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有太多船駛著 , 船 來 船 程,
船 的 機 油 漏在海面, 做成污染,
船上乘客又掉垃圾入海.
魚民為了生計, 在休魚期間捕魚.
唉 ! 有很多種 種原因會對海洋生態及海洋的環境有何影響的 .
香港海洋生態的小歷史
六十年代的香港彷似有取之不竭的漁海產;貴價的斑類,龍躉比比皆是,其他品種如馬蹄蟹,細鱗甚至鯊魚亦非常常見,甚至孕育了香港獨有的《中華白海豚》這樣既特別又可愛的生物。
圖片參考:
http://www.wwf.org.hk/oceans10/images/chinese_white_dolphin/Photo3.JPG
from
www.wwf.org.hk
步入七十年代,隨著漁業現代化、填海、污染及過度捕魚,香港經濟急速發展,豐茂的海洋生態從此一蹶不振。
實際上漁獲自七十年代中葉已不斷直線下降;到了八十年代更低至不能維持經營成本。當初的常見各類型的海洋生物,如斑類,鯊魚,綠海龜,活化石:鱉(馬蹄蟹),龍蝦現全淪為罕見品種,而現時香港常見的魚類可能就只有泥魚孟
問題徵結:
漁獲減少的主因不外乎污染、填海及過度捕魚。
污染會使魚類未能適應而遷徙至其他地方,甚至大量死亡;
圖片參考:
http://news.tvb.com/630pm/2005/0323/images/01.jpg
frm
www.tvb.com
填海不但污染海水,更會摧毀沿岸可供生育、產卵的地方,如海草床。
圖片參考:
http://img224.imageshack.us/img224/4638/reclaim013xf.jpg
]
沙田新市鎮 11及51地段填海工程(1978-1981)
其他填海工程見:
http://www.hk-place.com/view.php?id=119
過度捕撈及未經監管的捕魚方式,如網眼超細的拖網,使用魚炮等,使魚類連繁殖下一代的機會也沒有,漁獲當然只有逐年下滑。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thumb/1/1e/Trawer_Hauling_Nets.jpg/250px-Trawer_Hauling_Nets.jpg
From Wikipedia
自九十年代開始,政府投入數以百億元計的資金去建立策略性排污計劃,並以污者自付的形式去徵收排污費,加上工廠北移及本地農畜業的息微,香港水質已見大為改善;有報導指維多利亞港內已有對水質清潔度極敏感的石珊瑚生長,可見水質改善的進度確實令人欣喜。
香港地少人多,政府要填海去增加土地供應實屬無可厚非,但是否應避免堆填一些俱備生態保育價值的地方?可惜隨著漁業息微,業界的呼喊弱如蚊叫,而香港亦缺乏學術上及實際的數據支持,實在難以說服政府讓步。
回看六十年代中,香港漁業迅速現代化、機動化,全拜政府一手推動,令漁獲在短短數年間以倍數上升。但這種只追求產量,缺乏全盤計劃及規管的政策馬上就見到惡果了。君不見香港漁業只有十多年的黃金期就走向下坡,而產量、價值衰減的速度就好像坐滑梯一樣,直線下滑。
許多人或會認為這是七十年代工業發達帶來的污染所致。無疑,污染的確為香港帶來摧毀性的影響,回想當日臭氣薰天的城門河就可知一二,而曾經是魚苗生長地的吐露港亦變得寸草不生。但如上文所指,香港水質近年已大為改善,何解漁獲依然未見起色?
