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重要!!!!!

2007-07-30 10:38 pm
什麼是商鞅變法???

東晉北伐幾時發生???點發生???

Thx!!!!!

回答 (3)

2007-08-07 7:26 am
✔ 最佳答案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指戰國時(西元前475~西元前221年)商鞅在秦國進行的兩次政治改革。
商鞅姓公孫,衛國貴族,又稱衛鞅或公孫鞅。秦孝公六年(即西元前356年)任用商鞅實行變法。
一、第一次變法內容:

1. 組織民戶:重編戶籍,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以便徵收稅項。什伍內各家互相糾察,一家犯法,別家必須告發,如不告發同受重罰(連坐法),告發者則賜爵一級。而重編戶籍,使由領主控制下的平民,自此變為國君的民戶。

2. 加強勞動力及限制父權:所有男丁到一定年齡,必須分家自立,否則加倍繳稅,各立門戶的用意是加強生產中的自律性,以免相互依賴、勞逸不均。分家以後,各自照料生活,如兒子借入父親農具,已是很大恩惠,且兒媳可隨時責備婆母。其目的在於對家族制中的父權產生限制作用,使人民心目中,國君地位更超然。

3. 獎勵軍功:凡立軍功者,各按功勞大小受爵賞;私鬥者則各按犯罪輕皇受罰。並制定軍功爵,分二十級,一至八級為民爵、第九級以上為官爵,其中十至十八級為庶長,十九、二十級為諸侯,到二十級才有食邑。人民立功得爵(戰陣上斬敵首一級;爵一級),得爵後可享各種優待,以鼓勵秦人勇武之風(二十等爵: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良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

4. 崇本抑末(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生產粟帛多,超過一般人產量的得免徭役。工商和游手貧民,連同妻女沒為官奴。商鞅的抑末政策,意在防止商賈兼併土地,使秦人民專力從事耕織與戰爭中求富。同時,令國君獨佔工商業,也可增強國力。此外,文學遊士,屬於末業,不許入秦。秦國富強而文化不及東方,這也是一個原因。法家一般代表商賈的利益,商鞅的抑末是在秦國的特殊措施。

5. 變領主為地主:無軍功的宗室(領主),一概廢除名位,按新的軍功規定以第其等級,各依等級佔有田宅臣妾(奴隸)。此法令許多無軍功的領主因而失去特權,變為民戶中的富戶。至於有軍功的宗室,最高爵不過封侯(第十九、二十等),侯僅收食邑內租稅,不直接管理民事,也失去原有的特權。領主制的秦國從此變為地主制的秦國。 商鞅這政策達致中央集權,使國家更趨統一,但這政策必然受到既得利益者(領主)的反抗,以秦太子為首,反對者多至千數,如《史記‧商君列傳》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商鞅認為:「法令不行,由於貴戚犯法,要行法先從太子開始。」但因太子是嗣君,不便施刑,遂把其師公子虔、公孫賈(領主)行黥刑,第二天新法完全通行,但商鞅亦因此種下殺身之禍。

6. 嚴刑峻法:法家的政治主張,以嚴刑峻法為本,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商鞅以信賞必罰為原則,令秦民明其所守,國內秩序井然。

二、第二次變法內容:
秦自雍遷都咸陽,築宮闕,並公佈法令,商鞅於此時實行編重經濟的第二次變法。

1. 實施縣制:歸併各小都、鄉邑,聚落為大縣,全國共41縣,每縣各置縣令,縣令下設縣丞、縣尉,掌管全縣政事,進一步消除當地領主的殘餘影響,這政策把地方權力收于秦王,配合中央集權的趨勢。

2. 開闢阡陌封疆:商鞅承認各人新辟土地的所有權,按各人所占的土地面積定賦稅。所謂「阡」,是田間南北車路,「陌」為東西車路。戰國時戰爭用步、騎兵,甚少用戰車,故田間無須再留車路,東方各國的阡陌早已開闢為田地,商鞅開阡陌,除了增加耕地面積,亦為認同中原文化的手段。

3. 劃一度量衡及移風易俗:商鞅劃一鬥、桶,權、衡、丈、尺。令全國貨物交易,有統一的度量衡制度。此外,因秦是一邊遠國家,戎狄風俗較多,中原各國的「卑秦」很大程度亦因為此,商鞅遂革除殘留的戎狄舊俗,如禁父子兄弟同室居住,這兩政策使經濟、文化較為落後的秦國,與東方各國的距離拉近。

4. 誘導三晉人民至秦墾耕以實國力:秦國地廣人稀,鄰近的三晉卻土狹民眾,商鞅明白「民所欲者田宅也。」遂懸賞招徠鄰國人民到秦國種地,商鞅對這些外來移民,給田宅、免兵役,使專事耕織。這樣,秦之生產便由這些移民負責,秦民可完全投入兵役,輪番出戰,仍有餘力。這政策的意義重大,使秦國足食足兵,有戰必勝。

