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彙編,又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論語》共計20篇,1.2萬字。
[編輯] 內容
據楊伯峻《論語譯注》統計,在《論語》中,孔子講「仁」的地方共109次,講「禮」的地方共75次。孔子的「仁」意義很廣泛,幾乎包括做人的全部道理。他說有五種品德算是仁:「恭、寬、信、敏、惠。」又解釋:「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在春秋時期的戰爭不斷的環境中,孔子致力於恢復「禮樂制度」,以便使社會平穩地過渡到一個新的「天下有道」的社會。他的學生樊遲問他什麼是「仁」,他回答說:「愛人。」(《顏淵》)又如孔子說:「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憲問》)他還認為,行仁是義不容辭的,應該「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孔子的「仁學」還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尚賢」。
孔子在《陽貨》提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其實這一句後面還有「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指的是「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女子與小人。也有一說認為女子與小人是指男女僕人。
[編輯] 參考文獻
de Bary, Theodore (ed.),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Vol. 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金谷 治 (訳注); 《論語》,岩波文庫,1999年 ISBN 4-00-332021-2
楊伯峻,《論語和孟子》,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ISBN 7563339388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編輯] 參見
維基文庫中與本條目相關的原始文獻:
論語
您可以在維基語錄中查看或添加與此條目相關的摘錄:
論語
南懷瑾《論語別裁》
雅樂
[編輯] 外部鏈接
論語 - 原文與今譯
論語中英文全譯
四書五經
四書: 大學 | 論語 | 孟子 | 中庸
五經: 詩經 | 尚書 | 禮記 | 易經 | 春秋
十三經
詩經 | 尚書 | 周禮 | 儀禮 | 禮記 | 周易 | 左傳
公羊傳 | 穀梁傳 | 論語 | 爾雅 | 孝經 | 孟子
論語是一個與文學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通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E%BA%E8%AF%AD&variant=zh-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