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是什麼

2007-08-01 1:16 am
皮影戲是什麼

回答 (1)

2007-08-01 1:22 am
✔ 最佳答案
皮影戲是中國影戲的一種。皮影戲通過演員操縱皮影來表演,故皮影戲可說是「以聲帶畫」。因為皮影的影偶人物不能表達感情,加上影偶的關節簡單,難以做到較複雜的動作,所以皮影戲以唱白及雕刻細緻、複雜多變的臉譜及頭飾等,來表達人物的身份及思想感情。
  除了作為一種觀賞的民間表演藝術外,皮影戲的影偶及場景本身已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雖然皮影戲在近代曾歷盡浩劫,大部分的戲箱均因戰亂及時局動盪而遭毀,但流傳至今仍有不少清代的皮影精品,是研究皮影藝術彌足珍貴的重要文化財產。
  以下部分將略述皮影戲的劇目、影偶的造型、皮影的製作原理及影偶的結構等,讓大家對皮影有一初步的認識。
皮影藝術是一種融操縱技巧、唱、唸、音樂、繪畫、雕刻、聲光和故事於一體的民俗藝術。而皮影以其獨特的造型風格,使其成為中國民間特有的工藝美術品,一直受到世界各國博物館與民眾的欣賞與收藏。

  影偶的雕刻之精美、造型之講究,表演時演與唱的緊密結合、動作效果的營造等,均表現出它與其他民俗表演藝術的相異處。皮影演出有其獨特的模式:影窗的設計;燈光、布景與道具的布置;奏樂與擺台,影偶登場的表演程式等;均體現了皮影的藝術魅力所在。
影戲藝術是中華民族創造的一種獨特的民俗藝術,它的操縱藝術,馭物為靈的技巧,各地異腔紛呈的音樂、刀筆手法各異的影雕之高,在全世界也可說是首屈一指的。
  皮影戲演出今天已愈來愈少見了,但是它的影人、裝置和獨特的雕鏤技巧仍在傳承著,欣賞和收藏皮影工藝品成為東西方人士一種喜好。幾年前,德國一家博物館的人員專程到北京,聘請專家往德國鑒定其藏品;2001年8月日本早稻田大學戲劇博物館的研究員舀葉明子博士專程到河南桐柏縣,訪求桐柏皮影。只有從人類文化學的視野,才會認識皮影深刻的文化內涵。
1982年唐山皮影劇團齊永恒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木偶皮影學院的邀請,至巴黎講學,他表演示範的「魔女巧梳妝」片段、「金魚游水」、「仙鶴翔天」等小品,受到專家同行的讚譽。
  以下分別從繪畫美、雕刻美、演唱美及動作美去欣賞皮影的藝術性。
中國的繪畫藝術起源於原始彩陶的用筆與塗色。皮影繪畫之美也出色地承繼了原始彩陶的精神。首先表現在色彩的象徵性,皮影人物普遍用紅、綠、黃、白、黑、金、銀等色。一般紅色臉表現忠烈,如關公;黑色臉表現鐵面無私與剛直,如包公;神佛多用金、銀,象徵其金身不滅。像《封神演義》的雷震子,以紅、綠、棕三色為主,交叉勾繪回旋紋,整個臉面有著雷電奔馳的氣勢,額中雕「慧眼」,象徵雷震子的獨特身份與才能。
皮影人物通過透雕以空白顯臉的手法,都是中國繪圖虛實相生,善於用白的發揮。此外,由於皮影人物是在巧妙操縱中表現人物,它臉上、身上繪畫的線條特別生動。影偶的臉上紋樣特別豐富,多層變形的各類花、草、蟲、魚、飛禽、走獸等,顯示了人與萬物一體、萬物有靈的精神,這些紋樣大都匯集於眉、眼及面頰部位,通過虛實、疏密、繁簡的變化,表現各種神態和意象內涵。
皮影戲是馭物為靈的藝術,表演者通過自己的刻苦馴練、深刻觀察,使小小影偶,能演生、旦、淨、丑各種人物和動物,並讓影偶表演出近似活人的動作,如《白蛇傳》中,白素貞與小青遊湖時,影偶的操縱者通過手上的功夫,讓小小影人能以水袖輕歌妙舞、優雅動人,令人叫絕。
  皮影戲表現「游魚戲水」:邊搖尾巴邊吐水泡兒,突然前竄,似攫食物,比真魚更為傳神。表現仙鶴則梳翎綹尾,仰空長嘯,展翅忽扇,惟妙惟肖;仙鶴長頸扁咀,長腿曲中有直、直中有曲,舉、邁、走、止,自然逼真,成人和兒童看了皆心悅誠服而莞爾一笑。
  傳統皮影戲中小小影人,揮劍舞槍,飛車走馬,動作之逼真美妙,被各國同行譽為世界上最神奇的影戲藝術。
自明末清初,影戲普遍脫離了講唱藝術階段,各地影戲操縱方法不同,唱腔更是百花齊放,各呈異彩。有的地區完全吸收當地戲曲聲腔,如四川燈影戲;川劇五腔──昆、高、胡、彈、燈,兼收並蓄;陜西皮影戲唱腔有十多種,除老腔、碗碗腔(亦稱時腔)、阿腔腔、弦板腔及秦腔等主要聲腔外,各地區又有獨具特色的聲腔,如安康越調皮影等。
  據說明代的灤州影戲是手敲木魚,頌唱影經寶卷,後雜收弋腔,清代吸收崑曲的唱腔。道光年間,隨著樂亭影戲的興盛,形成了獨特的灤州調,或稱樂亭影唱腔。它源於樂亭境內的民歌、民謠、俚曲、叫賣、哭喪調等鄉土韻唱,經藝人加工,形成深受歡迎的灤州影調。20世紀30年代灤州皮影曾被灌錄成唱片,銷路甚佳,並保存了一份珍貴民俗音樂資料。
