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 再造紙

2007-08-02 10:50 pm
為什麼再造紙比普通的紙環保? 環保在那方面?

回答 (3)

2007-08-02 11:07 pm
✔ 最佳答案
在消費者力量的網站中,它現正積極推廣使用無氯百分百再造紙,以回應因伐林造紙而引致的全球變暖危機。正如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主演的電影《絕望真相》所指,這是一個涉及道德的責任,我們應以行動回應這個刻不容緩的環境災難。


全球暖化和森林備受破壞,已到達一個刻不容緩的地步。伐林造紙為環境所帶來的破壞,以及加劇全球變暖的問題,威脅著全球生物的生存。我們的首要工作,固然是切實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在用紙方面,當然要全面落實減少用紙,並在需要使用紙張時,停止使用伐林紙張,全面轉用無氯百分百再造紙。

無氯百分百再造紙又稱無氯百分百用後或農業廢料再造紙,原料是回收廢紙或農業廢料,所以製造過程無需砍伐樹木完全不需要砍伐樹木,而製造過程並沒有使用氯漂白,避免產生有害物質,如二噁英等,有助減少對自然生態和人類健康的破壞。另外,製造無氯廢料再造紙所需的淡水和煤,比一般木料紙的少一半和六成,而帶來的有害污水亦少一半。以上無氯百分百再造紙的紙質,符合辦公室運作和專業印刷的要求。


現時也有一些紙張是用種植場(又稱人工林、再生林)的樹木所製造,同樣聲稱是環保的,但其實開闢種植場前需先剷平原始森林,種植時亦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催谷樹木生長,污染土地、河流,因此對環境帶來較大的傷害。另外,也有些再造紙是以用前廢料再造,即從未用過的紙頭紙尾,同樣是浪費,因此我們主張使用以百分百用後廢料再造的紙張。

其他資料

可回收再造

(註:橡皮筋,紙夾和書釘無需清除,因為在再造過程中,它們會自會被除去,但大件的金屬扣件及其他污染物必須除去.)

報紙
週刊
釘裝或線裝書本雜誌(但必須撕去光面紙製坑封面)
所有信箋紙張(包括顏色紙,電腦紙和咭紙等)
信封和文件夾(可連郵票,但必須除去黏性紙條及透明膠面)
郵寄宣傳紙張


不可回收再造

用膠水裝釘的書本雜誌
紙杯,紙碟,蠟紙
紙餐巾,廁紙,抹手紙
自動黏貼,或附有膠水,膠帶的貼紙
再造的步驟

紙張再造的第一步,是在攪拌池把廢紙打漿,清除污染物之後,以纖維精煉機提煉纖維,提煉後的紙漿注入型模沉澱,得出紙漿層,經過機壓脫水、真空吸水和熱力烘乾等工序,可製成瓦通紙,作紙品容器和紙板之用。


再造紙的市場

本地的再造紙產品,集中於包裝用的瓦通紙皮及灰白卡紙。此外,本港向海外出口多類廢紙循環再造,包括高價的廢紙(如白紙及電腦打印紙),以及舊瓦通紙皮、報紙和其他混雜紙張。
參考: consumerpower & newspaper
2007-08-04 8:32 am
回收再利用的紙通稱造生紙,再生紙是利用從各地回收的舊報紙,或使用過的紙製品,如影印紙、宣傳單...等,重新處理成紙漿後,再製造出來的紙類用品。

 廢紙的再生過程

1.紙張打散,溶解成紙漿。

2.把雜質過濾乾淨。

3.脫色和脫墨。(經過此處理不會有油墨還其他的顏料殘留)再生紙的製造必須比原木紙漿多一道脫墨的加工,因此價格比原木紙漿做的紙類貴上百分之十。

4.乾燥。

5.製成再生紙漿。

6.製成紙張







再生紙的製作

1. 準備器材

報紙、竹葉、花瓣、乾燥花材、果汁機x1、抄紙框x 11、大型方盆x 6、抹布x 16、

電熨斗x 5、膠水x 5



2. 製作紙漿

先於活動前一天,將報紙先泡水,待其鬆軟。

將報紙撕碎,以紙水1:2的比例,倒入果汁機中打成糊狀紙漿。打漿時可加入剪碎的

竹葉或加入花瓣及綠色的檸檬薄皮。

將紙漿倒入方形盆中,加與紙漿等量的水稀釋攪均。



3. 再生紙製作解說

  將抄紙框斜放入紙漿中,輕輕搖動,讓紙漿平鋪於抄紙框中,緩慢將抄紙框拿起。

 將抄紙框貼於乾報紙上,利用乾抹布擦拭抄紙框背面,可將再生紙轉貼於報紙上。

 此時可在再生紙上加入一些花瓣作為裝飾,於再生紙上覆蓋一張乾報紙,利用電熨斗將

再生紙的水分蒸乾後,即可完成一張漂亮的再生紙了。
2007-08-03 1:12 am
引言

推行環保管理是政府新聞處作出的重大承諾之一。下文載有本處發表的第八份環保報告。報告載述本處在2006年推行的各項環保措施的成效,及在2007年要達到的環保目標。

環保目標與政策

2. 一如往年,政府新聞處致力確保以對環境負責的態度,推行政府的本地和海外公關新聞政策。2006年內,本處採取了下列各項與環保有關的政策,以符合定下的環保目標: 

(a) 以對環境負責的態度推行政府的公關政策,例如透過電子方式向所有新聞機構發放新聞稿和圖片、推廣使用互聯網發放資訊,以及把香港年報上載互聯網和減少各類刊物印文本的發行量等;

