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叫做普通話

2007-07-30 6:44 am
點解普通話叫做普通話,而在台灣講o既又叫做國語呢?

回答 (7)

2007-07-30 6:59 am
✔ 最佳答案
1949年之後,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漢語標準語(分別為國語系統和普通話系統)沿不同的軌跡發展。此外,在東南亞等華人地區,有源於國語系統的華語系統。


歷史沿革

國語系統:
台灣於1945年至戒嚴結束,一直以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國語發音作為漢語標準語,儘管台灣大多數人的國語發音與這種「標準音」有著明顯的區別。戒嚴結束後,台灣大多數人的國語發音已被台灣主流社會所接受,被稱為台灣國語,而自中國大陸帶來的不帶「台灣味」的「標準」國語發音(如鄧麗君的發音)則不在台灣青年人中流行,成為了「老派國語」。

普通話系統:
中國大陸於1955年[1]開始,用普通話來稱呼漢語標準語。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機構的解釋,「普通」二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不稱為「國語」是對少數民族語言的尊重。普通話仍以北京音為基礎,與(老派)國語相比,在單字的發音上幾乎相同,但在聽感(涉及到語調等)、辭彙上又有不同。自1950年代起,各時期普通話的特點亦有所變化,兩者已有一定的區別。到了現在,普通話和台式國語的差別已經相當明顯了。


政治地位

普通話和國語分別是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官方語言,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以往,方言經常被政府視為不上臺面的土話,現代化的阻礙。

在中國大陸,「推廣普通話」被作為重要的政策之一,甚至寫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方言的使用則受到了限制。二十世紀末期,中國大陸曾對方言在公眾場合的使用進行限制,除粵語因其統戰價值外,方言一般嚴禁在電視媒體使用。近年來,這種限制有所放開,各個地方電視臺方言類節目層出不窮,不少城市有方言類新聞節目和電視劇,但多以娛樂類為主,例如上海台的情景喜劇《老娘舅》,蘇州台的蘇州話新聞《山海經》,南通台的《總而言之》,廣東台的《外來媳婦本地郎》等。教育部也推行「普通話成為校園語言」的運動,致使在某些省的某些學校出現了禁止學生講方言的情況。在某些地區,一邊倒的推普政策致使九十年代生的小孩子無法流暢地使用方言,方言和地方文化的傳承出現了斷層。強制推普遭到了網路輿論的批評。在上海,廈門等城市,政府對傳承方言已有一定的認識。

在台灣,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也曾推行強制推廣國語、限制方言的政策,但現在已不施行,限制方言部份被視為國民黨的統治罪行。目前政府的政策是推廣母語,台灣鶴佬語已經成為多數政治人物事實上必須學習的語言。


生活地位

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以前,習慣說普通話的人很少,人們在生活中往往使用當地方言進行交流。近年來,這種現象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關於「是否應該推普(推廣普通話)」「推普同時是否要限制方言使用」「推普是否必然造成方言萎縮」等命題,在中國大陸民間一直有爭論。
在移民地區,如深圳特區,普通話已取代當地原住民方言(客家話、圍頭話)和當地強勢方言(廣州話)成為第一交流用語;
在許多特定場所,如大型機構、地級以上政府部門、高等院校,一般而言普通話是唯一通用的語言。
在許多北方地區(主要是流行中原官話、晉語的部分地區),城市裡已經出現當地年輕人不會說當地方言,只會說普通話的情況;在南方某些城市則出現小孩子基本上不會講方言的現象;在其它地區,城市年輕人的母語也受到了普通話的影響,方言表達能力相對上一代有較大的退化。

台灣:政府已經改採推廣母語(本土方言)政策,但國語仍是主要交流用語,普及率甚至高於普通話之於中國大陸。由於大衆媒體的強勢作用,包括新聞台、親子台、新知、娛樂、綜藝、卡通等類型節目及電視廣告仍以國語為主,其他母語方言的生存受到威脅。
近年來本土化政策的推行,在小學增加了鄉土語言教學。而除了供年輕人收看的偶像劇以及有配音的外來戲劇(如韓劇、港劇等)仍以國語發音以外,晚上八點檔的連續劇有不少是以閩南語發音的,而客家電視台亦推出了客語戲劇、節目(尚無閩南語電視台),但這些閩、客語節目的收視群定位較偏重於年長者,年輕一代的母語傳承仍有一定危機。
台灣河洛語的傳承比較沒有危機,多數台灣人聽的懂、也有一定數量的年輕人及兒童是以台語為母語或雙母語—華語台語雙母語、但是許多台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台語能力已經大幅下降;客家話的傳承出現相當危機(許多客家年輕人聽不懂客家話),原住民語言則是最慘的(有滅絕危機)。