灤州皮影伴奏樂器較全,有鼓、鑼、大鑼、大鼓、大鈸、小鈸、橫笛、手板、嗩吶、月琴、四股弦子、南弦子等。唱文格式有三字經、五字錦、六字頭、七字賦、十字句等十幾種。
  各省各地的皮影戲自清代都先後形成了各自獨特聲腔,有的雖採用當地戲曲聲腔,但都或多少吸收當地的民歌俚曲,加以改造。
皮影雕刻在特製的蠟板上進行,這樣刻出的刀口,欲直則直,欲彎則彎,隨心所欲,且無毛絲。
  皮影影偶的雕刻主要有透雕及半透雕兩種。所謂透雕(即陽刻)是由實線組成,除實線外,其他部分完全以刀剔掉;例如除了衣服上的圖案及影偶攜掛的物件外,其餘的地方均雕空,以表現白色的衣料。半透雕(即陰刻)是由虛線組成,它的輪廊與花紋是由鏤空的虛線表現;半透雕的影偶不雕空,塗以鮮艷的顏色。
  皮影的臉譜,分滿臉(以半透雕方法雕刻的臉譜)和空臉(以透雕方法雕刻的臉譜)。空臉的臉譜,除了眼、眉、鼻、嘴、鬍子和皺紋外,要把頰部雕空,如生、旦便多用空臉。至於滿臉,是以雕空的虛線代替筆畫,不雕刻的部分則塗上顏色,如孫悟空及程咬金等。
各地在清末民初都出現一些卓越雕刻藝人,如樂亭縣的張老壁(1846─1922年),「刀下」的人物雕刻精美,場景也精細而氣魄宏大,人們說他雕刻的金鑾殿跟北京紫金城的金殿差不多。他雕的馬最活,能抖毛,能在影窗上駕鞍套車。此外,不少雕刻藝人刀法亦細膩。線條多變,錯落有致,人物形象,不管是生、旦、淨、髯、丑、神仙、妖怪、狗,都活靈活現,細密的刀法把人物的頭飾、服裝上的圖案和服飾,都雕刻得花團錦蔟,令人眼花繚亂。
皮影戲是國際性劇種。最早源於中國(另有學者認為源於印度)。歷史上,各國皮影戲的產生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及至中國皮影傳至歐美國家,已成為一種娛樂性的表演藝術。
  印度,東南亞地區包括爪哇(今印尼一帶)、泰國;中東的波斯(今伊朗)、土耳其;遠至歐洲的意大利、法國、德國、匈牙利及俄羅斯;甚至非洲的埃及,均有皮影戲的蹤跡。
  皮影戲在不同的地區上開花結果,結合當地的文化,尤其是雕刻藝術風格,編排新的劇目,推陳出新;如德國大文豪歌德曾於1781年,以中國的皮影戲演出《米達斯的判斷》(The Judgment of Midas),使中國皮影戲廣為歐洲劇壇認識。土耳其的影偶雕刻亦有其獨特的西方風格,並以駱駝皮雕刻影偶。
自明清以後,皮影戲已遍布全國的大部分地區,也傳至南亞、歐洲及非洲的埃及等地。外國藝人吸收中國皮影的特色,融合其本國文化,發展出各具姿彩的各國皮影。
  但在現代社會中,市民大眾的娛樂模式已經全然改觀,中國的皮影戲的活躍範圍也大為縮小,並由城市轉到農村,通常作為村民祈年消災、酬神還願及消遣娛樂的節目。雖然經政府的積極支持,不少的皮影戲班維持下來,還創作了不少新的劇種,獲得海內
  自明清以後,皮影戲已遍布全國的大部分地區,也傳至南亞、歐洲及非洲的埃及等地。外國藝人吸收中國皮影的特色,融合其本國文化,發展出各具姿彩的各國皮影。
  但在現代社會中,市民大眾的娛樂模式已經全然改觀,中國的皮影戲的活躍範圍也大為縮小,並由城市轉到農村,通常作為村民祈年消災、酬神還願及消遣娛樂的節目。雖然經政府的積極支持,不少的皮影戲班維持下來,還創作了不少新的劇種,獲得海內外人士的高度評價,但亦有不少皮影劇團結業,把一箱箱的皮影藝術珍品、影卷(皮影戲的劇本)賣給外國及本地的收藏家。
  中國皮影是珍貴的民間藝術,是我們寶貴的文化承傳,保存、繼承與創新皮影戲,是刻不容緩的事。
皮影的起源與宗教的關係十分密切,可以說皮影戲源於宗教。
  傳說方士少翁為漢武帝設帳弄影,以招李夫人之亡靈。(宋高承《事物紀源》)雖然此為傳說,且「設帳弄影」也非正式的皮影戲,但皮影戲之源流,可說是源自設燈弄影之技。
  在《廣古今五行記》記載,隋朝時唐縣人宋子賢善於以幻術借光弄影,而佛教亦以邊說唱、邊示「變圖」,述說佛教的故事,宣揚佛法。這種以說、唱、表演結合的形式,不少學者認為,是為皮影戲的出現,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中國影戲的歷史悠久,而且傳承不斷,但是由於它自古就是庶民的藝術,而且曾為方士、僧道所用,素來不被正統學者重視,少有典籍記載,因此其源流在唐末以前不太清楚。近世以來,國內外學者開始探索中國影戲的起源。
  關於影戲源於何時,有五種意見:一為周代說;二為漢代說;三為唐五代說;四為宋代說;五為外來說。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15: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31000051KK0362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