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何謂進食失調?
進食失調是由情緒和心理問題引發的外在病徵。病人將暴食或禁食當成應付生活困難、消除痛苦感覺的方法。若欠缺適當的幫助及治療,進食失調可困擾病人一生。
進食失調症病情複雜,除飲食模式之外,心理問題亦不可忽略。一方面要為病人重建定時均衡的飲食習慣,讓身體得到均衡營養;另一方面,要協助病人處理內在的情緒問題,教導他們用正確方法面對困難。
什麼人會患上飲食失調症?
不同年齡、種族、性別或背景的人,均有可能患上進食失調症,但年輕女性,尤其是介乎15-25歲的,則最易患上此病。
研究顯示,遺傳基因與進食失調症或有直接關係。但除了生理因素外,家長或親友的飲食態度,亦足以構成嚴重影響。面對學業壓力以至各種社會壓力,有人會選擇以飲食作為處理壓力的方法。
親人離世、受人欺侮或侵犯、家庭劇變(如離婚)、同性戀困惑等創傷性事件,亦有可能引發厭食或暴食症。身體殘障、長期疾病(如糖尿病、躁狂抑鬱症或失聰等)亦可導致進食問題。
厭食症長遠影響
長期厭食可對身心造成極大傷害。女性的生育能力會受影響,年長後更有可能患上骨質疏鬆症。幸好,只要身體重新得到充足而定時的營養,這些影響是可以補救的。
厭食症的康復期短至數週,長至數月,讓病人的身心逐步重新調節。康復期間身體會出現暫時腫脹,這是重新適應定時飲食的正常現象。性格與情緒亦會短暫起伏,而起伏的程度則視乎引發厭食症的情緒問題有多嚴重。
厭食症與家庭
厭食症不但令病人受苦,病人的家人亦同樣飽受煎熬。每個個案雖有不同,卻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 患上厭食症的病人,往往是溫馴的乖孩子。
– 他們的脾氣往往是兄弟姊妹中最好的一個,絕少發怒,極希望取悅他人。
– 性格內向,憂慮不形於色。
– 懼怕失敗;強迫自己滿足別人的標準;對別人的評價極其在意。
– 竭力追求家長與教師所定、或自以為是家長與教師所定的完美標準。很多情況下,所謂「完美標準」,不過是病人內心的自我想像。
– 有時候,家長無微不至的照料,令孩子失去學習獨立的機會,於是他們透過控制自己的飲食體現獨立自主的感覺,不知不覺演變為厭食症。
什麼是暴食症?
有人會藉著暴食去處理情緒問題或減壓,結果卻迅速失去自控。他們吃的主要是高卡路里、高碳水化合物與高脂肪的食物,有時甚至連雪藏食物也不放過。但到他們吃飽後,內疚與羞恥感便會伴隨而至,迫使他們扣喉或服食瀉藥,把食物統統嘔瀉出來。
此時,病人會覺得心理舒暢了,身體也輕鬆了。這種暴食循環的確可令人遠離傷痛及不快 ― 但這只是暫時性而已。
暴食循環的頻率因人而異,有些人只會數月出現一次;較嚴重的可在一天內暴食及嘔瀉數次;有些人無論吃什麼都會自動嘔出來;有些則於人前如常進食,獨處時便暴飲暴食。許多病人不承認自己有病;有些則深陷在惡性循環中無法自拔,飽受自我鄙視與恐懼的煎熬。
暴食症長遠影響
與厭食症相似,暴食症會扼殺病人的飲食自主能力,令他們感到困擾與絕望。飲食無度及過量失水會帶來各種生理問題,但只要病人重新調節飲食,攝取均衡營養,問題是可以改善的。
雖則厭食症的禍害看來較明顯,如令患者體重明顯下降或過輕,但暴食症在極端情況下,例如引發心臟病發,亦可令患者致命。此外,體內重要礦物質不均或嚴重過低,輕則嚴重影響重要器官運作,重則奪人性命。暴食症的其他後遺症還包括胃壁破裂、窒息與牙齒琺瑯質受侵蝕等。
過胖暴食症
過胖暴食症跟暴食症一樣,近年才被界定為獨立病症。兩者主要分別是過胖暴食症患者暴食後不會把食物嘔瀉出來。一般相信,過胖暴食症患者遠較厭食症或暴食症患者為多。據估計,約百分之十的過胖暴食症患者會同時患上癡肥。
過胖暴食症徵兆
– 進食速度大增
– 飽至難以忍受才肯罷口
– 不肚餓仍暴吃不止
– 害怕驚人食量會惹起尷尬,因而躲起來獨自進食。
– 暴吃後感到羞恥、抑鬱或內疚
– 食物吞嚥後無法嘔瀉出來
治療
進食失調屬嚴重疾病,需要專業的醫療護理,不單治療表面的生理問題,導致痛苦及創傷的內在心理問題也同需治療。
不過,厭食症或暴食症患者本身必須抱有康復的決心,治療才會見效。進食失調病患者往往對康復感到矛盾,因為他們的病態飲食習慣早已成為發洩嚴重情緒問題的方法。
治療進食失調病患者,可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康復的路途雖不平坦,但絕對是可行的。病人可接受不同形式的療法,例如:
– 心理輔導
– 自助及支持小組
– 心理療法;戲劇或藝術治療法
– 與家人或病友小組一同接受療程
– 餐單及營養指導
病人亦可能要服用藥物,治療進食失調所引起的併發症。這方面可由全科醫生或專科門診醫生安排。情況嚴重的病人更可能要入院治療。
進食失調康復會所開設的自助及支持小組,證實對病患者幫助甚大。康復會更獲得一位全科醫生許可,開設一個為期十週的電話輔導計劃,幫助暴食症患者。詳情可向進食失調康復會查詢。
進食失調症的其他病例
進食失調症病情複雜,並非所有病人都有上述的典型病徵,不同病人的情況會有所差異。例如,厭食症女病人的經期可準可不準;暴食循環亦可能很久才出現一次。這些病例會劃分為「局部性」進食失調症。
有些差異是比較明顯的,例如「咀嚼和吐出」行為。有些病人只是將食物嚼碎後吐出,並沒有吞進肚裡。另一種病例是反芻,病人將已吞嚥的食物反芻回口腔中再咀嚼。更有病人會吃不可吃的東西,例如紙巾,務求令自己飽肚之餘又沒有吸取卡路里。
現今的進食失調症
今天,我們日夕為自我型象與別人的評語而擔憂掛慮。飲食與節食資訊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關注,「完美體態」的模範與忠告每日在眼前耳畔疲勞轟炸,進食失調症已進展至二十年前無法想像的地步,似是而非的講法與誤解應運而生,許多人對進食失調患者的外觀與行徑都產生了錯誤觀念。
隨著更多病患者主動求助,進食失調症的個案與日俱增。我們必須加強教育,讓市民清楚認識進食失調症的存在、重要性與禍害。
根據研究所得,進食失調症若能及早發現,加以適當治療及支持,康復機會將大大提升。增進認識和了解,減少歧見與怪責,是減少這種致命疾病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