嚴重的產業。
中美關係
中國的經濟發展對美國是個嚴峻的挑戰
美國總統布什結束對亞洲特別是對中國的訪問後,中美關係走向一直是媒體關注的話題。
美國強硬派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訪華、副國務卿佐立克的“中國責任論”使一些人相信,中美將走向緩和與合作,中國可能成為美國在國際事務中負責任的伙伴。
但星期二的《國際先驅論壇報》在評論版刊登文章認為,美國對中國的政策仍然奉行冷戰思維。文章說: 儘管美國總統布什訪華時並沒有使用“遏制”這個詞,但如果中國領導人懷疑布什政府準備把冷戰時對蘇聯的戰略用於中國也完全可以理解。
中國的經濟發展對美國是個嚴峻的挑戰,這不僅包括會給兩國關係帶來潛在不穩定的貿易和匯率問題,也包括中國在全球範圍內對能源的競爭。
文章接著說,雖然中國目前還不能對美國構成軍事威脅,兩國間最敏感的台灣問題也出現了緩和,美國並沒有放鬆對中國的圍堵政策:
印度和日本是兩個最典型的例子。儘管印度拒絕遵守核不擴散條約,華盛頓還是莫名其妙地推動和印度共享民用核技術﹔儘管日本的民族主義政府已經令人擔憂,美國還是積極鼓動日本擺脫戰後對其軍事力量的限制,去追求野心勃勃的地區安全目標。另外,美國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強了軍事合作。
文章認為,如果美國的遏制導致中國在經濟和軍事上擴張以突破遏制,將有損亞洲的穩定,這一點值得美國,包括印度和日本重新考慮。
間諜活動
另外,美國對中國的擔心也不僅僅表現在亞洲,星期五的英國《金融時報》刊登兩篇文章指出,美國準備加強對外國人,特別是中國人參與敏感技術領域科研的限制。
一篇文章引用美國商務部高官的話說,美國擔心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研究人員利用美國相對開放的政策從事間諜活動,竊取美國的敏感高科技和情報。文章說:
執法部門和情報官員尤其擔心,中國利用在美國的超過15萬名學生為北京充當間諜。他們擔心中國情報系統利用美國的法律漏洞,推進了中國的科技發展,縮小了與美國的軍事差距。
根據現行的法律,如果中國人獲得了加拿大、英國或澳大利亞國籍,那麼他們就不會受到美國嚴格的技術出口許可限制。現在美國商務部考慮修改這一法律,只要是出生在中國的人,無論其國籍如何都將受到嚴格的限制。
但是,美國商務部的這一計劃遭到了美國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反對。文章援引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名實驗室主任的話說:
這將對美國吸引各國最優秀人才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影響到他們參與對美國經濟和社會具有重要價值的基礎和應用科學的研究。
文章最後說,美國政府有可能會採取一個折衷的辦法,即適度地加強限制而不是完全禁止中國人從事美國高科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