(b) 鼓勵處內員工透過政府通訊網絡及內聯網等電子途徑溝通;減少紙張的耗用量和所須派遞的文件數量,以貫徹無紙辦公室的概念;物料的使用得符合「物盡其用、廢物利用及循環再用」的原則(「三用原則」);以及透過重組工序等方法,不斷提高天然資源及能源的使用效益;

(c) 遵從有關環保條例的規定;

(d) 向員工提供培訓,以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讓他們明白在環保方面不斷作出改善的重要,從而建立一個對環境負責的部門文化;及

(e) 建議客戶部門使用環保紙張及環保墨印製宣傳品和刊物

環保管理及表現

3. 為履行在環保方面的承諾,本處在2006年繼續推行環保管理,成績斐然:

環境範疇 措施 在2006年的表現
A. 能源和物料的使用
能源 (a)所有員工必須遵守節約能源的措施,即在沒有人使用辦公室時關掉電燈、空氣調節系統、電腦工作臺和顯示器、複印機,以及其他辦公室儀器和設備。處方會派員進行例行巡查。 妥為遵行。
(b) 使用無鉛汽油和適當安排部門車輛的行走路線,以減少排放空氣污染物和燃油耗用油量。 妥為遵行。
(c)以LCD液晶體顯示器取代CRT影像管顯示器。 減少能源耗用量和散發的輻射量。
(d)夏季時適當調節空調系統的溫度,使室溫保持攝氏25.5度,以減少能耗。 妥為遵行。
(e)以環保日光燈替代T8日光燈。 照明系統能耗節省了約30%。
物料 (a) 實行多項節約用紙的措施,包括:使用只用過一面的紙張的空白背頁起稿;雙面印刷;把尺寸較大的剪報張貼在已用作雙面印刷的紙張上;以及重複再用信封等。 妥為遵行。
(b)所有員工應盡可能透過互聯網及電子郵件系統等方式溝通。 妥為遵行。
(c)為方便處內員工溝通和減少硬本傳閱文件與傳真文件的數量,政府新聞處內聯網系統已於2001年5月設立。現已上載內聯網的資料有超過15類,共1 500多項。 所有員工均可登入內聯網,獲取有關本處的資訊,從而減少硬本傳閱文件的數量。員工也可透過內聯網預訂會議室或部門車輛服務,這對減少使用紙本預訂表格,作用尤為顯著。
(d) 電腦化辦公室儀器(如高速掃描器、數碼傳送器及傳真機伺服器等)的使用有助提高辦公室效率和減少紙張的耗用量。 妥為遵行。
(e)政府新聞處新聞組轄下的新聞諮詢處於2003年設立「事故記錄系統」,以取代以硬本形式備存的記錄冊。除記錄各項事故外,該系統還記錄和更新查詢詳情、緊急運作手冊、機構通訊錄、聯合新聞中心的工作和運作詳情等資料,並且備有資料檢索功能。此外,該系統亦已連結政府新聞處內聯網,方便本處人員獲取資訊。 設立「事故記錄系統」後,新聞諮詢處再無須以硬本形式備存各項記錄。
(f) 在政府刊物出版和銷售方面引進環保措施後,紙張的耗用量已有所減少:
i)自2000年12月起 把全套政府憲報上載政府網站,供市民瀏覽。該網站現由政府物流服務署管理。
政府憲報印文本的數量已由2000年的3 500本減至2006年的820本。
ii)由2003年10月起停止出版"Hong Kong Background Facts" 的印文本。
自此每年節省了約3 700張紙張。
iii)由2003年10月起停止出版"Hong Kong Information Notes"的印文本。
自此每年節省了約 38 000 張紙張。
iv)自2006年起,在刊物銷售小組銷售櫃位發售的政府刊物,一律以循環物料製造的塑料袋包裝。除非顧客提出要求,否則不會向顧客提供塑料袋。

(g) 電視∕電台監察小組重複使用已用過的音帶、錄像帶作錄音和錄影用途。自2005年起,該組亦使用充電電池作錄音和錄影用途。 妥為遵行。
(h)在2002年12月推出的電子報,是政府透過互聯網與市民直接溝通的另一途徑。 由於採用電子方式宣傳政府政策,須要印製的宣傳品數量因而下降。市民可以電郵方式代替書函,向政府表達意見。

(i) 11個駐外辦事處已於2002年12月安裝「電子布告板系統」。該電子布告板載有訪港貴賓名單等最新資訊,方便海外人員閱覽。 本處無須透過傳真向駐外辦事處傳遞資訊,因而節省了大量的紙張。

(j)「新聞服務支援系統」原先只能接收報社發出的英文新聞稿。系統經改良後,現可同時接收中英文新聞稿。該系統亦透過新建立的萬維網界面,與政府新聞處內聯網連結,方便本處人員獲取消息及資訊。 系統經改良後,再無須打印新聞稿。現時,本處主要透過電郵及電腦傳真方式發放所選的有用新聞稿;此外,亦會把新聞稿上載政府新聞處內聯網,供本處人員閱覽。
(k) 本處在2004年8月採用電子假期系統後,員工再無須以書面提出例假或病假的申請。 每年節省5 700張紙張。
(l)隨「政府新聞發布系統」於2005年8月全面投入運作,本處現透過電子途徑,向傳媒發放新聞稿及其他以多媒體形式製備的附件。


收錄日期: 2021-04-18 18:30: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02000051KK027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