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嘢叫做「第三世界」?

2007-07-29 3:17 am
咩嘢叫做「第三世界」?

回答 (5)

2007-07-29 3:23 am
✔ 最佳答案
第三世界其實係一d比較落後的國家。

第三世界是指經濟發展比較落後,在國際政治經濟關係中地位比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在地域上大多處於已開發國家的南邊。第三世界國家也稱為發展中國家,南方國家。
此名詞最先由經濟學家Alfred Sauvy於1952年8月14日的法國雜誌Le Nouvel Observateur中提出。原本是指法國大革命中的Third Estate(第三階級)。冷戰時期,一些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為表示並不靠攏北約或蘇聯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詞界定自己。很多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屬於第三世界。
另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在1974年2月22日同尚比亞共和國總統卡翁達談話中曾提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這是另外一種定義。
現在,這個詞主要指那些具有很小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UN 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國家,不管他們屬於那種意識形態。這些國家在學術上也被稱為南部國家, 發展中國家, 不已開發國家和主體世界(Majority World)。
第三世界是在二戰以後發展起來的。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是第三世界形成和發展的三個標誌。
2007-07-29 7:59 pm
冷戰時期分為美蘇兩大陣營
第三世界就是不屬於美蘇兩大陣營的國家

1955 年,第一屆「不結盟國家會議」於印尼的萬丹( Bandung )
舉行,在美、蘇兩大強權對峙的全球冷戰結構之下,「第三世界」首
度被賦予了具體的政治意涵。在60年代,「第三世界」已普遍被用來
指涉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貧窮、國民教育低落、人口成長快速,
而經濟又無法自主的國家。當時,第三世界國家首腦當中,如埃及的
納塞( Nasser )、印度的尼赫魯( Nehru )、迦納的恩克儒馬
(Nkrumah)、古巴的卡斯楚(Castro).……都是眼界開闊,具有高
度領袖魅力的政治人物。而中共在與蘇聯的關係鬧僵之後,也積極介
入不結盟國家集團的運作,儼然成為第三世界的龍頭。

七○年代初期,「第三世界」一詞成為描述發展中國家的通俗名詞。其本身是中性的,但因指涉眾多貧窮落後國家,又代表東西意識型態對抗中的另一股力量,故在當時冷戰局勢裡,「第三世界」意味著美蘇兩大集團外的第三勢力。而就八○年代起的南北經濟對抗來說,「第三世界」正代表了南半球眾多的貧窮落後國家。

「第三世界」的用語最早出現於1952年,法國人口學家索維(Alfred
Sauvy)在一篇文章中以法國大革命前的「第三等級」來比擬世界上
那些「被忽略、剝削、輕蔑」的地域。就像舊體制下的第三等級必須
團結起來對抗僧侶、貴族一樣,第三世界的人民也必須聯合起來抗拒
強權勢力的掠奪和宰制。

第三世界在冷戰結束後就已不再具有意義。
政治意義上的「第三世界」,轉變為在經濟意義上則一般被稱為「發展中
國家」或「南方」(對比於北半球的工業化富國)。到了80年代,第
三世界國家由於境遇和發展的差異,大致上可區隔出四種型態:一、
富裕的南方,譬如波斯灣沿岸的產油國;二、起飛的南方,如亞洲四
小龍和拉美的墨西哥、阿根廷;三、停滯的南方,巴西和印度這兩個
大國都是;四、衰退的南方,譬如伊索匹亞、索馬利亞、高棉等深陷
於內亂和飢荒的國度。

第三世界這個概念,自其產生就包含著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三個世界的理論。鄧小平同志在聯合國大會上對此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應該說,三個世界的理論,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和重大理論貢獻。三個世界理論提出以後,已經傳遍全球,特別是為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所接受。鄧小平同志多次概念,這在《鄧小平文選》中多次出現。90年代以來世界歷史的進程,進一步顯示出三個世界理論的真理性,提出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和豐富、發展這一理論的緊迫任務。當前,在第三世界問題上,西方有四種提法值得注意。

  第一種,美國是第一世界,蘇聯和東歐國家是第二世界,其他國家是第三世界。因為蘇聯垮了,所以就不再存在三個世界,第三世界這個概念可以從政治詞典中刪去了。

  第二種,用"發展中國家"代替第三世。第三世界國家的確稱之為"發展中國家"未嘗不可。但是,難道西方"發達"國家就不再"發展"了嗎?重要的問題在於,不能模糊當前世界存在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現實,一些人故意含糊其辭,也算是一種以非意識形態表現出來的意識形態吧。

  第三種,最早見之於英國人的文章,就是把核武器對準第三世界。這同美國給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定名為"無賴國家"如出一轍,看一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如何侵略南斯拉夫,就可以理解他們的意思了。
2007-07-29 3:24 am
第三世界就係一D冇錢國家~~基本月入好小.............
2007-07-29 3:23 am
第三世界是一個描述國際政治經濟體系的概念;它所指涉的國家和區域,雖然沒有絕對明確的界定,但一般指一些在政治、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比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從1950年代以來,對此一概念曾有若干不同的詮釋——除了從意識型態或全球戰略觀點加以定義的說法外,也有純就經濟及社會發展程度加以界定的看法。