經商鞅兩次變法,清除秦原有很多弊端,如宗族制、領主制等(此等制度皆不利於中央集權的推行),並使秦成為先進、富強、統一的國家,為日後消滅山東六國奠定基礎。但孝公死後,太子(惠王)即位,車裂商鞅,殺其一家;然商鞅的新法,卻大體相沿不變,證明惠王雖討厭商鞅其人,但仍不得不承認其變法的成功
變法令下達後,商鞅以三丈之木置於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木於北門者賞十金,但無人響應。他又將賞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應募,即獲得五十金,以此來取信於民。當時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師傅公子虔、公孫賈。商鞅執法敢於不避貴勢,在秦國震動頗大,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新法令推行幾年後,秦國百姓家給人足,國勢蒸蒸日上,孝公以商鞅為大良造。兩年後,秦從雍(今中國中西部陝西鳳翔)遷都咸陽,並第二次下達變法令 :推行縣制。全國共置三十一縣(一作四十一縣);廢除井田制准許土地買賣;統一度量衡,商鞅的兩次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

2007-08-06 23:47:11 補充:
東晉建立之後,中原地區已淪喪于胡人之手。雖然皇室及大多世族只想偏安江南,故東晉自始至終,都有北伐之舉,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祖逖、桓溫、劉裕三人的先後北伐。  首先北伐的是東晉名將祖逖。祖逖。在東晉建國前,他就向司馬睿請求北伐,建興元年,祖逖率部曲百家渡江,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祖逖採取靈活策略使黃河以南盡為晉土。當祖逖練兵積穀,為進取河北做準備時,晉元帝司馬睿擔心祖逖的發展對他不利,遂任戴淵為征西將軍,節制祖逖。祖逖眼看北伐無成,憂憤成疾,死於軍中。祖逖死後,東晉內部連續發生王敦和蘇峻之亂,朝廷忙於平亂,,石勒乘機佔領了河南,晉軍被迫退到淮南,祖逖北伐的成果也化為烏有。(待續)

2007-08-06 23:54:44 補充:
永和元年,東晉王朝任命桓溫為荊州刺史,握長江上游兵權。次年,桓溫乘成漢政權腐敗,內部不穩之際,率軍沿江直上,率軍入蜀。永和三年,桓溫滅了氐人李氏的漢國,平定蜀地,聲威大振。曾率軍三次北伐,欲收復中原。永和五年,北方再度混亂,桓溫多次請求北伐。  永和十年,桓溫首次北伐前秦,桓溫因軍糧不繼,未能攻克長安,退返襄陽。十二年,桓溫第二次北伐,擊敗羌族貴族姚襄,收復洛陽。,第三次北伐是在太和四,桓溫率步騎五萬人大敗前燕軍,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斷了晉軍的糧道,桓溫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晉軍遭到前燕騎兵的追擊,死傷三萬人。 太和六年,桓溫廢帝奕為東海王,改立簡文帝

2007-08-08 14:38:45 補充:
末年,劉裕控制朝政。慕容氏南燕,此時便乘東晉衰亂之際屢次侵擾東晉邊境。義熙五年二月,慕容超大掠淮北,劉裕興兵北伐。四月,率水軍從建康北上,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廣固,收復青、兗兩州,追獲慕容超,斬首建康。八年,消滅了劉毅,以及可能形成威脅的諸葛長民、晉朝宗室司馬休之等,清除異己勢力,鞏固了後方。九年,西攻譙縱,收復巴蜀。十二年後.劉裕率大軍分兵四路北伐後秦,進攻關洛。經黃河,擊敗北魏軍。翌年進克洛陽,至潼關,命大將王鎮惡直趨長安,姚泓投降,後秦亡.劉裕怕政權旁落他人之手,便留劉義真鎮長安,自己倉促返回建康。劉義真雖被迫撤出長安,但自潼關以東、黃河以南直至青州已為南朝版圖,江淮流域得到保障。

2007-08-08 14:42:37 補充:
北伐之軍每每功敗垂成,始終未能恢復中原、完成一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朝廷多方牽制。東晉王室害怕北伐將帥功高難制,故對他們多方限制、監督,不肯充分信任與支援。其次,東晉的世族又多苟且偷安。當時皇室和南來之北方世族均把江南當作人間樂土,醉生夢死,貪圖苟安,胸無大志。江南本地的望族受朝廷重用,也不希望皇室北還。南北世族對寒族出身的將領更是多方排斥、處處牽制。 北伐失利的另一原因是內亂頻連不斷。東晉偏安江南,大權多握重臣悍將之手,致內亂頻生,影響了北伐的根本大計。此外,北伐的將帥又每多心懷叵測。
2007-07-30 10:47 pm
戰國時期:

(前475年,一說前40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歷史上秦統一中國前屬於東周的一段歷史時期。關於戰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史學家有不同的爭議。《史記》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資治通鑒》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請參見秦統一中國之戰。戰國的名稱來自於西漢劉向編的《戰國策》。

戰國時期諸候混戰,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中國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但小一些的很快都被吞併了。剩下來的七個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參考: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諸侯兼併土地戰代替了春秋時期政治上的霸權爭奪,在這個時期鐵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銅器,春秋時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來耕地。各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得到發展。手工業的進步也很快。