希望可以解答到你的問題。
2007-08-02 7:22 pm
普通係指普遍通用
2007-07-31 12:52 am
現代標準漢語,即普通話(中國大陸、港澳)、國語(台灣)、華語(東南亞),是指現當代於漢語主要流傳地區被當成漢語標準音的漢語口音,廣泛應用於中國大陸、台灣、港澳及海外華文社會。這些標準語均以北京話為基準音,以漢語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普通話、國語、華語,三者在語音、辭彙、語法上有著一定的區別。基於中立和政治正確的原則,本文以「標準語」而非這三個詞的某一個來指代現代漢語標準語。

國語、普通話、華語
北京話、(新派)普通話、老派國語、新派國語(台灣國語)、東南亞華語等在語音、語法、辭彙:等方面有所差異。

台灣國語:與普通話的詞匯相比,台灣國語的詞匯除了融入部分閩南方言詞語外,還有一個特點是保留較多的古語詞。台灣國語詞匯另一個特點是,保留一些1949年前使用的詞語繼續指稱某一群體的人。
2007-07-30 8:10 am
應該大陸多人,所以叫普通話,台灣想獨立,米叫國語囉!
2007-07-30 7:26 am
通常講嘢用的說話就係普通話囉,
國民都用的話語就係國語囉.
好似廣東叫稀飯係粥,
大陸同台灣都叫稀飯咁囉.
2007-07-30 6:55 am
普通話並不是「普普通通」的話﹐它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北京音為標準音﹐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作為語法規範」﹐全中國普遍通用 。它是漢民族的共同語言,是中國各方言區、各民族之間用以來溝通的語言,同時,普通話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在國際上,是代表中國的語言。

你知道「普通話」名稱的由來 嗎﹖

中國近代使用「普通話」名稱的時間不太長,迄今只有90多年的歷史。1902年桐城學派古文學家吳汝綸(1840-1903)被委任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奉命去日本考察學制。他回國後寫了一本《東游叢錄》,記錄了他與日本學者伊澤修二的談話。伊氏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一種官方認可、統一的語言來教育民眾。他說:「敝國語言之相懸殊者,首推語音。初建師範時,募漢人入學,俾其歸而改良語言。今年春,什曾游台灣,見學生之設立普通語研究者,到處皆是。」

到了1906年,中國學者朱立熊在日本寫了《江蘇新字母》時,又借用這個詞。不過他把「普通語」改為「普通話」,意為「各省通行之話」。他認為漢語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國文」(文言);二類是「普通話」(各省通行之話);三類是「俗語」(方言)。所以朱立熊應是我國最早提出「普通話」名稱的學者。

當然,當時「普通話」名稱還沒有怎麼流傳,廣泛使用的仍是「官話」名稱。辛亥革命後, 廢「官話」名稱,改用「國語」。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普通話」名稱才正式、大面積推廣與使用。

而普通話=國語
等同
廣東話叫廣府話或者粵語等等
只係叫法唔同
2007-07-30 6:48 am
普通話是什麼

一九五五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通過了普通話的定義:

「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這個標準,包括了語音、詞彙、語法三方面。普通話的語音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詞彙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語法就是「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那也說明普通話和其他地區方言的差別就在於語音、詞彙和語法三方面。


--------------------------------------------------------------------------------

下段取自 http://www.cer.net/article/20011016/3043365.shtml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1955年,我國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會上通過了普通話的定義,那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該標準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對普通話的標準做出了明確的定義。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普通話既是規范化的漢民族共同語,全國通用,語音就要有一定的標準,要以一個地方的現實存在著的語音為標準音,絕不是什麼人為地虛構的東西;更不能把幾種方音糅雜在一起,勉強地合成一種既非此又非彼的東西。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是漢語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多少年來,北京語音的標準音地位,早已被大多數人公認了。

  北京語音音系的形成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以元代周德清所編《中原音韻》為証(時間約在公元1324年前後),這本書如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歌曲(北曲)所用的音韻。現在看來,大致與今天的北京音系相合。這本書稱為元、明作曲家用韻、用字的依據。作者“自序”中說:“欲作樂府,必正言語;欲正言語,必宗中原之音。……韻共寫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語。”其中以中原(北京)之音為正宗,“能通天下之語”,都是值得注意的,這就說明了北京語音在那時已經取得北京標準音的地位。

  北京這個地方,大約1000年來,遼、金、元、明、清各朝都在這裡作過京都,一直是政治文化中心。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北方有過不少的大戰爭和民族遷徒,北京語音和北方各地語音不可避免的相互影響。北京因其大城市的地位,人口頻繁地流動,自然也吸取了不少地方語音,因而在北京語言中是有其代表性的。

  明、清以來有所謂“官話”──北京音的北方話,隨著當時的政治力量傳布到各地,在全國漢族當中立下根基。“五四”運動以後,有所謂“國語統一運動”,後期的“國語”“國音”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大約幾十年以來的話劇、電影、曲藝、廣播等,早就採用了北京語音。北京語音既然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喜歡聽,喜歡說,聽得懂,說得出,于是自然地取得了作為普通話的語音標準的資格。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55: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29000051KK0556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