今日流行的「第三世界」概念,大致上即為在國際政治經濟研究的「世界體系理論(the world system theory)」當中,被歸類為屬於「半邊陲地帶(the semi-periphery)」或「邊陲地帶(the periphery)」的那些國家。這類國家在地理上大多處於「工業化國家(industrialized nations)」的南邊,因此常被以「南方國家(The Southern Nations)」加以泛稱。就發展經濟學的角度而言,這類國家包括被稱為「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ies)」及「低度開發國家(under-developed countries)」的那些經濟體——這是相對於「已開發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例如美國、日本、德國等而言。

1955年在印尼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Asian-African Conference in Bandung),以及發端於1960年代的不結盟運動和七十七國集團(Group of 77)是「第三世界」集團意識成形的三大里程碑。亞非會議著重去殖民化,不結盟運動標榜政治中立,七十七國集團旨在促進「南方國家」間的經濟合作,大致勾勒出「第三世界」概念的幾個主要面向。

不同的定義

冷戰下的意識型態區別
「第三世界」的說法最先由經濟學家Alfred Sauvy於1952年8月14日的法國雜誌「Le Nouvel Observateur」中提出;原本是指法國大革命時代的「第三階級(the Third Estate)」;後被引伸來描述冷戰時期,一些在國際政治上傾向中立,而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

這種說法,係從冷戰背景下的意識型態區別著眼。「三個世界」的概念逐漸流行之後,一般即以「第一世界」指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團,包括英國、西德、加拿大等,以及政治上不依附美國或文化上不屬於西方,但同為高度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法國及日本;而以「第二世界」指稱當時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集團國家(主要集中在東歐),如南斯拉夫聯邦、波蘭、羅馬尼亞等。此外,幾乎所有的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成員國都自認屬於「第三世界」——即使這些國家多數帶有社會主義傾向,或對源自西方的資本主義全球化懷有疑慮。

此外,若從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的觀點出發,因這類國家數量佔世界多數,故有稱其為「主體世界(The Majority World)」的說法。

1989年,Alfred Sauvy於法國的《世界報》(Le Monde)中表示其曾發明的已四十年舊第三世界的字眼不適合當時異質性的近況了,比如,不能將非洲與亞洲四小龍放在一起。


毛澤東的全球戰略觀點
此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在1974年2月22日同尚比亞共和國總統卡翁達的談話中曾提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此一定義,與最先流行的——著眼於冷戰框架下意識型態區別的說法——採取完全不同的觀點。

毛澤東著眼於當時國際戰略局勢下的權力分配,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一個工業化程度較低、相對弱勢的大國——反對美蘇「超級強權(the Superpowers)」的觀點出發,對所謂的「前兩個世界」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定義。在毛澤東的說法裡,「第一世界」是美、蘇這兩個稱霸世界的超級強權;「第二世界」則是擁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工業化國家。在1970年代初期的全球戰略背景下,中國自居「第三世界」所傳達出的政治訊息可以被解讀為:「無論實行何種意識型態指導下的政經制度,中國不願依附於任何超級強權之下」;這也成為爾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貫實行的國際戰略路線。


客觀的綜合性指標
在後冷戰時期的現在,「第三世界」主要指那些以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排名,名次較後的國家——不論他們採取何種意識型態或具有何等的戰略重要性。


經濟發展較突出的第三世界國家
1970年代以後經濟快速發展的一些「新興工業國家(NIEs,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例如大韓民國、台灣、新加坡——等,在傳統上被認為屬於第三世界;然而隨著經濟轉型獲得成功,它們在政經體系、社會制度等方面,以及若干經濟指標上,已達到第一世界的狀況,而被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國際組織認定為「已開發國家」。

在一份世界銀行發表的「世界各區域每人平均國民生產毛額佔『第一世界』同項數字的百分比」的統計報告中[註1],所指涉的「第三世界」包括「除了南非以外的亞撒哈拉非洲地區」、「拉丁美洲」、「西亞及北非」、「南亞」、「中國及日本以外的東亞」,以及「中國」等區域或國家;該報告特別將「第三世界總和數據」與「除了中國以外的第三世界」數據相對照[註2],這顯示出中國作為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的特殊性。中國的經濟狀況,反映在總體經濟指標上,並不顯得特別突出;然而實際上,在中國內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地區之間,存在著十分巨大的落差。其中以上海、香港等商業金融重鎮為中心發展起來的若干高度工業化區域,已達到足以和新興工業國家等量齊觀的狀況。

此外,印度、巴西、土耳其、墨西哥、南非共和國、泰國、馬來西亞,以及若干波斯灣產油國……等,由於其較大的經濟規模,或者較突出的出口成績,在第三世界的發展競賽中顯得格外搶眼。


附註
1. 引用自Govanni Arrighi論文,收錄在Ino Rossi編,「Frontiers of Globalization Research」,將於2007年一月出版,頁35。

2. 報告中所指涉的「第一世界」,包括「北美洲」、「西歐」、「南歐」、「澳大利亞及新西蘭」,以及「日本」等區域或國家。雖未提及「第二世界」,然而俄羅斯——作為一個工業基礎雄厚、經濟規模龐大,但苦於社會混亂和轉型癥候的大國——以及其他同樣面臨轉型壓力的(前)共產國家,它們既不同於第一世界,也不屬於第三世界;由此觀之,本文所介紹的第一種定義中的「第二世界」實尚未完全消失,而是以不同於冷戰時期的方式與第一世界互動。若以全球戰略地位或人類發展指標加以衡量,這類國家中大多數的狀況,亦都介於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之間。
2007-07-29 3:22 am
一些很貧窮的國家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08: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28000051KK041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