這些發展也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世襲的等級制度被瓦解,一些過去的貴族失去了他們的地位,而另一些那個時候的平民通過經商或其他的機會致富,甚至成為政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官僚制度發生了變化。

為了應付這些變化,各國採取了不同的變法,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進行李悝變法;楚悼王用吳起實行吳起變法,「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秦國商鞅的變法為秦吞併其餘六國創造了條件,史稱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墨子的墨家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的法家自立一見,厲行嚴刑峻法,莊子發展道家的無為而治,孟子為儒家在秦後的地位奠定了基礎,楊朱學派的為我、貴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鄒衍的陰陽家「五德終始說」,張儀、公孫衍、蘇秦和范雎等縱橫家,以謀略游說天下;許行的農家主張君民並耕而食。惠施、公孫龍、鄧析子等名家主張辨別「名實同異」的邏輯;兼取各家學說的雜家,以《呂氏春秋》的帝王學為代表,還有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說家虞初、燕丹子,世稱「九流十家」。

中原邊境的少數民族與中原的發展也息息相關。匈奴、東胡、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的威脅導致了戰國長城的修建,秦、燕、楚、魏等國都修築「限戎馬之足」的萬里長城。

戰國時期的連年混戰使軍事理論和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孫臏兵法》、《鬼谷子兵法》、《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2007-07-30 14:49:17 補充:
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w/history/ch100/100_8.htm
2007-07-30 10:47 pm
商鞅變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於前361年在秦國實施的改革,分兩次進行,第一次開始於公元前359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對秦國的崛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內容有:



措施 目的及作用

「開阡陌封疆」、「廢井田」、「民得買賣」、承認土地私有
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開阡陌,肯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

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按軍功大小授予爵位
打破奴隸主世襲貴族的特權,確定封建的等級制度,發展和壯大地主階級政治勢力

廢除封分制、建立縣制、編製戶口、「什伍連坐」
實行中央集權,鞏固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統治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發展封建經濟,壯大地主階級經濟力量

「平斗桶、權衡、丈尺」頒佈標準度量衡器
方便稅收和交換,加強集權制度

「燔詩書而明法令」
在上層建築領域實行封建統治階級的專政

影響
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奠定了秦始皇統一全中國的基礎。
\\\\\\\\\\\\\\\\\\\\\\\\\\\\\\\\\
祖逖是東晉率先北伐的將領,他曾經率軍收復黃河以南地區,但由於東晉內部出現糾紛,朝廷又擔心他北伐成功後威望太高,結果沒有給予支持,以致功敗垂成,祖逖憂憤而死,曾收復的土地又被胡人重新佔領。

逖少輕財好俠,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曾為齊王冏大司馬掾,累官太子中舍人,東海王司馬越任為典兵參軍、濟陰太守,母喪不赴。永嘉五年(311)匈奴族劉曜率漢軍攻陷洛陽,晉懷帝被俘,中原大亂,祖逖率親鄰幾百家避難南下,甘苦與共,被推為流徒的首領——行主。至泗口(今江蘇清江北),鎮東大將軍司馬睿任命他為徐州刺史,不久征為軍咨祭酒,移居京口(今江蘇鎮江)。上書司馬睿,力請北伐。建興元年(313),司馬睿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只予一千人的糧食和三千匹布作為北伐物資,由其自募戰士,自造兵器。他帶著隨他南下的部曲百余家北渡長江,中流擊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至淮陰後,一面冶鑄兵器。一面招募流散,得兩千多人,進屯雍丘(今河南杞縣)。當時,河南塢主各擁部曲自重,相互攻擊,依違於石勒和晉朝之間,他派人招撫,共御石勒,進克譙城(今安徽亳州)。蓬陂塢主陳川勢力較大,大掠豫州諸郡,被祖逖設伏擊潰,將所掠子女財物各歸原主,深得民心。陳川投石勒,祖逖率軍伐陳,勒遣石虎領兵五萬救援,祖逖數以奇兵擊退進犯。石勒統治的鎮戍多歸附祖逖,北方晉室將領李矩、郭默、上官巳、趙固等也願聽從指揮,九年即收復黃河以南的大部土地。祖逖軍紀嚴明;自奉儉約,不畜資產,勸督農桑,發展生產,深得百姓愛戴。歷經喪亂的中原父老說:「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將何恨!」黃河北岸塢壁群眾向祖逖密報石勒的活動,迫使不敢南犯。石勒遣書求互市,他雖不答,卻任憑通商貿易,收利十倍。正當他營繕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秣馬厲兵,積蓄力量,準備向北岸推進時,東晉王朝內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太興四年(321),晉元帝司馬睿派遣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司、兗、豫、並、雍、冀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以監督祖逖。祖逖憂慮王敦和東晉政權對立,內亂爆發,北伐難成,當年,憂憤死於雍丘。他收復的土地又被石勒攻佔。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5%96%E9%80%96&variant=zh-hk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43: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30000051KK0258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