這問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個,但持續使用超細魚網眼的拖網作業就必定是其中之首。 拖網漁船的破壞力, 請參考wwf的摘要:
http://www.wwf.org.hk/chi/conservation/sos/trawling.html
救救我們的香港海洋
1, 監管捕漁業:
我們先參考外國的研究及經驗。外國漁業無論作業方式、範圍、甚至時間,都受到嚴格規管。當地政府會配合學術機構的研究去訂定每年可發出的牌照數目,可接受的漁獲量,作業的方式,範圍及時段,魚網的網眼大小也是被嚴格監控項目之一。
作出如此繁瑣嚴格的規管,背後的目標只有一個:漁業本身的可持續性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thumb/0/06/HCR.gif/350px-HCR.gif
from Wikipedia
參考文章:
http://en.wikipedia.org/wiki/Sustainable_fisheries
以往毫無節制的捕魚方式,對漁業本身及海洋生態均帶來災難性的影響,而一次性的捕獵方法如生埃捕魚,魚炮捕魚及拖網捕魚,更直接破壞了當地的生態,濫殺了許多非目標生物以致生態失衡,魚獲亦一直無法回復原來水平,甚至令好些品種如蘇眉及鯊魚面臨絕種的危機。
由此可見,有系統的作業規管短期雖似是勒緊了漁民的褲帶,但長遠來說,對漁業本身及當地海洋環境生態確實有百利而無一害。雖然香港一直缺乏海洋生態相關的學術研究,但資料顯示香港曾是海洋資源豐富的地方;而近年在市民日漸提高的環保意識推動,及政府相關部門的努力下,香港海洋生態最基本的因素:水質已見大幅改善,現只待一個機會讓大自然自我修復,重現生機。
外國經驗指出,成立禁捕區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去保護重要的生態區域,及保障漁產質、量的隱定性。而數據顯示,整個水域要有最少百分之二十成為禁捕區才算有效。
2, 香港成立禁捕區
為了本地漁業及海洋生態的未來,香港應該成立禁捕區。
禁捕區的定義應為禁止以任何方式獲取在該區內的任何動植物,任何形式的捕獵如:垂釣,網,水肺/徒手潛水打魚,水肺/徒手潛水捕捉亦全部禁止。
禁捕區該設立在具備生態價值的地方,如魚類生殖,成長場地。而且禁捕區最少覆蓋不少於香港水域總面積百份之二十。
圖片參考:
http://www.imagestation.com/picture/sraid207/p7163bcfff11d3bdb0e35d093c05b395d/eeafa2fc.jpg
上圖:AFCD 建議的保護區及禁捕區,而WWF (下圖)則希望保護區亦劃為禁捕區
圖片參考:
http://www.wwf.org.hk/images/conservation/sos/sos-map.jpg
要使禁捕區能有效地運作,除了漁民需要於區外作業外,其他有機會於區內運作的營運者都同樣需要被嚴格監控,水肺/徒手潛水員及籌辦機構均需要遵守禁捕區的守則,而渡假耍樂的遊艇作業亦需被列為受監管的範圍內,並建議違規者及其所乘坐的船之擁有者均需被檢控。政府應加強監管、巡邏及即時檢控違規人仕,並鼓勵區內人仕舉報非法作業者。
另一方面政府亦應將香港漁業規範化,及將破壞性的捕魚方式刑事化,令漁業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工業。
根據外國的經驗,禁捕區是相當成功的。單以紐西蘭來說, 自成1975年立第一個禁捕區(Cape Rodney – Okakari Point Marine Reserve)所帶來的成功, 現已有28同類形的禁捕區.
http://www.doc.govt.nz/Conservation/Marine-and-Coastal/Marine-Reserves/index.asp
種種數據顯示,香港有超過八十個品種的石珊瑚,多種獨有的軟體動物及魚類,長遠來說發展生態旅遊將會是新的經濟動力,為香港漁民及政府帶來新的商機。
從生態價值來看,香港海底現時在未受保護下已有一定的生態價值,若給予她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海底世界必定會更加多姿多彩;從商業角度來看,禁埔區為漁民帶來一個增加收入、經濟轉型的機會;從政府立場來看,政府亦可卸下為業界年年貸款的責任。而且生態旅遊除了可以提升香港在國際間的形象外,亦會為香港帶來一班來自不同國藉,逗留期較長,高消費力,高教育背景的高質素旅客。
這種三贏的方案是很值得政府徹底地實行,適逢政府現正與業界商討貸款一事,確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去游說業界接受監管及禁捕區的實行。
與其讓拖網繼續打撈魚毛廢物,與其借貸度日,與其用納稅人的錢去為一個夕陽行業續命,何不採用一個在外國已見成效的方法,為漁民、政府、自然生態及所有香港市民帶來一次生機甚至商機呢?
香港是時候建立禁捕區了.
最後, WWF發起了 SOS - 拯救海洋大行動
http://www.wwf.org.hk/chi/conservation/sos/index.html
請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